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考全国卷I试题分析

时间:2022-10-19 08:10:19

生物高考全国卷I试题分析

一、2014年生物高考非选择题得分情况

[题号\&29\&30(1)\&30(2)\&31\&32\&39\&40\&合计\&总分\&9\&6\&5\&10\&9\&15\&15\&54\&内容\&必修I\&必修III\&必修III\&必修III\&必修II\&选修I\&选修III\&\&均分\&4.95\&5.6\&2.89\&6.64\&3.37\&5.38\&6.67\&29~30\&]

二、2014年生物高考全国卷I试题解析

试题1 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脂质和蛋白质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

B. 当细胞衰老时,其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

C. 甘油是极性分子,所以不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

D. 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答案 C

解析 C选项中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甘油是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可以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脂类物质磷脂分子构成的细胞膜。

试题2 正常生长的绿藻,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此后绿藻细胞的叶绿体内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 O2的产生停止

B. CO2的固定加快

C. ATP/ADP比值下降

D. NADPH/NADP+比值下降

答案 B

解析 用黑布将培养瓶罩住,光反应停止,氧气的产生停止,A项正确;光反应停止,[H]和ATP的产生停止,导致暗反应C3的还原速度减慢,C3在叶绿体内积累导致二氧化碳的固定减慢,B项错误;光反应停止,ATP的生成减少,ATP/ADP比值下降,C项正确;光反应停止,NADPH([H])的产生减少,NADPH/NADP+比值下降,D项正确。

试题3 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 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 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答案 D

解析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A项正确;内环境稳态可使细胞生活在温度和pH等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项正确;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K+外流,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依赖于Na+内流,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C项正确;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在线粒体中,不彻底氧化分解在细胞质基质中),没有发生在内环境中,D项错误。

试题4 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B. 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C. 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D.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答案 B

解析 红色花瓣细胞的颜色是液泡中色素的颜色,比白色花瓣更便于观察质壁分离现象,A项正确;黑藻叶片的叶肉细胞中液泡呈无色,叶绿体的存在使原生质层呈绿色,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B项错误;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一定都相同, C项正确;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含有色素,呈紫色,有利于观察,D项正确。

试题5 下图为某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图(深色代表的个体是该遗传病患者,其余为表现型正常个体)。近亲结婚时该遗传病发病率较高。假定图中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生出一个患该遗传病子代的概率是1/48,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是( )

[ⅠⅡⅢⅣ][1][2][3][4][5][4][4][3][3][1][1][1][2][2][2]

A. Ⅰ-2和Ⅰ-4必须是纯合子

B. Ⅱ-1、Ⅲ-1和Ⅲ-4必须是纯合子

C. Ⅱ-2、Ⅱ-3、Ⅲ-2和Ⅲ-3必须是杂合子

D. Ⅱ-4、Ⅱ-5、Ⅳ-1和Ⅳ-2必须是杂合子

答案 B

解析 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无论Ⅰ-2和Ⅰ-4是否纯合,Ⅱ-2、Ⅱ-3、Ⅱ-4、Ⅱ-5的基因型均为Aa,A项错误。若Ⅱ-1、Ⅲ-1纯合,则Ⅲ-2为1/2Aa、Ⅳ-1为1/4Aa;Ⅲ-3为2/3Aa,若Ⅲ-4纯合,则Ⅳ-2为2/3×1/2=1/3Aa;故Ⅳ的两个个体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是1/4×1/3×1/4=1/48,与题意相符,B项正确。若Ⅲ-2和Ⅲ-3一定是杂合子,则无论Ⅲ-1和4是同时AA或同时Aa或一个是AA另一个是Aa,后代患病概率都不可能是1/48,C项错误。Ⅳ的两个个体婚配,子代患病概率与Ⅱ-5的基因型无关;若Ⅳ的两个个体都是杂合子,则子代患病的概率是1/4,D项错误。

试题6 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 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 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 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 A

解析 稻田中青蛙以稻飞虱作为食物,两者为捕食关系,A项正确;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项错误;病毒V是植物病毒不会寄生在动物细胞内,它和水稻之间才是寄生关系,因而C、D项错误。

试题29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观察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常用盐酸酒精混合液处理根尖,用龙胆紫溶液染色。实验中,盐酸酒精混合液的作用是 ;龙胆紫溶液属于 性染料,能够使细胞中的 着色。

(2)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细胞核的功能可概括为: 。

答案 (1)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分离开来 碱 染色体 (2)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解析 (1)盐酸酒精混合液是解离液,用于解离过程,解离的作用是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龙胆紫和醋酸洋红溶液用于染色过程。染色体中的脱氧核糖核酸显酸性,能被以上的碱性染料染色。龙胆紫能使细胞核中的染色体着色。(2)对细胞核功能较为全面的阐述应该是: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0.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 (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答案 (1)光裸岩石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从森林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次生演替所需时间短的原因是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有利于森林的形成(3)变快;未发生改变

解析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2)原有土壤条件的保留至少可以大大缩短初生演替过程中的岩石风化、分解者积累等漫长过程,因而次生演替时间较短。(3)由题干“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可知:该地群落正在由复杂向简单演替,而人类的过度开垦,使局部灌丛出现荒漠化,也是一个由复杂向简单演替的过程,因而,人类干预没有改变演替的方向,但人类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演替的速度即荒漠化速度变快。

试题31 已知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现给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该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的输入对小鼠会有一定影响。

回答下列问题:

(1)输入的葡萄糖进入细胞,经过氧化分解,其终产物中的气体可进入细胞外液,并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 系统被排出体外。若该气体的排出出现障碍,则会引起细胞外液的pH 。

(2)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细胞外液渗透压 ,尿量 ,从而使渗透压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3)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 (1)呼吸 下降 (2)下降 增多 (3)会

解析 (1)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氧化分解,彻底氧化分解产生的终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过自由扩散进入内环境,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肺部,通过呼吸系统排出到体外,如果该过程受阻,会造成pH下降。(2)血浆葡萄糖大量进入组织细胞,则血浆中溶质微粒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尿量增多。(3)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处于渗透平衡状态,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会使细胞吸水或失水,导致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也发生改变。

试题32 现有两个纯合的某作物品种:抗病高杆(易倒伏)和感病矮杆(抗倒伏)品种。已知抗病对感病为显性,高杆对矮杆为显性,但对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所知甚少,回答下列问题:

(1)在育种实践中,若利用这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育种,一般来说,育种目的是获得具有 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2)杂交育种前,为了确定F2代的种植规模,需要正确的预测杂交结果。若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来预测杂交结果,需要满足3个条件:条件之一是抗病与感病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其余两个条件是 。

(3)为了确定控制上述这两对性状的基因是否满足上述3个条件,可用测交实验来进行检验。请简要写出该测交实验的过程。

答案 (1)抗病矮杆 (2)高杆与矮杆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3)将纯合的抗病高杆与感病矮杆杂交,产生F1,让F1与感病矮杆杂交。

解析 (1)从题意知,抗病与矮杆(抗倒伏)为优良性状。(2)孟德尔遗传定律研究的是真核生物细胞核基因的遗传特点,包括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利用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其实质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3)测交是指用杂合子和隐性纯合子杂交,而题干无杂合子,故应先用显性纯合子抗病高杆与隐性纯合子感病矮杆杂交得到杂合子,然后再用F1与隐性纯合子感病矮杆进行测交实验。

试题39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验]植物秸秆中的纤维素可被某些微生物分解。回答下列问题:

(1)分解秸秆中纤维素的微生物能分泌纤维素酶,该酶是由3种组分组成的复合物,其中的葡萄糖糖苷酶可将 分解成 。

(2)在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CR)时,CR可与纤维素形成 色复合物。用含有CR的该种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会出现以该菌的菌落为中心的 。

(3)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的单菌落,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培养基(成分见下表):

[\&酵母膏\&无机盐\&淀粉\&纤维素粉\&琼脂\&CR溶液\&水\&培养基甲\&+\&+\&+\&+\&-\&+\&+\&培养基乙\&+\&+\&+\&-\&+\&+\&+\&]

注:“+”表示有,“-”表示无。

据表判断,培养基甲 (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 ;培养基乙 (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 。

答案 (1)纤维二糖;葡萄糖 (2)红色;透明圈

(3)不能;液体培养基不能用于分离单菌落; 不能;培养基中没有纤维素粉,无法形成CR-纤维素红色复合物,即使出现单菌落也不能确定其是否能够分解纤维素

解析 (1)纤维素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分解利用,如下图:

[纤维素][纤维二糖][葡萄糖] [纤维素酶] [葡萄糖苷酶]

(2)刚果红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我们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鉴别菌落是否是纤维素分解菌。(3)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基属于液体培养基,纤维素分解菌鉴别培养基则属于固体培养基。因此培养基甲未加入琼脂,为液体培养基,不符合;培养基乙未加入刚果红,无法进行鉴定。

试题40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某研究者用抗原(A)分别免疫3只同种小鼠(X、Y和Z),每只小鼠免疫5次,每次免疫一周后测定各小鼠血清抗体的效价(能检测出抗原抗体反应的血清最大稀释倍数),结果如下图所示。若要制备杂交瘤细胞,需取免疫后小鼠的B淋巴细胞(染色体数目40条),并将该细胞与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瘤细胞(染色体数目60条)按一定比例加入试管中,再加入聚乙二醇诱导细胞融合,经筛选培养及抗体检测,得到不断分泌抗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回答下列问题:

[第二次][第一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免疫次数][32000

28000

24000

20000

16000

12000

8000

4000][血清抗体效价][O] [X][Y][Z] [X][Y][Z] [X][Y][Z] [X][Y][Z] [X][Y][Z]

(1)制备融合所需的B淋巴细胞时,所用免疫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需达到16000以上,则小鼠最少需要经过 次免疫后才能符合要求的。达到要求后的X、Y、Z这3只免疫小鼠中,最适合用于制备B淋巴细胞的是 小鼠,理由是 。 (2)细胞融合实验完成后,融合体系中除含有未融合的细胞和杂交瘤细胞外,可能还有 ,体系中出现多种类型细胞的原因是 。 (3)杂交瘤细胞中有 个细胞核,染色体数目最多是 条。 (4)未融合的B淋巴细胞经多次传代培养后都不能存活,原因是 。

答案 (1)四;Y;Y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最高。

(2)骨髓瘤细胞自身融合产物、B淋巴细胞自身融合产物;细胞融合是随机过程,各种细胞均能相互融合,而且融合效率达不到100%(有些细胞并未融合)。

(3)1 100 (4)B淋巴细胞高度分化,不能无限增殖

解析 (1)据图分析,小鼠Y的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效价最高,最适用于制备单克隆抗体。(2)融合过程效率达不到100%两两融合,所以体系中仍有未融合的细胞。且融合过程是随机的两两融合,体系中会出现多种类型的细胞。(3)杂交瘤细胞形成后,小鼠的免疫B淋巴细胞核与其骨骼瘤细胞核会融合形成一个杂交的细胞核。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数目为B淋巴细胞核与骨骼瘤细胞染色体数目之和100条。(4)未融合的B淋巴细胞已经高度分化,并且不具备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能力。

三、试题特点

命制高考试题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要能够考察大家是否掌握了生物学基本知识;第二,要能够选拔出能熟练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学。从以上对试题的解析看来,2014年高考题主要侧重对基础知识点和书本知识的考察,整体难度比往年要容易,但是也有难题和表述题,很好的体现了高考题“考察”和“选拔”两方面的功能。总体看来,整套生物试题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重基础

2014年高考题以基础知识为主。其中选择题1、2、3、6都是书本内容,或者有简单推理,难度较低。填空题29题全部为书本内容考察;填空题30题有6分为书本内容;填空题31题6分以上为基础分;填空题32题的情景也是来自于书本内容。15分的选修内容更是有10分以上的基础内容。这样算来,整个90分的卷子有69分以上直接或者间接来自于书本,占比76.7%。可以说,这是近几年生物高考中最重视基础知识考察的一年。

2.重过程

在非选择题中,各题均有一定量的对思维过程的表述。这要求同学们对生物学的学习不能停留在死记硬背。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大家要了解生物知识的推理过程,并能用较专业的术语解释过程,描述原因。具体涉及过程或原因的表述的题目和分值有:29题3分,30题3分,32题6分,选修题4~5分。总共涉及表述的分值有16~17分,占比接近20%。如此大分值的表述,在近年的生物高考中也不多见。

四、一轮复习备考策略

1.“字斟句酌”,不留知识死角

一轮复习的立足点要放在课本上。课本是生物知识的载体,是学习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蓝本”,应该重视课本的基础作用和示范作用。如课本中生物术语、概念、定律都具有规范性、权威性,抓住课本的知识点,把握好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按照高考的能力要求,对相关知识进行横向拓宽、纵向加深。特别是那些反映生物学科主干知识内容、反映学科思想的内容和能够与高等教育相衔接的内容,要稳扎稳打、脚踏实地。要理清知识的发生和本原,在教师帮助及自己的努力下通过分类、整理、综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有了牢固的基础,就可以从容应对高考,以不变应万变。

2.“遵纲不循本”,熟悉生物学视角

生物高考中知识点的考查一般遵循《考试说明》不超越课本,但能力要求不一定是课本涉及的,可能会超越课本。也就是要求大家在一轮复习时要逐渐开始适应、熟悉利用生物学视角解构并深入理解各知识点,指导整个一轮复习过程。贯穿于中学生物学教材的生物学观点主要包括:生物的物质性观点;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生命活动对立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的观点;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3.构建“快速映射”,提高应试能力

高考试题年年变,而解题所依据的基础知识却是相对不变的,一轮复习的最终目的还是将记忆的知识转化为得分能力。对基础知识深刻理解,把握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的内涵和外延,做到提取准确、迁移灵活、运用合理,这样才能解决考题中设置的新情景问题。复习时,对概念中的重点字词要划出、圈出、点出,明确运用范围,在做题时形成遇到相关问题时能迅速通过圈、点、划提取问题中的重要信息,形成课本与考题间的“快速映射”――以一幅图、一个图解、一张图表等为“线头”,围绕该部分内容迅速将一个单元内的知识,甚至是将不同章节的内容通过一条主线串联在一起。

一轮复习备考阶段在强调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注意对知识的整理加工,把知识内化为能力素质,才是科学的、有效的复习策略。

上一篇:偷学古代皇室的9大养生秘诀 下一篇:高考计算题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