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工作要点

时间:2022-10-19 02:30:26

经济转型工作要点

(一)加快城市发展转型,在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上率先突破。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突出紧凑型、复合型城市理念,以建设组团式城市为突破口,加快传统工矿城市向绿色生态宜居、文化品位高尚、现代元素丰富、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现代城市转变,全面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基础设施水平、人居环境质量和城市人文素质,提升城市吸引力、凝聚力和综合承载能力,形成“核心城市─城市组团─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城乡架构,建设“大”。

1.建设复合型核心城市。统筹新区建设与老城区改造,推进修武组团、博爱组团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围绕做大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文化旅游主导产业集群,着力提升产业集聚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综合承载能力;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管理,培育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品位,构建宜居、教育、医疗、文化、商贸、旅游、休闲、物流等综合功能复合区,建成复合型核心城市。

2.构建城市组团发展格局。围绕核心城市,依托产业集聚区和交通网络,加快县(市)、中心镇与核心城市产业链接、交通一体、服务共享、向心发展。按照“建好一个产业集聚区、培育一个超百亿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一个人口规模超30万城市”要求,构建沁阳、孟州、武陟、温县组团;围绕提升产业集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区域合作等服务功能,构建七贤、柏(山)月(山)、沁北、东站、西虢、招(贤)祥(云)、三阳、大(封)西(陶)北(郭)功能区,培育整体竞争优势,形成放射状、网络化组团发展格局。

3.推动中心镇建设。根据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发展潜力,重点建设谷旦、赵堡、西万、谢旗营等20个中心镇。围绕提升服务新农村建设、产业集聚、文化旅游、商贸物流、对外合作等功能,加强中心镇与专业园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衔接,发展特色产业,做大城镇规模,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和农民就近就业,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周边农村延伸,率先成为农村区域经济社会中心和现代化特色城镇,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

4.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持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按照省“353611”(不少于3个村,社区人口不少于5000人,至少节约300亩土地,新建住宅6层以上,建设1个综合服务区,建立1个社区管理体系)建设标准,依托县城、中心镇、产业集聚区、旅游服务区或规模较大、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心村,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力争到2015年完成50个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力争到2020年建成100个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区,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率先实现城乡户籍、就业、住房、就学、医疗、社会保障一体化,成为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战略基点。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融合高端、集聚发展上率先突破。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突出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制造业服务业融合、新兴科技新兴产业融合、文化与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以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以技术进步为突破口,加快产业链条由单一线条向闭合循环转变,产业布局由分散向集聚集群转变,产品由初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终端消费产品转变,着力提高高成长性产业、先导产业、文化旅游业比重,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1.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坚持龙头带动、基地支撑、高端突破、专精特新,突出整机制造,主动承接关联和配套产业转移,打造国家先进装备制造基地。突出壮大装备制造等高成长性产业。依托国家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优势,按照“零件─部件─总成─系统─整车”的思路,坚持以零促整,向系统模块化方向发展,实施发动机、车桥、自动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项目,积极引进整车制造企业,做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挥工程机械、造纸机械产业基础较好优势,按照大型、集成的思路,突出龙头企业带动,推动工程机械向大马力、成套化、系列化方向发展,造纸机械向宽幅、高速方向发展,完善配套体系,增加品种系列,做强工程机械和造纸机械板块,打造全国主要的工程机械、造纸机械产业集聚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发挥煤矿液压综采支架、长距离皮带传输设备、大型风机偏航制动器等产品技术优势,按照专精特新思路,推动传统优势装备制造业向高端、高质方向发展,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产业布局,做优矿山机械、制动机械、粮油机械等特色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改造提升铝、化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按照延长产业链条、资源循环利用的思路,以精深加工为方向,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提高初级产品就地转化率。依托豫北铝工业基地,着力构建板带坯料—铝板带箔、铝合金—压铸件、铝合金—高档型材三大铝精深加工链,形成煤电铝及加工链式一体化发展格局。依托骨干企业,推进园区化发展,多元化发展下游加工业,加快推进煤化工、盐化工和氟化工由原材料化工向精细化工转变,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依托优势品牌带动,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做大做强粮食、怀药、肉制品、乳制品、造纸及纸制品等精深加工产业链,打造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功能食品和造纸及纸制品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先导产业。按照创新引领、消化吸收、重点突破的思路,以终端应用为方向,大力培育先导产业。依托生物制造优势,积极发展头孢类抗生素中间体、核黄素、乙二醇等原料及衍生物制品;依托怀药优势,加快培育发展中成药、中药萃取物和中药饮片,打造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依托核心技术优势,积极发展烫印、立方氮化硼、纳米氧化锆、半导体照明等新材料及终端产品,培育新材料产业集群;积极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太阳能光伏电池、非晶硅薄膜电池、风力发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及终端产品,培育新能源产业集群。

2.拓展提升现代服务业。坚持多元复合、联动共进,以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业为重点,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突出“太极故里”、“山水”两大品牌,依托功夫文化、怀商文化、煤矿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加快云台山、太极拳、黄河(嘉应观)、妙乐寺、圆融寺等文化旅游园区建设,打造南太行国家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带,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积极推进《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立法进程,推动云台山文化旅游服务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加快云台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步伐。加快太极拳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步伐,开展太极拳段位授予工作,组建太极文化学院。打造云台山、太极拳文化两大文化旅游集团,加快云台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步伐。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推动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体育、医疗保健、科技、信息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煤矿文化游、怀药采掘游、太极修学游、房车游、航空游等新业态,开发实景演艺节目、精品剧目、数字动漫、七贤茶酒、绞胎瓷等文化旅游商品,丰富表现力,提升传播力,积极创建省级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加快观光游向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保健养生游转变,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推动文化旅游与城乡建设、生态建设融合发展。加快中心城区文化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和城市组团文化旅游服务节点建设,构建文化旅游交通大环线,打造城市组团文化旅游圈,建设一批文化旅游特色乡镇、专业村。促进生态系统与文化旅游良性互动,构建内部大循环、外部大联通的城市水网系统和点、线、面相互渗透的城市绿地系统,打造青山相拥、绿水环绕、城景交融的山水园林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多元化一体化国际复合型旅游目的地,建设国际知名旅游城市。推动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围绕产业集聚区和大型制造业企业,建设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和物流枢纽。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加快汽车零部件物流基地和煤炭仓储基地建设,构建现代物流业网络体系,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城市。加快发展金融、信息、工业设计、商务、科技等生产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3.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按照“四集一转、产城互动”要求,突出主导产业培育,着力增强规划引导、产业支撑、集聚发展、要素保障、自我发展、综合承载等能力,加快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引领经济转型、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载体。明晰功能定位,工业产业集聚区和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突出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沁北产业集聚区突出发展现代化工和铝精深加工产业,孟州产业集聚区突出发展生物和装备制造产业,博爱产业集聚区、循环产业集聚区突出发展装备制造产业,武陟、修武、温县产业集聚区突出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进一步壮大产业集聚区规模,到2020年,工业产业集聚区、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和沁北、孟州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均超1000亿元,武陟、博爱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均超800亿元,修武、温县产业集聚区和循环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均超500亿元。大力创建创新型、新型工业化、对外开放、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产城联动发展、环境友好型、数字化、质量管理标准化等示范产业集聚区,把工业产业集聚区、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沁北产业集聚区、孟州产业集聚区分别建成新型工业化、对外开放、环境友好型、质量管理标准化示范产业集聚区,力争全部产业集聚区同步达到专业示范产业集聚区创建标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财政资金、国有资产、社会资本向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优化配置,优先提供土地指标和环境容量,强化人力资源保障,强化考核激励,对进入省“十强十快”和示范名录的产业集聚区给予政治和经济激励。

4.大力推进创新驱动。以企业为主体,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组织实施兆瓦级风电机组偏航制动器、千吨级高性能晶体六氟磷酸锂、热升华成像技术和配套打印设备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建成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特色突出的产业创新中心。实施标准化引领工程,培育一批标准化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和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开展质量兴市、质量兴企活动,建立高生产集中度、高经营外向度、高加工度的产业体系。实施品牌带动工程,提升知名品牌影响力。

(三)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在优质、高效、绿色发展上率先突破。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突出绿色生态安全理念,以新型农业现代化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优质高效、精深加工转变,提高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巩固提升粮食高产优势。以粮食优质高效为首要任务,强化基础设施、机械设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等支撑,以整建制县、整建制乡高产创建工作为重点,高标准建设万亩示范片、千亩示范方、百亩攻关田,建成国家粮食优质高产区。发挥育种研发优势,组建现代大型种业集团,发展现代种业,建成全国小麦育种创新基地和重要小麦良种集散基地。

2.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和现代畜牧业。大力开发以怀山药为主的怀药产品,发展精深加工和连锁配送,建设中国中草药种植基地和药材保健品基地。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大棚蔬菜等高效设施农业,建成一批高标准食用菌栽培小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建设黄河滩区工业原料林基地、沿太行山经济林带。整合各类农业项目,推动生产要素流向现代农业园区、种养大户和专业能手,实现集约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建成一批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打造全国优质安全畜产品基地。

3.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水平。依托全国优质小麦加工示范基地和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优势,培育一批标准化水平高、竞争实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合作化组织,提高农业效益。到2015年,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覆盖率达到50%,新增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社10个、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50个。

4.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首家市级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优势,加快农机装备升级,拓展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机械化领域,发展旱作农业机械和山区、园林小型机械,突出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覆盖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农技推广服务、农资流通、农机服务、农产品交易、动物防疫、良种繁育、农业保险、信息服务、气象服务和灾害防御等体系,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业增产、增效。

上一篇:促进商务区发展工作意见 下一篇:促进经济转型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