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学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2-10-18 09:59:30

大四学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

摘 要:这项调查研究意在了解学校大四学生在面临毕业这个大环境下社会支持状况,以及他们更加偏向于采取何种应对方式来应对压力,探讨他们的这种应对方式的选择和社会支持情况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以期为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增强适应能力,取得更好的成绩提出宝贵意见。采用国内学者肖计划编制应付方式问卷和肖水源(1987)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调查,收集数据。得出结论一是社会支持在专业维度上有显著差异,在性别维度上差异不显著;二是应对方式在性别和专业维度上均有差异;三是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有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大四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223-03

一、问题的提出

处在社会转型加剧的今天,我们青年群体面对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升学、就业、婚姻、房价车贷等等,特别是我们高校大四学生群体,我们如何选择以后的人生,我们如何经营以后的人生等一系列现实而亟须解决的困惑问题接踵而至,这些选择和问题无形中增加了我们的压力和负重。心理压力已经成为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的重要方面之一。面对压力我们大学生群体有不同的社会支持,所谓社会支持,是指个体身处的社会关系网络使用物质的或者精神的手段对需要帮助的个体给予帮助的行为的总和。我们大学生群体主要得到来自学校、家庭和朋友的支持,在应对压力时社会支持可以帮助我们缓和排解压力,保持心灵的健康与轻松。面对压力我们大学生选择应对方式的倾向性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这种选择是不是受到社会支持状况的影响,这些问题都给我们面临毕业选择人生道路的大四学生以无穷的启示。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长江师范学院大四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7份,有效率为88.5%。在177份有效问卷中,男生48名,女生129名;文史类79名,理工类59名,艺术类39名。

(二)研究工具

1.应付方式问卷

该问卷共有62个项目,其中有4个反向计分的题目,除此之外,各个量表的分值均为:选择“是”得1分,选择否得0分。问卷由6个分量表组成,分别是问题解决、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各题的因素负荷值均在0.35以上,6个应付因子重测相关系数分别是:r1=0.72,r2=0.62,r3=0.69,r4=0.72,r5=0.67,r1=0.72。

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该量表属于整体功能测量,分为三个纬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共十个项目,其中第6、7、10项反映的是客观支持,第1、2、3、5项反映的是主观支持,第4、8、9项则是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该量表信度0.80,效度0.89,得到广泛的应用。经过近三十项的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证明,重测一致性为0.76-0.89。三个维度得分越高说明受试者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社会支持利用度的程度就越好。客观支持是指客观的或实际的支持,即实际物质帮助的参与和社会关系网络的参与;主观支持是主观的或者个体体验到的支持,主要指身处社会的个体感知到的、被尊重、被理解的程度;对支持的利用度是指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

(三)数据处理

对所收集到的问卷,进行整理、编码,剔除无效问卷。然后运用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对数据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以及相关分析等。

三、研究结果

(一)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差异性研究

1.社会支持在专业维度上的差异和在性别维度上的差异

由表2所知,客观支持在专业维度上差异显著,经过事后检验,文科和艺体差异显著,理科和艺体、文科和理科均无显著差异,其中文科明显高于艺体,而客观支持在性别维度上差异不显著。主观支持在专业维度上差异显著,而主观支持在性别维度上差异不显著,通过事后检验发现主观支持在专业维度上的主要差异表现在:文科和艺体专业、理科和艺体专业的同学差异显著且文科和理科专业的同学主观支持得分明显高于艺体,文科和理科之间则无显著差异。对支持的利用度在专业和性别维度上差异均不显著。

2.应对方式在专业维度和性别维度上的差异

由表3所知,解决问题在专业维度上差异显著,经过事后检验,发现文科和艺体差异显著,理科和艺体差异显著,文科和理科无显著差异,且文科和理科均高于艺体,其他应对方式(包括求助、幻想、自责、退避、合理化)在专业维度上差异不显著。合理化在性别维度上差异显著,男生要高于女生,其他应对方式(包括求助、幻想、自责、退避、合理化)在性别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二)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的研究

由表4所知,客观支持和求助的相关系数是0.176,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主观支持和解决问题的相关系数是0.162,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主观支持和求助的相关系数是0.212,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主观支持和自责的相关系数是0.164,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主观支持和退避的相关系数是0.151,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对支持的利用度与求助的相关系数为0.452,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

四、分析与讨论

(一)社会支持的专业和性别维度上的差异及成因分析

社会支持在专业维度上的差异原因是:从客观支持的角度来说,因为客观支持是指客观的或实际的支持,即实际物质帮助的参与和社会关系网络的参与,联系数据可能是因为师范类的文科学生获得奖励和援助的政策要比较多加之要求和期望较艺体生低;从主观支持角度来说,因为主观支持主要指身处社会的个体感知到的、被尊重、被理解的程度,个体差异和成绩是两个主导因素本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在性别维度上无显著差异,究其原因首先是教育背景差异较小,其次是个体差异影响数据变化,最后是对主客观支持的倾向和利用程度受到的是社会、家庭、个体特性等因素综合影响。

(二)应对方式在专业和性别维度上差异显著的成因分析

文科和理科之所以与艺体有显著差异,应该要从学生自身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来探讨:非艺术类的学生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且学习方式一般比较单一枯燥,而艺术类学生一般家境较宽裕,可以选择的余地也比较多。合理化在性别维度上差异显著,男生要高于女生,其他五种应对方式(解决问题、求助、幻想、自责、退避)在性别维度上差异不显著。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现在男生的压力普遍要高于女生,所以在这种高压下男生积极应对的方式可能效果不是很明显,可能有些就会转而去运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从而会产生一种混合型的应对方式。

(三)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及其成因分析

在当今社会,讲究的是合作共赢,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网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借助他人的或者团体的力量就是对社会支持利用的一个方面,因此对支持的利用度和求助的显著正相关是合理的;主观支持与解决问题呈显著相关是因为主观支持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体验,对于解决问题这个积极应对方式来说,受到这种情感上的支持或者说精神上的鼓励和认同的人更偏向于运用这种应对方式;客观支持与解决问题的相关性则不显著是因为客观支持主要是物质上的实际的援助和支持,对一个人的对待应激事件的态度没有直接的关联,物质支持容易让人依赖,所以遇到应激事件了他不会思考怎么妥善处理或者解决而是习惯性依赖。

五、建议

本研究通过对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相关及其在专业、性别维度上的差异,得出了一些对我们大四学生这个群体起到引导和启发意义的结论,通过这些结论的总结和分析,笔者想对大四学生群体提一些合理化建议:积极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无论从以后的发展做长远的打算还是在近期营造一种和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同样也是一种能力,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能力。在压力非常大时要学会寻求适合自己的排解方法,也要积极求助同学或者老师,寻求学校提供的一切可能利用的资源为自己的问题找解决办法。不要自我设限,好像性别、专业、家庭的这些标签真能让自己处于竞争的劣势,关键要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要会找到精神上的大后方,要适应着去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问题。

六、小结

对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研究,本文最大的创新意义在于对大四学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状况和关系进行研究,从而得出一些正面的结论去引导我们大四毕业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更好地应对转型压力和现实压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但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主要有:一是本研究的被试样本的数量以及地域有一定的限制,只选择了长江师范学院的学生,很难把研究结果推广。二是研究中随机误差很难控制,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加强随机误差的控制。三是在专业变量上没有很好的研究,有待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 Caplan G. The family as a support system. In Caplan G&Ki-

llilea M.(Eds.)Supportsystem and mutual help Multidiscip-

linaryexplorations[M]. New York: Grune&Stratton,1974,19.

[2]Cobb S.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J].Psychosomatic Medicine,1976(3):300-314.

[3]House J.S.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M]. Reading. MA: Addisoon-Wesley.1981.

[4]Turner R..J., Frankle G.&Levin D. Social support: Concept-

ualization,measurement,and implication for mental health[J]. Research in community and mental health,1983(3): 67-111.

[5]邱海雄.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从一元到多元[J].社会学研究,1998(4):23-31.

[6]Sarason LG,Levine H.M,Basham R.B.et al.Assessing social support:the 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J].Journal of Perso-

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3,44(1).

[7]Barrera M, Ainlay SL.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upport: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ana jiais[J].journalofCommunityPs-

ychology,1983(11).

[8]Batrera M.Distinctions between social support concepts,mea-

sures and models[J].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

ology,1986(14): 413-445.

[9]Sass,J.S; Mattson, M. When social support is uncomfortabl[J]e.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Quarterly.1999,1(4)511-

543.

[10]肖水源.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4).

[11]杨德森.行为医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40-241.

[12]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1):67-70.

[13]丘海雄.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从一元到多元[J],社会学研究,1998(4):23-31.

[14]施建锋,马剑虹.社会支持研究有关问题探讨[J].人类工效学,2003,9(1): 58-61.

[15]Wellman B.& Wortley S.Brothers‘keepers:Situating kins-

hip relations in broader networks of social support[J].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1989(32).

[16]Barrera M. & Ainlay S.L.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upport: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83(11).

[17]Cohen S.& Wills T.A. Stress,social support,and the buff-

ering hypothesi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5,98(2):310-357.

[18]Richman, J.M.;Rosenfeld,L.B. The social support survey:a validation study of a clinical measure of the social support pro-cess[J].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1993,3(3):288-296.

[19]程虹娟,张春和,龚永辉.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8-91.

[20]李超.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5.

[21]纪红艳.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51-53.

上一篇:郑州市某高校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的调查 下一篇:高中理科班思政课教学效果提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