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工作视阈下的“学业会商工作”解读

时间:2022-10-19 06:35:32

学校社会工作视阈下的“学业会商工作”解读

[摘要]文章从工作对象、工作主体、工作方法、主要功能等方面对学业会商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学业会商工作对弥补班级教学缺点和职业分化不足的重要意义,并阐述了在建立学业会商工作机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学业会商工作

[作者简介]夏辛萍(1982-),女,湖北武汉人,广西工学院党委办公室,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社会保障。(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046-02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受其影响,高校中也出现了大量有“问题行为”和“偏差行为”的“重点学生”,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对于解决诸如大学生学业困难、经济贫困、网络成瘾、就业困难等问题的成效不显著,因此,创建新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机制迫在眉睫。在这种背景下,2010年11月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教务部、医学部教育处联合下发了《北京大学关于在医学部、元培学院试点学生学业会商工作的通知》,引起了社会舆论的热议。本文拟对学校社会工作和学业会商工作进行基本的比较,为加强和改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学校社会工作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学校社会工作和学业会商工作的比较

学校社会工作是在学校教育机制中,运用社会工作的原则与方法,用以满足学生有关认知、学习需求及适应成长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学业会商工作是北京大学为帮助“重点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任务,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种积极探索。欧美国家的学校社会工作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有不少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学业会商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在工作对象、工作主体、工作方法、主要功能等方面有一定的区别与联系,具体情况如下:

1.工作对象有重合。第一,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尤其是学习、社会、情绪、文化适应困难的学生,如学习困难学生、学校生活上存在适应性问题的学生、经济上存在较大困难的学生、存在新的发展问题的学生等。此外,学校社会工作的对象还包括学校的行政和教学人员、学生家长、社区服务人员和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等。

第二,学业会商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学业困难的学生,以学业困难学生为主,兼顾其他“重点学生”。具体包括学业困难、思想偏激、心理脆弱、经济贫困、学籍异动、生活独立性差、网络成瘾、就业困难、罹患重大疾病、受到违纪处分等十类学生。

2.工作主体有差异。第一,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主体即学校社会工作者,他们既不是教师也不是教学辅助人员,大多受过良好的专业培训,具备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专业性较强,服务效率较高,有较强的敬业精神。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由专门的非营利性的学校社会工作 机构提供驻校服务,也可以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统一培养并派社会工作者进驻学校开展工作。

第二,学业会商工作的工作主体是辅导员,从全员育人的角度出发,学业会商工作强调学生的帮扶工作不只是各院系专职学生工作者的工作,而是应由教学管理与学生工作干部、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帮扶队伍,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3.工作方法有差异。第一,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注重服务性。学校社会工作可分为个案工作、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类方法,有的偏重于协助治疗有生活或学习问题的学生,有的偏重于协助组织全校学生的团体活动,有的偏重于联系社区内的学生家长。在这三大类方法之下还有许多具体的实务方法,例如,咨询方法、教育方法、研究方法、督导方法等。

第二,学业会商工作的工作方法注重教育性。从工作方式看,学业会商工作沿袭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主要通过系统思想理论教育、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综合运用关心感化、情感陶冶、自我教育、行为实践、榜样示范、劝说引导等方法开展工作。

4.主要功能有相似性。第一,恢复问题学生正常参与学习和生活的能力。恢复问题学生参与学习和生活的能力,是学校社会工作和学业会商工作的主要功能之一。这种恢复,包括直接给予帮助,如单独辅导学业;间接给予帮助,如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勤工助学机会,形成有利于残疾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改善和调整部分学生的不良社会关系等。

第二,协调或提醒有关管理部门考虑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差异。一般说来,学校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以及课程的考核标准,都是以身心健全的学生为对象制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和学业会商工作主体需要协调或提醒有关管理部门注意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差异,通过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和健全服务机制来保证这些学生的利益得到一定的照顾和补偿。

第三,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在大学校园里,存在处于劣势地位或属于弱势群体的学生已是既定事实,如果学校或社会不能及时有效地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则有可能严重损害他们对学校和社会的信心,甚至产生行为。可以说,学校社会工作和学业会商工作的重点都应放在这部分学生身上,整合学 校甚至全社会的力量,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

二、建立学业会商工作机制的意义

1.弥补班级教学的缺点,满足个性化需求。现代学校的班级教学制度主要以集体课堂教学为主,这种教育模式更符合经济原则,但却容易忽视个体需要和生活指导,忽视个体需要可能导致天才贻误和低能等现象,忽视生活指导可能导致社会不适应症。学业会商工作机制提出的“一对一的深度辅导工作”“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量身定制帮扶方案”和“个性化辅导”,表明学业会商工作能够弥补现代学校班级教学制度的缺陷。学业会商工作机制对个性化辅导工作途径和方法的探索,可以进一步完善教育功能,协助学生在班级教学制度中获得个别化和生活化的教育,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实现对大学生个体的辅导和服务,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2.弥补职业分化的不足,整合教育资源。在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教学管理人员主要负责管理教学教务工作,专业教师主要负责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两类人员很少能够给予学生心理上、生活上和社会关系上的专业指导,学生工作干部由于受到时间和精力的限制,能够给予学生的帮助和指导也非常有限。另外,在解决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时,不同部门或人员之间沟通协调存在一定的困难。学业会商工作机制在工作目标中提出的“组织多方力量”,在工作原则中提出的“体现学校全员育人的基本要求”“相关单位紧密配合,共同开展工作”,在工作组织单位中提出的“包括学生工作部、教务部、医学部教育处组成的牵头单位以及各相关专业院系、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学生资助中心、宿舍管理中心、青年研究中心等组成的合作单位”,以及在工作要求中提出的“认真组织教学管理与学生工作干部、专业教师组成会商队伍”,表明学业会商工作是解决专业教师和管理干部职业分化的手段。旨在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学业会商工作体系,有利于全面整合教育力量,进一步拓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空间,避免出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盲点。

三、建立学业会商工作机制需要注意的问题

西方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已处于成熟期,因此,吸收其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理念,借鉴其学校社会工作的模式和方法,对于完善我国的学业会商工作是不无裨益的。

1.避免“重点学生”标签化。学业会商工作的工作对象是以学业困难学生为主,兼顾其他十类“重点学生”。开展学业会商工作的前提是认真做好“重点学生”排查工作,因此,确定会商对象是一件需要谨慎对待的工作,要尽量避免将某个学生归入某一类或标签化,应该始终将其视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学生一旦被轻率地贴上“学业困难学生”的标签,就会产生“学困生”的角色认同,逐渐丧失学习自信心,产生畏学厌学情绪。更为严重的是,标签化的教育方式会降低学生的社会化水平,甚至会导致撒谎、厌学、逃学、考试作弊等问题行为,从而加剧学生从“学困生”向“问题学生”的转变。

2.增强与家庭、社区联系,育方向。家庭、学校和社区是影响个体的心理、行为的主要因素,也是促进个体形成社会化人格的主要力量。当前,现代教育制度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教师与管理人员各司其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仍然存在衔接不紧密甚至严重脱节的问题。因此,学校社会工作有利于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建立良好联系,形成统一的教育目标。对于学业会商工作而言,可以借鉴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不断将工作的空间延展到家庭、社区,在整合学校内部教育力量的同时,进一步协调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关系,从而达到配合学校增强教育功能、实现教育目标的目的。

3.“以人为本”应成为帮扶方案制订和实施中的核心理念。学业会商工作的基本特征是一种帮扶(助人)活动,帮扶既要注重过程的合理性,更要关注结果的有效性,即不仅要强调帮扶计划的实施,更要强调对工作对象困境的改善,也就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任务,实现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帮扶的效果并不是以学生教育管理者的判断为依据,而是以工作对象对所获帮扶的过程及结果的感知、分析和判断为最终的评价标准。因此,学业会商工作的帮扶行动应关注工作对象的需要,通过立足帮扶对象当前的实际困难和困惑,收集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源并传递给帮扶对象。只有如此,帮扶才能成为学业会商工作“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真正体现。

学业会商工作是北京大学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一次积极探索,开展的时间相对较短,目前应用的范围也仅限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元培学院两个试点单位,这种工作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推广。而学校社会工作经过一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特色,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它作为一项专门化的事业,迎合了学校教育的需要,迎合了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化的需要。可以说,学校社会工作与学业会商工作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学业会商工作可以被视为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本土化进程中的积极探索,因此,准确把握学校社会工作和学业会商工作两者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学业会商工作的逐步开展与完善,也有利于学业会商工作自身的科学化。在准确把握两者关系的基础上,应进一步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实际,积极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模式,学习学校社会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尽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刘丽晶,陈英.高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3).

[2]刘枫,王成奎.高校学生工作的新路径研究――学校社会工作[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

[3]王新文.学校社会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比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6).

[4]金碧华.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介入[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

[5]原伟霞.实践视角下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5).

[6]北京大学.关于在医学部、元培学院试点学生学业会商工作的通知[DB/OL]. xgb.pku.省略/bg/getNotice.php?id=10,2010-11-18.

上一篇:从个体内心自由的角度看学校创造能力培养中的... 下一篇:论高校规则治理的信息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