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班主任的角色转换与观念更新

时间:2022-10-19 07:34:05

论现代班主任的角色转换与观念更新

摘 要: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越来越难,已是不争的事实。许多班主任情愿担任专职教师,不愿承担班主任工作,这成为学校困扰的问题。究其原因有多种:社会对教育结果的评价体制、学校对班主任的考核体制、家长与学校教育合力的缺乏、班主任自身的角色转换与观念更新的滞后等。本文仅就班主任的角色转换与观念更新进行探讨: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一名现代班主任如何定位自己的教育角色,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从而真正具备教育的智慧,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锁,达到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班主任;角色转换;观念更新

众所周知,在中职学校,班主任被定义为“全能战士”和“办事员”:既要管学生,又要管家长,还要管科任老师;既要管学生校内纪律,又要管学生校外表现,还要管学生家庭教育;除了进行班级纪律管理、思想教育,还要具体检查宿舍卫生,甚至辅导学生的专业学习——真所谓“班主任工作是个筐,什么内容都要往里装”,什么都要管,而且都要管好。在这种环境下,一名现代班主任如果不重新定位好自己的教育角色,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就会被这些琐碎的工作拖得疲于奔命而且工作低效。只有更新观念,才能使班主任工作有品质有品味,从而真正具备教育的智慧,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锁,达到教育的目的。

一、班主任的教育角色转换

(一)班主任既是教学专业人员又是教育管理者

班主任的角色是双重的,班主任教学的质量水平是支撑班主任教育人格和教育权威的内在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形象”意义。

日本学者大桥正夫说过,教学优秀、具有“知识人格”的教师更可能得到学生的爱戴,否则即使具备了其他人格优点,也不会真正获得教育的权威,学生不会接纳一个教学平庸的人为自己的朋友。当班主任失去教学权威的支撑时,他的教育管理也将是无力的。

(二)班主任是阳光形象的引领者

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里,总得自己心中先有阳光。”要想学生阳光,班主任首先要阳光。

班主任的阳光形象包括:阳光大方的着装、阳光灿烂的笑容、阳光健康的身体、阳光美丽的心灵。

班主任应与学生一样,保持可持续发展力,谨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应在育人的道路上,如玉雕一样越琢越亮,并保持阳光健康的体态与心态。

(三)班主任是学生的偶像性重要他人和互动性重要他人

1.偶像性重要他人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接受他们爱戴的教师所说的话,和接受他们看不起的、与他们格格不入的老师所说的话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后者说出的最崇高的思想也会被认为是可憎的思想,所以班主任的精神形象具有教育性,班主任的道德人格也是守望其精神形象的重要根基[1]。班主任要努力成为学生的偶像性重要他人,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让自己的形象成为学生学习、效仿的偶像,班主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对自身的修养和要求。

2.互动性重要他人

班主任要尽量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互动性重要他人,要成为学生交流与沟通的对象,要使学生感受到更多的朋友式的真诚的关心。通过交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达成心灵的对话与理解,从而推进受教育者心灵的生长。作为一个现代教育者,更重要的能力是与受教育者的沟通和对话能力,一个教育者越是能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就越能实现他的教育价值。

(四)班主任是学生人生智慧的开启者——人生导师

学生反感的班主任形象是警察形象。这种形象的班主任整天对学生进行监督管理,只会对学生说“不能……”“不要……”,用规章制度去限制学生、惩罚学生,制度至上。

学生喜欢的是人生导师型的班主任,这样的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关心、精神养育以学生的整体生命为起点,更着眼于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面对学生的失误,是与学生一起商讨如何改进与发展,把自己对人生的洞察交予学生,开启学生,使学生顿悟。教师在点亮学生人生智慧的同时也点亮自身,从而以人生导师的形象走近学生的心理世界。这种形象将是一个真正智慧者的榜样。如美国电影《死亡诗社》中基丁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指引着学生发现并珍视内心梦想的导师。

(五)班主任既是专家又是杂家

一个现代的班主任,不仅要掌握自己教学专业领域的知识,努力成为专家,更要成为一个杂家,所谓“走遍上下五千年,纵横东西南北中,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班主任作为专业专家,他的知识权威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与敬佩;而班主任作为一个杂家,如文学家、音乐家、舞蹈家、体育家、影评专家、政治家、心理专家、职业指导专家等,那就能引领自身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各个角落,走进学生缤纷的五彩世界,走近学生的心灵。

二、班主任的观念更新

(一)要教育权威,不要教育强权

教育权威是一种“内在权威”,而教育强权是一种“外在权威”。真正的权威来自于内在的精神力量,一旦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消失,外在的权威也随之逝去。

教育者不能没有权威,但只能选择内在的权威,否则就是强权,那是与教育精神相背离的。许多教师把权威单纯看作一种管理的手段、控制的手段,而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的手段,他们认为权威与学生的人生价值没有关系,而只与教师当下的管理有关,权威成为他们克服即时性问题的工具。

(二)从奉献型向研究创造型转换

在人格观上有两种基本的价值取向:奉献型人格观、研究创造型人格观。奉献型人格观是把“给予”看作是教师最可贵的德性,具有一定“他性的”“否定自我”的人格精神。如果仅仅止步于奉献,那么只能做一个“圣者”,不能做一个真正的教育者。而研究创造型人格观认为:教师在教育中不能失去自我,而应该获得自我,教师不是无止境地放弃和给予。研究创造型教师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解、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灵活多变、富有创造性的德育方法上,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去获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实现德育过程的最优化。这也正是当今社会时效观的一种反映。优秀的班主任总是心中存有浪漫主义色彩和创造精神的。

(三)教育要与时俱进,要尊重学生、不远离学生

班主任应把自己对人生的洞察交予学生,成为开启学生人生智慧的引领者,但切忌以经验之谈去要求学生。老师要避免经常用“我们那时候……”或者“你们这代人真是奇怪……”等字眼,要了解现在学生的兴趣、喜好,尊重他们的时尚标准,不要以成人的观点去看待现代学生的问题。既然“四十而不惑”,也就不能强求十七八岁的学生现在去理解我们三四十岁才获得的人生感受。

当班主任跟教书一样,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与教学方法,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不远离学生,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要善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

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实验,结果表明:人类对外部信息的获取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还有1%来自味觉[2]。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若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多媒体的应用充分地利用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媒体信息,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正确、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软件,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热情,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教育效果。例如逃生防火知识、禁毒专题片、交通安全知识等专题教育;美文、好歌、优秀电影等艺术赏析播放,能让学生获得更加感性的认知。

(五)活动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现在这“灵魂”却显得很苍白。纵观学校各项德育措施都以“不准”“不该”“不能”束缚学生,多是学生犯规后的处罚措施,德育强制性的成分太多,德育走进了“重形式,轻实效;重外在,轻内化;重灌输,轻参与”的误区。

德育实践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唯一途径,知行合一,以行为主,是中职德育的基本理念[3]。学生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德育教育不仅是说教,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让德育真正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美国教育值得我们大力借鉴。美国很少有德育课,但是美国德育的空间却很开放,他们追求的是让学生在开放的活动环境中自由吸取和生长,将德育渗透到孩子们的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六)学会打“预防针”

学生刚刚走进学校时,什么都懵懵懂懂,对校园环境、对老师、同学都非常陌生,一出现问题就异常悲观,这时候非常需要给学生打“预防针“,以防经常性出现“亡羊补牢”与救火现象,例如:

1.关于学生财产保管

告诉学生贵重财产物品一定要妥善保管,“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并告诉学生:班主任也不是福尔摩斯,一旦出现失窃,往往破不了案。

2.关于学生借钱

不赞成学生向班主任或同学借钱,因为父母都是给孩子计划生活用钱,不主张学生乱花钱。学生如果紧急情况需要借钱,要经父母同意,并写借款单。

3.关于学生请假

住校学生在学习时段和校园非开放时段请假回家或外出(病假和事假),老师均需与家长联系并征得同意后方可批假,以防出现学生欺瞒老师和家长逃学而导致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4.关于男女学生交往过密

以导为主:

(1)通过青春期教育片的播放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与心理特征,了解对异性的好感是正常现象。

(2)告诉学生爱情是互有好感的男女双方以建立家庭为目的发展的感情。

(3)介绍阅读书籍:青春期男女的性保护措施。

(4)重点:不要在春天就去采摘秋的果实,因为此时的果实一定酸涩难吃,要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让自己拥有最幸福美好的爱情。

(作者单位: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上一篇:多措并举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下一篇:因为“爱”“情”,我们管理要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