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治”型校长桂小平

时间:2022-10-18 09:47:23

一所基层学校想要发展,除了要坚守教育精神,另一半也许是要看透人情世故。

中国教育缘起儒家,而儒家“人治”思想与教育行为天然契合,人们对学校的评价观念往往也是偏向于“人治”的――校长成为学校的核心符号,学校的兴衰起落归于校长,相关的背景与环境基础被模糊化。甚至很多人都认为:“一所学校好不好,其实看校长就够了。”

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永兴小学校长桂小平,就是一位典型的“人治”型校长,他“气场”不强,没什么“校长范儿”,站在操场上总是背着手,两腿比别人分得更开一些,感觉像个庄稼人守着地里的麦子。而他身上的故事,可能不“合理”,但可敬。

“成就教师,从而成就学校,然后成就对教育的理想与追求。”桂小平眯着眼睛谈起自己对于工作的理解。他说自己经常站在学校里发呆,独自思考很多问题,而最大的体会是,用一个人的成功和“正确”,是不可能把对教育的理想变为现实的。

打破“50年一辉煌”的“宿命”

2009年5月某日,桂小平上任永兴小学校长的第二天,100多位家长堵断了公路,将他围在了学校门口,让他给出一个“最低限度”的承诺:学生上课的时候,必须有老师在。那一刻,刚刚上任的桂小平心里一沉。他去之前,老师们已经不愿意给学生上课,大部分时间学生们只能在教室里自习。这种情况让家长们异常愤怒。

在当时的开江县,永兴小学虽是一所百年老校,但从2000年起所有的荣誉都已成过往云烟。在桂小平上任之前,学校负债90多万元,人心涣散,风雨飘摇。而他是当地最出色的校长之一,在其他学校曾经以“养成教育”闻名达州。

面对家长们的“围攻”,桂小平当场回答:“请给我时间,如果下个学期还是这样,我率领学校领导班子主动辞职。”随后,桂小平开了一次大会,他带着领导班子向学校每一位老师都下了“保证书”,保证一定会把学校办好。

桂小平说:“我觉得债务不是障碍,压力不是障碍,教师人心涣散才是障碍。”最初上任的时候,老师们并不信任他,有人这样“安慰”他:“50年之后学校才能搞好。”有的老师遇到问题会直接冲进他的办公室砸杯子,也有老教师在谈心时泪流满面地对他说:看到学校这样,真的很心痛。

人们相信“风水说”。永兴小学在上世纪30年代和90年代,发展都进入过辉煌期。有老师认为:学校有半个世纪辉煌一次的“宿命轮回”,因为风水原因,现在辉煌期已经过了,桂小平来了也搞不好。

“学校对教师失去了吸引力,只有营造让老师热爱工作的氛围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桂小平并不认同学校的衰落是因为“风水”的说法,他发现学校的教师评价机制有问题:“教师努力不努力在待遇和评价上没有区别,老师不能实现自身价值,对学校没有认同感。”

桂小平明白:“要靠校长一个人的力量去改变学校的现实,是不容易的,只有依靠团队。”

每天早晨他提前半个小时来到学校,准时地站在学校门口,看着老师和学生们进入校园,直到上课。见到校长如此,老师们也都不愿迟到,学校考勤也不用“签到”。

他将教师的一些问题归纳为“宣泄污染”,认为很多问题在教师之间会不断传染,进而影响这所学校的发展。为此桂小平看了很多心理书籍,想办法让教师们逐步地学会如何减压、放松。同时通过各种活动,让老师们互相关心。

桂小平还亲自冲厕所、刷墙壁,和老师们谈心,为老师们办讲座。他设计了生日卡片,老师过生日时他就签上自己的名字送到。老师家里有红白喜事,不管路有多远他都会到场。遇到教师生病他会亲自去看望。同时,他还经常在学校里面到处走动,在各个教室门口了解情况,让教师们感觉到自己的工作被关注,自然工作就热情了。

渐渐地,桂小平获得了教师们的认可,学校教职工被凝聚成了一个紧密的团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两年间学校整体新建、翻修校舍,并以“万柳风光”的校园环境闻名开江。

桂小平因势利导,开始打造以“万柳风光、红色摇篮”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文化教育品牌,永兴小学这所百年老校,犹如枯木逢春,终于重新赢得了家长与社会的认可。

懂得教师的“不完美”

桂小平说自己天性喜静,并不算是个热衷与人交往的人。但他偏偏又格外重视教师与团队,中间还有一段有关反省的过去。

2005年是他教育生涯的一个转折点,那次他将辞职申请书都写好了,差点就交了上去。当时他所在的回龙中心校因为一位老师的失误,学生发生了安全事故。本来问题不大,但教师没有妥善处理问题,学生家长被激怒了,作为校长的桂小平独自承担了责任,挨了家长一顿打。

“我知道家长要来打人,所以提前让老师们都先回去了,独自一个人留在学校。其实要阻止家长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我觉得学校必须给家长一个态度。”他说,声音里有几分无奈和倔强。

他被送到医院,脸上、身上全部都是伤痕,他没有告诉别人自己的委屈。自己悄悄地住院20多天,不想让父母知道,也没有让其他人来照顾。

“时间在针孔中流逝,心里觉得非常茫然、非常痛苦”。桂小平说,那段经历让他用了半年的时间才走出阴影。

但这种经历,让他对教育的领悟也更加深刻。桂小平说:“教育的对象不仅是学生,还有教师,因为人性都有弱点,而教育会将这种弱点转化为优势。我理解的教育,就是一群不完美的人(教师),带领另外一群不完美的人(学生),走向完美的过程。”

“我希望学校的师生都能受到教育的影响。让学校教育出能够‘自我反省、自我补充、自我完善’的人。人都是不完美的,但可以在心灵与人格上寻求完美。”桂小平对教育的追求,在这一刻找到了答案。

“我90%的时间都在学校,和老师们在一起。如果让我去适应社会,我觉得力不从心,在学校我才能找到自己的快乐。”现在的桂小平,对工作更加投入和执着。

因为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扑在工作上,哪怕离家只有短短20分钟的路程,桂小平连父母的生日都没有回去,直到春节才短暂地回家住了几天,他蓦然感觉到一阵愧疚与心酸。

做了10年校长的桂小平依然坚持给学生上课,他说:“我永远是个教师,做校长只是一个附加值。”25年的数学老师生涯让他迷恋上了上课:“我可以不做校长,但不能不做老师,做老师既有兴奋点,又有安静点,可以满足很多内心的需要。”

正因为他把自己“定位”成教师,反而善于换位思考,懂得“不是每一个老师都需要靠物质来激励,激励更多是要靠精神层面的东西。”

虽然现在学校的发展蒸蒸日上,但桂小平说自己现在还没有什么成就感,他觉得自己对教育的追求,仅仅才实现了一半。

采访后记:一位校长的“人情世故”

采访后笔者一直没有搞清楚,这位四十多岁的老校长,为什么会选择主动挨那一顿打?而且当时他有经验、有能力,懂得现代教育科学理念,甚至还有一些名气。

听过很多校长讲规范化办学、依法治校、校园管理、教师培养……唯独在桂小平那里,笔者见到了一番“属于校长的人情世故”,也看到了现实中的奉献、宽容和坚守。

学校“人治”与“法治”一直存在争论,但是当我们从语言回归现实,在当前环境下,“人治”似乎仍然是一些基层学校必须面对的工作。作为一名校长,奉献精神与工作能力同样重要。而有些奉献,可能不仅是对工作的付出,还要包括隐忍、宽容与牺牲。

在课堂外“人治”,在课堂内“法治”,这可能是很多基层学校的现状,也是很多基层校长的无奈。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在原因不明的意味深长里,所有人都在等待……

上一篇:新课标下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下一篇:远离手机,呵护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