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充满乐趣

时间:2022-10-19 07:31:57

物理实验充满乐趣

物理实验能够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其内容和方法有很大的灵活性。通过演示实验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分析物理概念和规律,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要使演示实验真正达到演示目的,我认为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演示实验之前的准备工作,确保演示实验的成功

实验仪器都是学生首次接触,如刻度尺、天平、电压表等,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识别仪器的规格和性能,看说明书。弄清:测量范围;最小刻度;零点及其调节方法;使用方法。只有掌握以上四点,才能保证实验精确的完成和仪器、人身的安全。

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准备。有个别教师轻视课前准备工作,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再“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这样不仅教学效果不理想,还使学生不能形成正确的结论,所以教师在课前首先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在课前反复操作,直到熟练地步;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

2、注重演示实验的规范性

在演示实验过程中,给学生正确示范、巧妙引导、认真观看、细心讲解非常重要。

(1)演示实验中操作的规范

操作规范是指教师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要准确。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夹取而不能用手拿;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等。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规范操作,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还能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习惯。

(2)演示实验中语言的准确

教师在介绍实验仪器,阐述实验过程和总结实验结论时,语言必须准确。否则,会对学生正确认识仪器、形成概念产生不良影响。随意更改仪器名称,如将滑动变阻器称为电阻器。将类似仪器混淆,如将弹簧测力计称为弹簧称等。

(3)演示实验中让学生参与进来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设计演示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可让部分学生配合教师一起完成实验,条件许可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课外小实验更是学生操作的天地,如在学习量筒、弹簧秤、天平等知识后,可布置小实验自制量筒、橡皮测力计、天平等,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会很高。将某些课堂演示实验改为让学生配合演示或边学边实验,效果一定会更好. 例如,在学习“浮力”内容时,我将教材上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边学边实验,每个桌上发了一块形状规则的正方体木块,让学生将木块投入烧杯中,然后设法将木块按入水中,有意识让学生感受“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的向上托的力”,这样,对教材关于“浮力”的定义就领会更深刻了。再引导学生做其他实验,并增加了“用弹簧秤称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后,让学生用手向上托物体,观察弹簧秤读数也会减小”的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不仅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浮力,浸没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对浮力产生的原因更容易接受了,同时还领悟到浮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直接来测量,即F浮=G空-G水。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就应该思考哪些演示环节可以由学生参与,由哪些学生演示,培养学生哪方面能力,学生的参与可以提供给其他学生哪些有用信息,通过这种合作化教学理念的设计,使某些物理现象、物理公式、定义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建构出来,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积极思维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做演示实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实验

有些问题,即使教师从理论上说明了,学生也难以接受。教师可以先演示,再分析。例如,把船上的石块放入水中,液面如何变化?教师可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一眼就看出“液面下降了”这一现象,然后再让学生从理论上阐述“下降”的原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这样就顺理成章地达到一定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3、注重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对知识的正确与否加以验证,巩固和加深对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认识。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而探究性实验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有独到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对真理的探索比占有更加宝贵。”因此,在教学中可把一些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引导和启发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的全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丰富的探究活动,逐步领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从而使学生由学知识变为探索自然规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

教学实践证明: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活动使学生积极投入到物理课堂学习中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探究、观察和思考,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技术与演示实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物理教学过程从局限在课堂中的封闭性走向开放性,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对物理课堂演示实验的优化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提高了物理学习的成绩,充分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潜能,留给学生的印象也是终身难忘的。

上一篇:浅谈初中物理入门教育 下一篇:中学化学教学方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