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影响

时间:2022-10-19 05:27:36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影响

摘要:本文对1000名应届大学生就业心理问卷调查数据进行详细的定量分析,总结出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三大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对大众传媒在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的影响进行评析。

关键词:金融危机 大学生 就业心理 大众传媒

2008年下半年起,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开始波及我国,在此背景下本已十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再次成为大众传媒讨论和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大众传媒的影响。本文以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的变化为切入点,分析研究大众传媒(广播、报纸、电视、网络)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力,并试图对我国大众传媒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宣传策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当前舆论环境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基本状况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基本状况,是我们分析研究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影响力的基础和依据。因此,我们以安徽省合肥市部分高等院校1000名2009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实施问卷调查。通过对调研数据分析,总结出当下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三大特征:

大学生择业期望有所降低。大学生择业期望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时,对工资、福利、职业声望、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工作特征预先设定的最低标准。大学生择业期望值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就业。

调查显示,大部分被访者对工作与专业是否对口所持的态度相对比较开放,其中56%的同学选择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21%的选择可先在非本专业就业,再考虑转行;仅有23%的同学表示不愿意从事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也就是说有超过2/3的毕业生能接受职业非专业的事实。对最低月薪的期望,6%的同学选择了1000元以下,32%选择了1000~1500元,42%选择了1500~2000元,16%选择了2000~3000元,4%选择了3000元以上。对于若求职状况不尽如人意,是否愿意降低择业期望这个问题,24%的同学愿意为了找到工作而降低择业标准,62%的同学选择适当调整,但仍有14%的同学表示不会考虑降低。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毕业生就业的期望薪金都在3000元以下,也不苛求专业对口,并表示在就业状况不佳的情况下愿意随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标准。

大学生择业意愿区域性极化现象仍然存在。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择业区域选择上仍然存在向大中城市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极化”的现象。其中选择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发展的占被访者的31%,愿意在中等发达城市就业的约占50%,15%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去西部地区就业,仅有4%的学生愿意去乡镇农村发展;即便是来自农村的毕业生,也有90%以上不愿意回到农村发展。

这说明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尽管大众传媒在不遗余力地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到基层就业,但是大学生择业意愿区域“极化”的现象仍然没得到根本扭转。

大学生择业信心和择业准备明显不足。总理说“面对金融危机,信心比黄金和货币还重要”,对于当下大学生就业来说也不例外。自信是他们实现就业的前提和基础。但是,调查显示,面对金融危机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信心明显不足。如下表:

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面对金融危机,大部分的被访者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主要表现为职业认知能力偏弱、政策掌握程度较低。调查中有62%的大学生不清楚或者不太清楚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职业,71%的大学生不太了解相关就业流程和就业政策,基本清楚自身职业方向的仅有38%,完全了解相关就业流程和就业政策的仅有20%。

大众传媒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影响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面宽、影响力大。为了了解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究竟有没有影响力,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金融危机和就业压力的。其中48%选择了通过学校;35%选择了通过大众传媒;12%选择了通过家人;另外还有5%选择通过人际传播等其他渠道。

单纯从数字看,在大学生获知金融危机和就业压力的渠道中,大众传媒仅占1/3的比重。但是通过对老师和家长的访谈,我们了解到,他们向学生传递的信息大多也是来自大众传媒。因此,从本质上说学生从学校和家长那里获得的信息也应该归功于大众传媒。也就是说,95%的被访学生直接或间接地从大众传媒获知金融危机、感知就业压力。可见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面较宽、影响力较大。

此外,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大众传媒直接传播的影响力弱于间接传播。调查数据显示,那些从媒体获知金融危机和就业形势信息的同学中,只有不到40%的表示会因为这些信息而产生心理波动;而那些从学校获知信息的学生中,有74%表示这些信息对自己的就业心理产生了影响;在从家长那里获知信息的学生中,有61%表示会将之与自己的就业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学生们认为对他们就业心理影响力最大的是学校,其次是家长,最后才是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对调整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发挥积极影响。1.引导大学生及时降低就业期望、调整就业观念。就业观念是否正确、就业期望是否合理是评定大学生就业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在这方面我们的大众传媒功不可没。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它们就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和就业市场的供需变化进行了密切的关注和大量的报道,使大学生在第一时间获知这些信息。客观就业形势和媒体的宣传报道强化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意识,因此大学生纷纷降低了就业期望、调整了就业观念。2.加强危机预警,引导大学生提前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他们的职业理想和社会现实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而目前金融危机的形势又进一步拉大了这种差距。如果他们在迈出校门,走向社会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的话,当他们遭遇挫折之后,有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心理暗示。媒体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就业压力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大学生提前转换角色、正确认识自我,为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做好心理准备。

大众传媒在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引导上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1.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就业。信心是大学生就业的前提和基础,我们的媒体在树立大学生就业信心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正面引导不足。这主要表现在过分渲染大学生就业中的负面新闻。例如有些媒体曾热炒“女大学生死亡日记”,“南京近半大学生愿卖小吃、摆地摊创业”,“大学生苦读四年,月薪等同农民工”,“十万年薪聘大学生当掏粪工”等负面新闻。这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了一种极为悲观的社会语境,在很大程度上打压了大学生的就业信心。2.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鼓励和宣传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一直是媒体宣传报道的重心之一。在宣传报道中,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大学生创业政策,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案例也是层出不穷。但是通过实际调研我们发现在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很多,但是敢于将想法付诸实践的却仍然是凤毛麟角。例如据《合肥日报》报道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8月底安徽省当年应届本专科毕业生创业成功56人,比去年增加12人。这说明,虽然大众传媒在鼓励大学生创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宣传报道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却仍有待进一步加强。3.在保障大学生合法权益方面存在舆论监督缺位的现象。调研显示,有80%的被访者表示对国家颁布实施的就业法规不了解或不太了解;有65%以上的被调查者在求职过程遭遇过企业非法用工的现象,且这些人当中有83%的人选择了忍气吞声,以求能保住饭碗。这种现象的存在,起码说明大众传媒在保护大学生就业权益方面舆论引导的缺位。因此,建议我们的大众传媒在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率的同时,也要切实关注就业法规的宣传报道和企业用工的舆论监督,发挥大众传媒保护大学毕业生就业合法权益的积极影响。

对策与建议

增强大学生就业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加强舆论引导,帮助大学生正确分析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成才观。要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方针,引导学生掌握政策,了解形势,准确定位,认清自我,适时调整就业取向,切合实际做出选择。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到中小城市、中小企业和城市社区去,到祖国和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体现对毕业生群体和每个个体的关心、关爱、关切和关怀,在尊重人、爱护人与教育人、引导人的过程中展现作用,发挥优势。坚持深入基层,深入青年,倾听大学生呼声,了解大学生需求,不断增强学生就业宣传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力加强典型报道和深度报道。广泛宣传各级各部门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创新举措,宣传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乐观向上、自强不息、奋进拼搏的创业精神,宣传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先进事迹,努力把社会各界关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热情和力量凝聚好。坚持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挖掘能够集中体现宣传导向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经验作为报道对象。要注重宣传的正面性、典型性、生动性,深入挖掘典型的独特性,让典型活起来。对学生就业方面的重大新闻事件、有影响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重点把握好“五个关键”,即关键时刻、关键地点、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关键表现,全方位、多角度、纵深性地报道新闻的背景及发展、驾驭好所要报道的问题:向纵深开掘,提升深度报道的品质。通过典型挖掘、专题策划、深度报道,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

形成宣传合力。综合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密切配合、协调联动、整体推进。密切与党委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联系,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积极整合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资源,努力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就业信息。通过舆论引导,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和环境的持续改善。充分体现传播双向互动的特点,创造思想交流的条件和环境,激发大众尤其是广大青年学生的参与愿望,在交流、碰撞、激荡中达成思想共识。

(王诗文为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陈昀岚为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新闻系讲师)

编校:董方晓

上一篇:《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双重人格 下一篇:探索提升报刊编校质量的倒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