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损八益”是养生的圭臬(续)

时间:2022-10-19 01:34:59

“七损八益”是养生的圭臬(续)

明末医学家李中梓先生,在他所著的《内经知要》中,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他从人体的生长之机进行解读。他认为人体内的阳性卫气在人体代谢生化之时易耗,人体内的阴性营血在人体代谢生化之时易生易长,使人体生理状态处于一种阴盛阳衰,阴阳失衡。为调和这种状态就要采用扶抑之术。确切地讲,李中梓先生指出了人体早衰的原因,一不知道人体在生理代谢中存有“七损八益”的危害。二不知“七损八益”在生活中可调。三不知道调“七损八益”的术数。生机中的“七损八益”是早衰的根,养生中的“七损八益”是抗早衰的术。

《内经知要》中讲:“二者,阴阳也。七为少阳之数,八为少阴之数。七损者,阳消也;八益者,阴长也。阴阳者,生杀之本始。生从乎阳,阳惧其消也;杀从乎阴,阴惧其长也。能知七损八益,察其消长之机,用其扶抑之术,则阳常盛而阴不乘,二者可以调和,常体春夏之令,永获少壮康强,是真把握阴阳者矣。”此文之中,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七为阳,代表阳性卫气,卫气在生化中易耗散又要时时排出体外,极易形成阳衰;八为阴,代表阴性营血,营血可使身体生长健壮,也能令人肥胖,极易形成阴盛。李中梓先生认为“阳气者,轻而善运;阴气者,重而难舒。五十阴盛,故体重也”。“阳主通达,阴主闭塞”。为此人体在生化代谢时易形成阴盛阳衰的状态,针对这种阴阳失衡的体态怎么办呢?养生的方法就是扶抑之术,易衰者扶助,易盛抑制,达到体内阳常盛,阴不过剩。这就是真正掌握阴阳的得道者。

文中还讲华佗曰:“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阴宜常损,阳宜常益,顺阳者生,顺阴者灭。”数语可作七损八益的注疏。此文中,阴为血、食、女、七;阳为卫、气、男、八。阴者死之基,顺阴者灭,为此阴血不可过多。防止阴血过多的最佳养生方法是少食五味。此即阴宜常损,称为七损。阳者生之本,顺阳者生,为此阳气要多补充。补充阳卫的最佳养生方法是多服天气、多咽津液。此即阳宜常益,称为八益。此“七损八益”是养生的术数,也是《“七损八益”是养生的圭臬》一文的本意。李中梓先生将人体内生化之机中的“七损八益”认定为造成体内阴阳失调早衰的根。《“七损八益”是养生的圭臬》一文中指明了养生中的“七损八益”是调和体内失调的阴阳抗衰老的术。将二者珠连璧合,就成为一套完整的养生理念,此合道,据理,有术。

养生就是珍惜生命,防止生命衰老,无疾,增智,益寿。此类研究,从古至今,从国内到世界各国没有一天停止过。现今找出致衰老的原因有几十种,研究出抗衰老的方法百多种,但没有出现一套圆满解决方案。我国古人讲“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研究人体生命内部的化生,不按负阴抱阳化生万物之理,不知气的升降、水的出入无器不有的像,是无法一言中的找出人体衰老的真正原因,选出抗衰老的一套圆满方法。道学中的阴阳论,阴阳功能的更迭,阳能的三况,阴质的三态,阴阳中负阴抱阳的运动,是万物化生必须的理论根据。阳能阴质在共同的运动中发生了功能更迭才能化和生。阳能的三况对阴质的三态起决定的作用,阳能太过,令阴质化为气,无形态,并不能恢复原形态。阳能不及,令阴质原状不动。阳能适中,令阴质即可化为气,也可恢复原形态。生化只在这种状况下产生。阳能是动力是生化决定的因素,负阴是阳能的功能性,抱阳是阴质的功能性。阴阳失调就是阳能的太过或不及。阳能是有温度的气,外界温度决定阳能状况。阳能的适中状况,才能产生负阴抱阳的功能更迭转换,才能由化到生,即由无到有;才能由生到化,即由有到无。只有这样不停地重复生化、化生,才能延续生命。人体的生化之机也是如此。“七损八益”就是指出人体生化代谢之中出现了阳不及,阴太过,阴阳失衡了,生化出现了故障。怎么办?在日常中运用补阳、减阴的“七损八益”之法圆满解决。前一个“七损八益”和后一个“七损八益”中的七与八所代表的阴阳是相反的。前一个七为阳,八为阴;后一个七为阴,八为阳。生机中的阳易衰,在生活中就要补阳。在生机中阴易太过,在生活中就要减少营养供应。这是依人体生机之理,选出的对应术数。是“水不开添柴,水沸抽薪”之术。其中主要是补阳,增加体内阳性卫气。中医认为“阳气大衰,所以阴痿也,九窍不利者,阳气不充,不能运化也,下虚者,少火虚也,上实者,阴乘阳也,涕泣俱出,阳衰不能摄也。”《中和集》云:”一切凡人,分阳未尽则不死。明乎此,而七损八益灼然不疑矣。”植物人的存活就是阳性卫气未尽。中医还认为,调摄营卫,培养元气,勿于天地之和,自无夭扎之患,故曰亦可益寿。精养灵根气养神,真种子也。营卫二气人生之本,五脏六腑及奇恒之府的一切运化皆靠此二气濡养供热排毒。

现代医学研究人体的衰老是:某一脏器功能丧失或低下,主要有肾、心、肺、肝、脾五脏;认为细胞内某一单位损伤,如端粒体顶端缩小,DNA中的碱对遗失等;认为细菌病毒侵入体内造成损伤,如肝炎、肺结核等;认为是疾病所造成,如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等;认为是体内缺某些营养成分,如钙、锌、铁、维生素、叶绿素等;认为体内缺某些有益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最错误的莫过于人体内缺氧,几千米的高原人,南北极的人与动物,白雪茫茫漫漫的冬季人们在没有植物产生氧气的大地上照样生存,有些人还长寿无疾而终。当今令人致病致残的莫过于药源性中毒。所有的猜测和结论,都应视为流散无穷。人的生存没有一个良好合道生化的生活习惯,即呼气,谨和五味,啬气惜精,保证体内阴平阳秘,二气调和是不行的。抗衰老的唯一法宝,要知人体内营卫二气生化之机的“七损八益”,这是养生的根。更要懂并会去做生成充足的营卫二气的“七损八益”之术。这是养生的法。

养生除会“七损八益”之术外,还应牢记养生鼻祖老子的另一教导:“治人事天,莫若啬。”中医讲:“生病起于过用。”二者同理。日常生活之中,不要久视久站久行,过食过劳,淫乐无度,饮酒如浆,损伤器官又令生化之机内造成“七损八益”。造成损伤后再补,只能补其不足,损伤是会留下后遗症的。所以平时一定为养生抗衰老啬用营血卫气。“年轻惜力防备老”。虽是一句责备之话,但不乏其养生之道。养生一定要遵循中庸之道,日常不可不劳,但却不可过劳。劳肢体运动通气活血,过劳损气耗精伤神。

总之,在日常养生中,操作能调和体内阴阳,防阴盛阳衰的“七损八益”之术时,以养阳为主。多服天之清净之气,应是氮气不是氧气,多咽口中唾液,唾液是阳性之液。仙经曰:“气是添年药,津为续命芝。”善养生者,必知养气,能养气者,可以长生。阳气者,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其次要少食地之五味之食,特别要少食肉食,五畜为养,肉含营养太多。《黄帝内经》曰:“食风者灵而延寿,食谷者多智而劳神,食草者愚痴而力足,食肉者勇鄙而多嗔,服气者常存而得道。”五味稍薄,则能养人,令人神爽。节饮食,养生之大。稍多,随其脏腑各有所伤,初伤不觉,久则成患也。过食,首先伤胃肠,同时还要过用消化液和消化酶,使胃丧失功能没有胃气,中医认为:人无胃气即死。肠伤则泻痢或成痔,为肠风,为脏毒。再伤五脏,五脏会受到两个方面的伤害,一则是偏食伤脏,某一单味过重会对对应的脏器造成损伤,如酸入肝,酸过重会伤肝。二则因胃肠功能受损,消化吸收功能差,吸收的精微之营养就少,产出的营血卫气也相应少,供应脏器的营卫二气就少,造成脏器损伤。脏之所生,靠营卫二气。二气不足,必然殃及脏器。为此《黄帝内经》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五味养人,多食则伤人,不食也伤人,正如水可载舟也可覆舟也可让舟搁浅也。佛教经文中讲:“若过分饱食,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使心壅塞,坐卧不安。”饮食之中饮水是万万不可缺,营卫二气之中皆需要水,体液也需要水。养生抗衰老很简单,只要牢记“七损八益”之术,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上一篇:声音:整“形”和整“心”当并重 下一篇:范利:莫让职称制度贻害临床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