关于企业网络绩效的综述

时间:2022-10-19 08:20:02

【前言】关于企业网络绩效的综述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企业网络理论成为研究热点已有近十年的时间。虽然目前对企业网络还没有一个通用的定义,但学者们大多认为,企业网络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在各个生产环节上长期合作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产业组织形态。它具体表现为虚拟企业、战略联盟、分包制、特许经营等形式。另外,学者们还...

关于企业网络绩效的综述

[摘 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以网络的形式参与竞争,其竞争优势也源于企业网络。企业网络理论的研究,以经济学、战略理论、社会学为主要维度融合发展。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网络的绩效,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企业网络的一个巨大作用就是为网络内企业提供强大的知识流,促进知识转移;另外,一个企业所拥有的企业网络资源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也非常突出。

[关键词]企业网络;知识转移;技术创新;网络绩效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3-0021-03

1 引 言

随着硅谷、第三意大利及中国台湾新竹等块状经济的成功,人们逐渐意识到企业网络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企业技术的创新不仅依赖于企业内部资源,同时也受到企业网络所提供的资源和能力的影响。企业与供应商、竞争者以及高校和实验室等相关者所形成的网络越来越成为获得研究信息的主要来源,该网络有效地促进了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发展和吸收新技术。

企业网络理论成为研究热点已有近十年的时间。虽然目前对企业网络还没有一个通用的定义,但学者们大多认为,企业网络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在各个生产环节上长期合作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产业组织形态。它具体表现为虚拟企业、战略联盟、分包制、特许经营等形式。另外,学者们还一致认可的是,已成为新经济环境中的重要产业组织形态的企业网络,对全球产业结构的影响日益增大。然而,尽管该理论引起关注已有十余年,但由于研究热点的分散以及研究方法的混乱,其研究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如格兰多里所言,尽管上述研究成果很多,但只能算是对该领域所做的初步理论探索,因为这些探索还没有形成一个一致性的理论框架,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尚没有列入正式理论研究的行列。

2 企业网络概念的提出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些学者如纳德尔(S.F.Nadel)、伯恩斯(J.A.Barnes)等人为了研究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跨界关系,开始系统地发展社会网络概念。他们认为社会网络是跨界、跨社会的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米切尔将社会网络定义为“一群特定个人之间的一组独特的联系”。

企业网络概念是基于社会网络概念提出的。鲍威尔(W.Powell)指出,市场和层级结构无疑是人类交换关系的两种重要形式,但不是唯一重要的两种形式。加瑞拉(C.Jarillo)将网络看成是介于公平市场和层级制之间的合作关系。这种企业合作关系网络被看成是一种降低成本、减少与生产技术相关联的不确定性的手段。尽管企业网络的概念脱胎于社会网络,二者之间仍有差别。在社会网络中,行动者及其交换关系占主导地位,而行动者从事的活动和使用的资源基本上被看做是行动者的从属特性。而在企业网络中,行动者的活动及资源同行动者一样重要,三者之间存在着强依赖关系。因此,企业网络不仅包括行动者、行动者之间的关系,还包括行动者的活动、资源以及这几方面的依赖关系。

近年来,大量文献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类型的企业网络作了研究。凯尔(P. Kale)等人探讨了企业间联盟常会发生的两难困境:一方面要向伙伴企业学习,另一方面还要保护自己的核心技术。他们指出,以信任为基础的关系可以使企业同时达到这两个目的。道兹(Y.L .Doz)等人通过对53个R&D合作共同体的研究,揭示了企业间合作网络的形成过程。戴尔(J. H .Dyer)等人研究了在构建知识共享网络中如何克服合作中存在的障碍,并通过丰田公司构建的网络结构说明“网络共识”对于企业间的良好互动是何等重要。这些文献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企业网络组织的生成、治理等问题,对网络结构为企业带来利益这一点持积极、肯定的态度。由于研究的着眼点和所选取的皆为成功案例,这些文献中没有指出网络有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

3 企业网络的绩效研究

3.1 企业网络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3.1.1 组织内知识转移

从网络角度研究部门间知识转移的问题,国内尚缺乏有代表性的、系统的文献,有些关于跨国公司子公司间知识转移、部门间知识转移的硕士、博士论文也很少采用社会网络理论分析。因此,下面归纳的是国外有关企业内部部门间网络对知识转移影响的文献。总结如下:

Hansen(1999)的经典文献以新产品开发团队为例,将各部门人员间的知识共享分为搜寻与转移两个阶段,并考虑知识的特性,进而分析不同部门人员间非正式关系中强联系和弱联系对知识转移不同阶段的影响作用。最后得出结论,当转移的是高度编码性的知识和非依赖性的知识时,弱关系更有利于研发项目的完成。当转移的是高度未编码和依赖性的知识时,弱关系不利于研发项目的完成。

Tsai(2001)分析了组织内部各单元间关系网络中的知识转移问题,他主要从社会网络对多元化企业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分析网络位置和吸收能力对业务单元创新与绩效的影响。他选择了网络中心性角度分析网络中心位置对业务单元从其他单元获取知识的重要性,得出的结论是处于中心位置且有良好吸收能力的单元的创新性和绩效会很好。

Hansen(2002)从部门间横向关系角度,讨论促进多部门企业中知识共享以获取知识协同的机制问题。他结合网络链接和知识相关性两个方面,研究多部门企业中知识转移与协同问题,填补了理论空白。主要讨论非正式部门关系中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对知识转移与获取的影响。实质是从关系强度、结构洞角度分析对知识搜寻、路径长度、搜寻成本及转移成本的影响。

Hansen、Mors和Lovas(2005)以新产品开发团队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的社会网络子集(团队内部网络、子公司间网络和子公司间的知识转移网络)对知识转移三个阶段(决定搜寻、搜寻知识和转移知识)的不同影响。与其他人不同,他们强调了知识转移的几个不同的阶段,各种网络对每个阶段的影响都是不同的。他们所研究的三类网络都是非正式的直接联系,用几种关系变量(网络规模、关系强度、感知的竞争程度等)分析各种网络系统对三个知识转移阶段的不同作用和影响。

3.1.2 组织间知识转移

组织间知识转移关注组织之间转移知识时形成粘滞知识的原因、知识转移效率的影响因素以及促进黏滞知识转移的对策,具体内容包括战略联盟、供应链、合资企业、跨国公司、虚拟组织之间的组织学习与知识转移。

Joseph和Badaracco认为联盟可以促进知识转移,但是管理者必须做到:①对企业目前能力与未来需要的能力有一个清晰的战略理解;②宽范围地考虑联盟可能性;③联盟之前,明察潜在合作伙伴的价值、承诺与能力;④警惕机会主义、知识渗漏和退化的风险;⑤避免不当的联盟依赖;⑥独立公司一样地管理结构化的联盟;⑦赢得合作伙伴相互信任;⑧交流核心业务等。

Lindholm将国际合资企业中学习程序总结为:①合作双方向合资企业的知识转移,多数采取技术转让的形式,包括现有技术、知识、管理经验的转移;②合资公司双方提供的不同知识信息进行磨合产生的学习;③合资企业产生的知识向母公司反馈转移,并应用到母公司的经营环节中去。

组织间知识转移已经深入到从某些特定因素展开研究。Makhija等人研究了关系在合资企业知识转移的作用;Eric等人研究了伙伴相似性对知识转移的促进作用,指出战略相似是比顾客相似和位置相似对知识转移更具影响力的维度;Wenpin Tsai发现网络位置与吸收能力的互动对网络组织间的知识转移具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部门的创新与绩效;El-Sayed深入地讨论了文化因素,提出组织间文化差异影响知识转移的分析框架;Cummings和Teng探讨了研究开发伙伴之间进行研究开发知识转移的关键影响因素,发现知识特性、伙伴之间的关系、知识差距和转移活动都会影响知识转移的成功等。

3.2 企业网络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企业网络中各主体之间的社会互动有利于企业技术学习和创新活动是目前理论界的共识,即社会关系网络的存在有利于集群内的知识和信息传递,从而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很多文献从这个角度讨论了企业地理聚集的原因和后果,把集群企业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看成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有力支撑。

最生动的例子来自萨克森尼(Saxenian,1994)对美国“硅谷”企业创新网络的分析,“硅谷”的成功是由于区内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等组织之间形成了一个高效的区域创新网络,密切的社会互动对该网络的高效运行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紧密的社会关系网络促进了信任和合作,有利于知识的扩散和共享,提高了企业创新活动的效率。罗森费尔德(Rosenfeld,1996)、伦德瓦尔(Lundvall,1988)和弗里曼(Freeman,1996)等人的研究也有类似的发现,认为在企业集群知识溢出的过程中,人际关系中的信任、承诺与隐性知识对企业的集体学习十分重要,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弥补中小企业技术学习和创新能力的不足。

戴尔等人探讨了合作网络中常常出现的三个困境,以及丰田如何通过建构知识共享网络成功地加以解决。这三个困境分别是:①如何刺激追求自我利益的网络成员加入到网络中来,并与其他成员共享知识;②搭便车行为;③如何使知识在一大群个体中更有效地传递。丰田对这三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①通过网络水平的知识共享产生强烈的网络认同,从而降低网络中知识共享的费用;②建立网络规则;③形成多重知识共享过程,在大网络中建立子网络,有助于分享不同类型的知识。丰田公司所构造的强联系占主导地位的网络有助于网络成员彼此产生较强的信任,这是该网络结构成功的关键。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强联系,网络中知识的多样性会日益减少,从而不利于企业的根本性创新。

那么,不同的网络结构与企业的技术创新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对此,罗利(T.Rowley)等区分了强联系占主导地位的网络和弱联系占主导地位的网络。前者适合于充分运用现有知识进行渐进创新,而后者则适合根本创新。目前,对网络结构,有着不同的划分方法。罗伯逊(P.L .Robertson)等人将企业网络分为五类:马歇尔工业区、意大利北部工业区、钱德勒式企业、日本企业间层级制关系网络、硅谷的高技术创新网络。不同网络结构的选择不仅与该企业所在地的文化习俗有关,而且也与产业的生命周期有关。网络结构不同,技术创新的类型和发生频率也不相同。

从总体上说,目前关于网络、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方面的研究过多地强调了它们的积极影响,而忽视了它们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尤其未能探明究竟在何种条件下,企业网络可以促进或抑制技术创新。另外,目前的相关研究更多地侧重于理论分析,较少立足于具体的企业进行实证考察,而实证研究对于分析研究企业的网络结构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4 结 论

企业网络理论的出现与发展对企业战略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企业战略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对竞争优势之源的追寻。很多学者与理论流派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波特最初提出产业结构理论寻找问题的答案,指出产业结构选择与进入壁垒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决定作用,这时企业竞争优势源于由五种产业竞争力量组成的竞争型外部环境。资源基础理论发现了产业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的矛盾,试图从企业内部的资源状况寻找企业优势之源。战略学者开始引入企业网络理论,指出企业网络中蕴涵的网络资源与社会资本是企业获取优势的关键。总之,企业网络理论在战略维度和资源维度均拓展了企业的发展空间和思路,但它不是对以往资源基础理论的替代,而是有益的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新春.企业战略网络的生成发展与市场转型[J].经济研究,1998(4):70-78.

[2]林润辉,李维安.网络组织――更具环境适应能力的新型组织模式[J].南开管理评论,2000(3):4-7.

[3]罗仲伟,罗美娟.网络组织对层级组织的替代[J].中国工业经济,2001(6):23-30.

[4]芮鸿程.企业网络的治理边界探析[J].财经科学,2003(5):69-72.

[5]刘茂松,陈素琼.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治理结构中权威关系的变化[J].中国工业经济,2005(3):76-83.

[6]Argote L,Ingram P.Knowledge transfer:a basi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firm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2000,82(1):150-169.

[7]Bian,Y.J.Bringing strong ties back in:Indirect ties,net-work bridges,and job searches in China[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7,(62):366-385.

[8]Cummings J L,Teng Bingsheng.Transferring R&D knowledge: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knowledge transfer succes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3(20):39-68.

[9]Hamel,petition for Competence and Inter-Party Learning with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83-103.

[10]Mowery,D.,Oxley,J.,Silverman,B.Technological Overlap and Interfirm Cooperation:Implications for 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Research Policy,1998(27):507-523.

[作者简介]王卉(1985―),女,河南南阳人,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

上一篇:尴尬的婚前财产公证 下一篇: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我国创业企业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