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复线结构探析

时间:2022-10-18 10:19:32

《聊斋志异》复线结构探析

内容摘要:小说“复线结构”最早由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主要由主线、副线、作为背景的故事以及非动作因素组成。《聊斋志异》中颇多篇章以“复线结构”组织全文,用什克洛夫斯基的“复线结构”理论研究《聊斋志异》,有助于从新的视角管窥蒲松龄小说的结撰奥妙,进而认识并把握文学的某些超越民族性的特征。

关键词:《聊斋志异》 复线结构 分析

情节是传统小说创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当代作家王蒙曾指出,绝对没有情节的小说是不可能存在的。线性结构是小说创作中最常见、基本的情节结构。以小说的线索数目为标准,线性结构可分为单线结构和复线结构。复线结构是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论述的一种基本情节结构,它主要由四个层面组成:A、主线,围绕主人公发生的,并在故事中起支配作用的故事线。B、副线,贯穿整个作品的次要人物的一系列事件。C、作为背景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可以出现在作品的若干片段中。D、非动作因素,即作品中出现关于哲学、社会、历史、道德的思考和论述,如一些富有哲理的对话和议论。[1]复线结构将故事情节的渲染与传递都融合于其文体内部的结构变化中,能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情节层层递进、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美学感受,使其不至于因情节的演变而削弱其原有的内涵意义。具体说来,复线结构又可以分为主副式、交叉式、平行式三种。

蒲松龄的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收有四百余篇作品,作者对颇多篇什巧妙地运用“复线结构”来结撰,对其展开分析有助于我们从新的视角探究蒲松龄小说的结构奥妙。

一.主副式结构

对于主副式结构,这类作品往往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明显可见的线索,但其中必定有一条是主线,另外的线索则往往是围绕着主线延伸、发展的副线。这一主一副在小说结构布局和情节发展中是相伴相生的,在对人物塑造、冲突设置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把握,为实现对作品的分析领悟提供了基础平台。《聊斋志异》主要有《促织》、《张鸿渐》、《王桂庵》、《阿宝》、《马介甫》、《仇大娘》、《香玉》等篇目运用主副式结构来结撰。

以《促织》[2]为例分析,全篇以“促织”作为主要线索来描写,促织就同成名一家的生死存亡的命运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时时处处牵动着主人公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促织的得失变化在这里就成了贯穿小说的主要线索,全篇所有的情节设置都是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的。与此同时,成名一家的命运变化及情感变化就成为与主要线索“促织”相紧密结合的副线,且促织与成名一家的种种变化并不是绝对的主副之分,在小说的整体布局中也存在着重合变化。

小说开头便交代了故事的起因,“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由此开始了情节的演变分化。成名被县令里胥强行报充里正差役。他一上任,“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情节立即被转入矛盾之中,由于官府“严限追比”,使他身心交病,陷入绝境。这是求促织的背景,可以明显的看出因促织给成名一家造就的痛苦与烦忧。故事至此略显曲折,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让成妻问神卜,成名终于按图在村东大佛阁得到一只“状极俊健”的促织,于是“大喜,笼归,举家庆贺”。但情节却突然由喜转悲,谁料他的幼子竟无意间将捉到的促织给弄死,妻子对孩子进行痛骂,当成名知道后“如被冰雪”,怒寻其子时,却发现儿子投井自杀,“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于此成名一家又重新陷入困境之中,情节又增添曲折。正当成名夫妻痛不欲生之时,料不到儿子半夜复苏,又听到门外虫鸣,终于又捉到一只新的促织,但其外形不好看,成名起先也不怎么看重。故事在这里又发生新的转机,成名将之献到公堂去,又恐不合要求而惴惴不安,试斗时,促织“蠢若木鸡”,后来斗胜,“成大喜”。又与鸡相斗“虫集冠上,叮咛不释”,使得“成益惊喜”。继而,这只促织一步步经由县宰、抚军、皇帝来戏玩观斗,且使得成名、县令、巡抚因此都得到了奖赏。

这样,由平凡事情构成的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就具有了步步惊心、峰回路转的艺术特色,真正令读者激动、感叹的并非是促织“得失、生死、优劣、胜败”的曲折过程,而是故事人物的命运变化和情感流露及由此引发的种种思考。促织虽是作为主要线索,但其仅是用来构成其情节表现的外在形式。通过故事人物因促织而造成的悲惨遭遇,来表达对古代官僚阶级压迫剥削的暗讽之意,指出“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的警示意义。从故事人物前后的贫富变化来说明“天将以酬长厚者”,反映了古时“因果循环”的宿命思想。针对故事结尾处的“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提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戏弄说法,表现出作者对社会黑暗的极大讽刺,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这样的结构下的小说才是深入的,具有艺术价值和思想境界的;这样的结构,对已有的所有材料和情节是一种弥补、一种增光添彩的分量。[3]

二.交叉式结构

交叉式结构不同于主副式结构,这类作品中存在有两条很难分清主、副的情节线索,交叉并进,就好像相互缠绕一样,呈现出立体交织的状态。这种结构使得作品置于形散神不散的境界,有助于达到一种蕴意自然而生和结构和谐统一的感觉。《聊斋志异》中采取交叉式结构来设置小说结构的篇目,主要有《红玉》、《长清僧》、《娇娜》、《青凤》、《宦娘》、《梅女》、《莲香》、《青梅》、《阿英》等。

名篇《红玉》[4]对于交叉式结构的运用尤为成功,透过此篇可有效地理解领会蒲松龄小说的结构特色。小说写的是冯相如与红玉之间坎坷曲折、感人泪下的爱情故事,情节表面上聚焦于冯相如一家的悲欢离合史,但冯相如与红玉之间的爱情故事同时也隐含于冯家悲欢离合的线索中。在小说中,这两条线索很难分清主、副,彼此呈现出交叉相连的艺术特色及立体突出的结构特征。

作者先叙述冯相如与红玉的相爱遭到冯父阻拦,红玉暂时离开读者的视野,让二人的感情产生断裂分离的效果。此时的情节在作者的润色下开始发生偏移,后写冯相如与卫氏女成婚,因遭邑绅宋氏强抢,使得冯相如伤残,接连丧父、失妻、弃子、被诬入狱。此时的情节焦点已经偏移到冯家的悲欢离合之中,表面上来看似乎与红玉毫无关系,其实否然,这是有意为后来红玉的出场情节蓄势。此时的她在暗中帮冯相如照顾惨遭离弃的儿子,同时又有江湖侠士对冯相如的仗义相助,进一步完善了情节的连贯性及故事的完整性。待冯相如出狱后,突然出现的红玉对其叙说荒野救子的事情,一家得以再次团聚,冯相如与红玉原先中断的情感线索又重新在其出狱后因新的情节而连接上。作者对于交叉式结构的巧妙运用使得故事波澜跌宕,曲折回环,步步显急,处处含情,可见其妙处。另外,作者在冯相如与红玉这一感情线索的描写中对人物刻画的加深和故事情节的张驰都有很到位的把握,令读者能感到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艺术魅力,感受到高潮余韵、奇中有曲的更替之感。

上一篇:元和诗风与中唐理性之回归 下一篇:试析《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