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提高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2-10-19 06:27:02

探索提高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

小班是幼儿学习社会交往的初始阶段。教师应抓住这个发展关键期,从交往态度、交往能力、友好行为培养等方面培养幼儿,使他们乐意与人交往、心情愉快地与人和谐相处,建立融洽的关系,掌握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具备平等交往的意识,获得得体的交往语言,初步发展与同伴分享,轮流与等待,解决冲突等方面的能力。

一、调查幼儿交往现状

1. 开展家长问卷调查。

开学初,可针对幼儿交往的实际情况进行家长问卷调查。100%的家长对幼儿进行了具体情景下如何使用礼貌用语的培养。有两名幼儿回家时不会主动与家人打招呼。有76.47%的家长认为自己孩子打招呼方面不主动,尤其是对陌生人,个别幼儿是情绪支配行为。

分析:家长并不缺少对幼儿的礼貌教育,但因为人们居住的场所逐渐具有高层封闭的特点,邻里之间咫尺天涯,互不往来,影响着人与人间的沟通。这种处境使得孩子缺乏与人交往的机会,造成交往能力低下。

2. 观察幼儿日常生活中的交往行为。

小班幼儿已能用简单的言语与成人、同伴交往,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他们开始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感受情感,理解他人的情感。班中19.23%的孩子看到其他幼儿哭泣,会表示同情,主动拿餐巾纸给他们擦眼泪。早上来园,80.77%的幼儿只与班中的老师、阿姨打招呼,部分幼儿还需成人的引导且声音很轻。 同伴之间没有打招呼的意识。幼儿喜欢在一起游戏,但在游戏中常常出现各自游戏、互不干扰的局面,或互相攻击,争抢玩具的现象。“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的使用需依赖成人的引导。

分析:由于孩子年龄小,缺乏交往经验,独生子女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有着不合群、自私等表现。尤其是 3――4岁的幼儿在共同的生活过程中,开始喜欢和同伴交往。但他们自制力差,易冲动,具有强烈的情绪性,自我中心化强,每个幼儿对集体的适应能力受其个性、情绪等因素的影响也均不相同。

综上所述,幼儿交往大多数处于被动状态、交往能力处于起步阶段。交往问题的症结在于:1.交往机会少。2. 交往行为与交往语言的实际运用不匹配。3. 交往策略少。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除了要教给孩子们一些友好交往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提供交往的机会,从中积累实际运用的经验。

二、寻找并实施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

1. 创设机会,营造交往的氛围。

可利用图书作为促进幼儿交往的催化剂。教师要求每人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一本书、并将故事大意讲清。老师在封面贴上主人照片,让大家知道是谁的书;如果这本书幼儿看不懂或还想听一遍故事的话可以去找这本书的主人。此外还可设计到朋友家开Party、大带小活动、拜年送“福”等活动,接触不同的交往对象,扩大交往的面。

2. 开展游戏,提高交往的兴趣。

游戏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游戏中,幼儿兴趣盎然再现生活,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其愉快、成功经历成了老师的讲评资源。如每一次的矛盾冲突以及正确处理的方法又使幼儿积累了交往的经验。如:娃娃家的做客、小医生与病人、超市营业员与顾客、司机与乘客等游戏,可以让幼儿从中学习怎样共处,这种特定的情境还帮助幼儿巩固使用礼貌用语。

3. 模仿故事人物,规范交往行为。

经典故事除了语言优美,更隐含了丰富的教育价值,如教育幼儿要诚实的《狼来了》、同伴间互相帮助的《司马光》、《艾玛与蝴蝶》等。与其说教一百遍,还不如利用小班幼儿爱模仿的年龄特点,用故事中的具体人物来暗示幼儿的行为更有效。例如,常常听见幼儿说:“我先拿到的。”“我先来的。”有时由于另一方的不退让,出现争抢行为。这是因为如今是独生子女时代,许多孩子存在着自私的表现,遇事不会谦让。中国有个传统美德故事叫做“孔融让梨。”通过故事,让孩子明白谦让是一种美德。“学一学小孔融”作为谦让的代名词又成为了提示幼儿行为的有力“武器”。

此外教师还可将幼儿的编成小故事,指导有效的交往方法,引导正确的交往行为。

4. 家园共育,携手同行。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是靠学习、模仿得来的,学习模仿的对象首先是父母、老师。目前的研究表明:如父母热情开朗,善于交际,并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与人相处很好,耳濡目染,儿童也比较容易与人相处。反之,在紧张、困扰、压抑、纠纷、离异、单亲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由于缺乏指导,往往曾因交往受阻而不愿与人交往,喜欢独来独往。

三、教师的坚持是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关键

由于小班幼儿对行为的自控力较差,因此孩子有时虽然能说出正确的做法,但是在实际交往中却做不到,行为也出现反复性。为此,行为练习要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持之以恒地、大量地、反复地进行。孩子在交往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应支持孩子,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教授一些交往的小技巧,从而提高交往的成功率。

如主动打招呼的习惯培养。有孩子不肯开口喊人,大多是因为心理方面的原因。他们知道看到老师、同伴应该有礼貌地打招呼,但因为胆小或家长在旁用生硬的语气催促孩子,使他们产生以上情况。除了通过《好朋友》主题,让孩子们认识到打招呼可以有不同的方式,点点头、微笑、拍拍肩、握握手、拥抱一下等外。对个别不会使用语言与他人沟通的幼儿,教师可用动作来取代语言,帮其分析情况,使之用礼貌的方法重新交往一次以增加他的交往经验。

总之,交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事情,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途径,引发幼儿的主动交往,学会分享、协商,体验家庭亲情、师生情、同伴友爱,从而让幼儿感受到共同生活的乐趣。

【作者单位:昆山国际学校附属幼儿园 江苏】

上一篇:拥抱自然 感悟成长 下一篇:幼儿体育欣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