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纳:大众文化语境中小学生经典阅读的理性回应

时间:2022-10-19 12:14:50

吸纳:大众文化语境中小学生经典阅读的理性回应

电子媒体、数字化等与都市共生共伴的文化现象形成无法回避的大众文化语境,越来越多的读者倾向于在网络的冲浪、图像的惊艳中获得信息与审美体验,连小学生的阅读重心也发生了转移,甚至抛弃了富有情感陶冶、心灵洗练和精神建构等功能的经典阅读,对流行的大众文化时尚阅读趋之若鹜。如果片面孤立地进行此语境中的时尚阅读,易“导致人们对时代、社会、历史与文化责任感的淡化,造成文化精神与科学理性的稀释,缺少恒久动力”[1]。但“无视流行文化、时尚阅读等于忽视了一种塑造我们生活的重要力量”[2]。因此,我们必须在经典阅读实践中正视这一现象并作出理性回应。

一、 科学嫁接,在研究型学习中吸纳

将大众文化科学地引进经典阅读活动课程、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如同果木嫁接,使两种文化对接的形成层靠近并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新的整体。教师应抓住文本经典和时尚话题,生成多种研究主题,引导学生对大众文化的品析,建构开放和谐、丰富生动的语文研究型课程文化生态。

1.专题探究型活动

以研究性学习方式深入主题活动,旨在对某一专题进行发散性探究,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沿着学生自主体验、合作分享的探究与实践路径,架设经典文本与大众文化的立交桥,实现经典与现代交互,于两种文化的穿插融汇中深入浅出并锤炼语文能力。

2.影视评论型活动

创设丰盛的活动形式,挖掘经典内涵,带领学生由课程文本的感悟自然链接到大众文化中的影视作品。在读经典、赏影视过程中品味人物形象,对经典作品与历史境域进行科学辨识,用新的理念辩证地鉴赏、品析、评论,建构并健全价值体验。

3.其他主题类型活动

基于语文学科特性,兼顾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效应,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与体验,由喜闻乐见的一些影视和文化休闲项目提炼主题,将彰显着天然亲和力的大众文化纳入语文实践学习,既贴近学生生活、把握思想脉搏,又体现现代气息与时代精神,于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把大众文化作为语文学习第二课堂,实现语文与生活外延相通的大语文观。

二、 有效移植,在课堂教学中吸纳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较、分析、激发、创造等灵活方式,将大众文化巧妙地移植进学生经典阅读过程,实现一个生命体到另一个生命体的有效转移,用贴近学生的文化形式与表达方式,加深对经典文本的理解与把握、感悟与品析,有助于引发对当下时尚文化的思考,激活传统经典现实情境的深层意义。

1.古词今韵比较

现有的一些歌词善于从古诗词中汲取精华,琅琅音韵中透射出经典意蕴,我们应充分引领学生在比较中穿越古今,达到心领神会。如邓丽君的《虞美人》、徐小凤的《别亦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安雯的《月满西楼》、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分别改编于李煜的《虞美人》、李商隐的《无题》、苏轼的《水调歌头》、李清照的《一剪梅》、杨慎的《临江仙》。在课堂教学中,以这些具有亲和力的流行音乐为切入点,并植入经典诗词解读,引导学生对比研究、感受古今诗歌神韵,在助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领略古典诗词含蓄蕴藉、柔婉雅致的风格,学生的学习情绪必将持续高涨。

2.文化意义铸造

一些经典名著语言诙谐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曲折奇妙,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我们应引领学生沟通现实,实现古典文化在新时代里的意义铸造。如在学完《林冲棒打洪教头》(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一文后,将文中拳打脚踢、抡枪夹棒的补白内容留给学生,充分给予自由创造、智慧合作的机会。学生有的以说书形式再现,有的三三俩俩配合表演,还有的运用金庸武侠招牌动作进行演示,妙趣横生、惟妙惟肖。同时还进一步引申研究“太尉”“教头”官职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起身让座”的座位安排何方为尊,作揖、万福礼数的动作、仪态等,自然而又科学地移植时代礼仪文化,在全方位感受经典魅力的同时,进行着现实中推陈出新的意义铸造。

三、 合理拼贴,在文本体系中吸纳

语文课程要“关心现实,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教材选文要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3]。“在大众文化勃兴且日趋多元的时代,人们需要健康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把适当的优秀通俗文化、大众文化作品引入教材,进入经典化是很有必要的”[4]。凝练大众文化优秀元素,合理拼贴入文本体系,并扎准课程建设的落脚点。

1.立足语文本体,拼入主题单元

以语文本体特性为基础,彰显现代多元文化,直接顺应教材编排体系特点,拼贴大主题单元板块。如在汉语、修辞、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密切联系生活,及时反映现代社会多元文化成果,汲取其精华来满足学生敏锐的文化需求。还可把优秀的国外大众作品拼入文本体系,如科普、科幻、影视,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动态,从他山之石中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跨文化比较、鉴别,了解背后文化内涵。系统科学导引,利用学生情感储备,在学习过程中正确认识所处文化环境,培养多元文化素养,形成批判性思考能力,逐步建构科学文化观。

2.紧扣流行文化,网络歌词

一些流行歌词也具有审美及教育功能,将其当成诗歌进行鉴赏,学习其中语言、词汇、修辞和构思等技艺。如苏教版的《长江之歌》《让我们荡起双浆》,培养真善美的情操;上海教材收录周杰伦《蜗牛》,关注社会、关注成长。而一些网络新词则更贴近学生生活,是大众化交流语言,也是学生在时代网络发展中的必备工具,亦可拼贴入文本体系。苏教版的《语文与生活》板块就做了比较成功的尝试。学生心智正在成熟,初步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听歌时、网络交流中都有自己的解读模式,越是打动他们的歌曲,越是体验深刻,越是引起共鸣的新词,越是精致语言,在流行文化中想像、解说与阐释,培养细腻的感悟力、敏锐的洞察力和理性的思考力。

我们应通过研究型学习、课堂教学活动以及课程体系着力点的建构,充分挖掘大众文化优秀元素,嫁接、移植、拼贴,在经典阅读中吸纳,使经典作品的审美元素在与学生丰富多样和生动可感的亲密接触中扩充张扬,获得美的熏陶、情的渐染、心灵的通彻、文化的冲击,形成文化向心力。

参考文献

[1] 曹明海.大众文化与经典阅读[J].山东:山东图书馆季刊,2008(2).

[2] 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社会学的视野[M].周晓虹,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李志健.消费文化语境中的通俗文学――大众文化经典化[J].中州学刊,2005(4).

上一篇:和竞争对手拉开10倍的差距就是风口 下一篇:羊膜贴敷对重症眼表烧伤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