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脑联动,让思维“舞”出精彩

时间:2022-10-19 07:06:55

手脑联动,让思维“舞”出精彩

教学教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作为数学教师,不但自身要有清晰的逻辑意识和丰富的学科储备,更要有合适巧妙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育学生主动探究、灵活思维的数学能力。

一、手脑联动,主动探索,激活思维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成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没有语文等其他学科直观、富有情趣。小学生对直观具体的事物比较感兴趣,相形之下数学就显得枯燥一些,缺乏强劲的学习动力。而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经常、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需要的情绪体现。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还能使学生非常投入地展开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正是注意到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结合教材内容,或是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疑问,发挥手脑并用的优越性,既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又能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发现探究知识的新方法。

如教学“米的认识”这个内容,给学生一个操作的平台,让学生借助测量工具,充分利用班级中的物品,测一测课桌、黑板、窗户、墙壁的长度。学生手握直尺,兴趣倍增,探究的欲望更加浓厚。在动手测量的过程中,对“一米”有了形象的感知,并在头脑中建立起对“米”的概念认识。在教学中,除了一些基本概念的认识,对于一些数学公式的推导,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搭一搭,在有趣的操作中明白其中的算理,这样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二、手脑联动,积极联想,拓展思路

联想是由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与之有关联的事物的心理过程,是思维发散性的体现。在数学教学中,联想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拼摆、对比等动手操作和大脑思考时,偶然发现另一种拼摆方法,联想到另一种解题方法,这样思维就会扩散开来,方法运用就更为灵活,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圆面积推导公式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依照以前学过的梯形面积公式作推导方法,自己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拼、摆、计算,手脑合作,推导出公式。学生将圆面积等分成若干个小扇形进行拼合计算,充分发挥了手脑的积极作用。有的学生将圆面等分成十六份,将十六个小扇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于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动脑联想到:长方形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圆的半径,而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圆的半径。然后推导出字母公式:S=πr?,这样学生很快根据联想,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解决了问题。其余学生从中得到了启发,发挥自己的想象,可以把圆面积等分成8份、10份……分别拼成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找到了不同的推导方法,拓展了思路,思维得到了发散,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手脑联动,掌握方法,激活思维

在低年级计算教学时,也常常需要学生手脑并用,一方面适应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具体的实物操作,学生乐学易学。另一方面能加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切实掌握计算方法。如教学一位数除两位数32÷2时,组织学生与老师一起动手操作,先摆出三捆小棒外加两根小棒,然后问:“要把3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怎么分呢?应该先分什么?每份是几捆?”以此引导学生将3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1捆,余下1捆。接着问:“余下的一捆该怎么分?”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边思考边操作,将余下的1捆拆开变成10根,和2根合在一起是12根,再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6根。学生通过边动脑边操作,明确了32÷2的运算过程,很顺利地理解了算理。以后碰到类似的计算,就能再现刚才的过程,通过知识的迁移,学会正确解答,也就将算法真正掌握了。

再比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增加学生对这两种图形的认识,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的方法,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几条边、几个面。学生一般都能顺利地数出来,这时教师再次启发:“怎样数更方便,确保不遗漏也不重复着数?”让学生动手重新比划比划。学生带着问题再去看、数,发现数面的时候,可以将两两相对的面一起数,分为上下、左右、前后,这样数起来更方便。如此通过两次对比的数,学生又掌握了一种对比数的方法,对于以后相关知识的学习,就奠定了基础。

美国休斯敦一家儿童博物馆有一句醒目的话:“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手和脑在学习过程中是两个最积极的因素,两者能互相促进。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手脑并用的机会,充分调动两者的积极性,使其互相配合协调,敞亮思维空间,在动手中促进思维的积极“舞动”,从而培育数学智慧!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盛泽小学)

上一篇:用对方法,才是真的努力 下一篇:Linux下基于MCP2515的CAN总线驱动程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