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

时间:2022-08-04 09:55:00

试析《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

内容摘要:《孔雀东南飞》代表了汉代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成就,关于刘兰芝的婚姻悲剧历来说法不一,解读文章多种多样,本文试着重新思考此诗的社会意义及其审美价值,重在揭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 悲剧根源 审美价值

《孔雀东南飞》作为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它代表了汉代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成就。传统的对《孔雀东南飞》的教学解读是:焦母、刘兄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是杀害刘兰芝、焦仲卿的凶手,本诗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如果从这一角度来看,《孔雀东南飞》只是一个政治范本,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弊端。那么,《孔雀东南飞》诗中的那些鲜活的人物不就都成为了简单的政治符号吗?如果这样简单化地去理解一个文本,其审美价值又在何处呢?我们说,文学即是人学,《孔雀东南飞》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一个重要的价值在于它对于人性的刻画鲜活而深刻。下面我们试着重新思考其审美价值。

一.刘兰芝的悲剧主要不是所谓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造成的

我们平时所说的封建礼教,表现在此诗中,主要是指“孝道”,对父母叫“孝”,对兄长叫“悌”。封建统治阶级把“孝”作为维护他们统治的重要工具,封建家长更是把“孝”作为维护封建家长权威的工具。兰芝在焦家凡事有礼有节,孝心可表。焦仲卿对母亲凡事都顺从,可以算是一个孝子。刘兰芝、焦仲卿对焦母、刘兄的孝悌却为他们自己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传统观点认为,《孔雀东南飞》的主题是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同时歌颂了兰芝夫妇忠于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恶势力的斗争精神。此外,传统观点对焦母和刘兄的理解是诗中的焦母和刘兄是封建礼教和宗法势力的代表和帮凶。这种观点深深影响了各种语文教参,影响了语文教师对《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歌的正确解读,从而忽视了诗歌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其实,如果我们全面、冷静地考察封建礼教的教义、诗歌的内容以及东汉前后的社会习俗,就会发现,上述观点并不十分准确。《孔雀东南飞》中有大量的违反封建礼教的内容。

首先,诗中的焦母对刘兰芝无事生非、故意刁难的行为不符合封建礼教。根据《曲礼?礼运》记载,“子妇有勤劳之事,虽甚爱之,姑纵之,而宁数休之。”(《曲礼?礼运》,第251页)意思是儿媳有辛勤劳累的事要做,公婆即使特别疼爱她,也只好任她去做,但要不时劝她多休息。《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每天“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兰芝每天起早睡晚,辛勤织布,焦母不但不劝她休息,反而故意挑刺,嫌她织慢了,“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焦母的行为严重违反了礼教。

此外,焦母对儿子焦仲卿的颐指气使、独断专行也不太符合封建礼教。诗中焦父始终未出场,从焦仲卿临死前对母亲说“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来看,焦母应该是一个寡妇。而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是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其中的三从即女子未嫁从父,嫁后从夫,夫死从子。我们看到刘母是这一铁律的顺从者,而焦母却违反了这一铁律。按照“夫死从子”的律例,在丈夫去世后,她应该听焦仲卿的。而在焦家,凡事做主的都是焦母,焦母对儿子颐指气使,儿子没有一点家庭地位。焦母的这种行为违反了封建礼教。刘兰芝的父亲应该也已经去世了,而刘家发号施令的却是刘兄,并不是刘母。如果焦仲卿像刘兄一样,在家里由他当家作主,刘兰芝就不会被驱遣;如果刘母像焦母一样,在家里由比较理解女儿的她当家作主,刘兰芝就不会被逼再嫁。由此看来,不能简单地将造成焦仲卿、刘兰芝婚姻悲剧的原因归结为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更不能将焦母简单地理解为封建礼教和宗法势力的代表和帮凶。

再结合诗歌的时代背景来看,诗中的故事发生在汉末魏晋时期。对那时的社会风尚,学者们有这样的描述。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宗白华,《美学散步》,第177页)罗宗强先生说:“这一时期,儒家伦理道德准则已失去普遍的约束力。”(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9页)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焦母、刘兄有很多严重违背封建礼教的行为,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焦母、刘兄是封建礼教的代表和帮凶。二.从作品的时代背景来看,以《礼记》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在当时远未成为社会大众的基本的价值观。因此,我们不能把刘兰芝的死简单地归罪于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迫害。

二.造成刘兰芝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

(一)焦母与刘兰芝之间的性格冲突是造成刘兰芝悲剧的首要原因。

婆媳性格不合是造成婆媳矛盾不可调和的情感原因。焦母对儿媳的不满起因是两家门户不当,但还不至于因此狠下决心遣归刘兰芝。婆媳性格不合造成不可调和的矛盾,更加坚定了焦母遣归刘兰芝的决心。

从诗歌最开始刘兰芝对丈夫哭诉自己心中的委屈并主动请归,我们可以看出刘兰芝与焦母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从兰芝“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可以看出焦母是一个很挑剔很难伺候的人。当焦仲卿替刘兰芝求情并询问母亲兰芝有何错时, 焦母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可以看到焦母对兰芝的不满也是积蓄了很久的。当儿子说如果休掉兰芝这辈子就不再娶妻时,焦母槌床大怒,怒斥儿子“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从焦母的动作、语言、神态,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专横霸道、脾气暴躁的人。焦母在焦家的地位、尊严是毋庸置疑的,即便是自己唯一心爱的儿子也只能顺从。极高的地位和尊严使她极尽偏执,事事都必须符合她的心意。

而刘兰芝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除了聪明、美丽、勤劳、善良,她的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自尊与倔强,在倔强中暗含着叛逆。

兰芝聪明美丽又勤劳善良,“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在焦家,她每日“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虽然她每天早起晚睡辛苦地织布,但“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焦母的挑剔在兰芝看来是在故意刁难自己,有着强烈的自尊心性格倔强的她不愿逆来顺受,也不愿向焦母低三下四地求饶,更不愿阿谀奉承,以乖巧取悦焦母。她选择的是主动请丈夫把自己遣送回娘家。虽然兰芝向丈夫的哭诉带有一点撒娇的意味,但是说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这样的话还是具有很强的叛逆性。自古女子被丈夫休弃的不少,但大多都是丈夫提出休妻的,像兰芝这样主动请归的实在少见。不由夫家驱赶,自己主动请归这本身就是自尊与叛逆的表现。

上一篇:《聊斋志异》复线结构探析 下一篇:《艺苑卮言》对妙悟说的继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