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端午节习俗看古代中国人的和谐观念

时间:2022-10-18 07:05:40

从端午节习俗看古代中国人的和谐观念

摘 要:中国的端午节源远流长,在夏代或夏代之前便存在。端午节有许多风俗活动和食品都折射出古代中国人祈求均衡和谐的理念。与端午节习俗相关的许多物品如五彩丝、五色缕、五毒符等,象征五个方面和五行相生相克,目的在于驱魔避害、保平安。端午节的粽子和龟肉象征阴阳相裹、阴阳和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端午节的各种习俗都与阴阳五行观念密切相关。

关键词:传统文化;习俗;和谐

中华文化不仅以其悠久、丰富著称于世,还因其浓郁的神秘性为中外瞩目。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盛大节日――端午节,早在周朝的时候,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后来我们的端午节节俗是为了纪念伟大的文学家屈原。

1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1)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2)吴越民族祭龙说。考古学家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印着几何纹的陶器,使用过这些陶器的部族,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百越族。他们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有断法纹身的习俗。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1]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很多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成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3)恶日。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4)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1)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也把它划入夏至日的活动。2)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3)《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因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有可能是夏至。(5)纪念伍子胥或曹娥。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的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隋唐之时可能已有端午节是为纪念伍子胥和曹娥的说法。“人们出于对伍子胥的崇敬和对曹娥的同情,便驾舟相伴,后来发展成群众性的竞舟活动。”[2](6)辟邪说。这一说法是端午节起源诸说中最先提出来的。并且据载屈原说是辟邪说提出二百多年后才流行开来的。很多种迹象表明,这最早提出的辟邪说有着深远的民俗根源,例如古代民俗观念中兰草有辟邪的功效,从端午节的习俗“浴兰”来看端午节是辟邪的节日。

2 端午节重要的风俗与古代中国人的和谐观念

俗语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为了对付五毒,在端午节要插菖蒲、艾草,赐扇,小孩要佩香囊,系五色线,贴端午符,沐浴兰汤,食五黄,吃鸡蛋、粽子,龙舟竞渡、抢鸭子等等。

(1)沐兰汤。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2)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3)食五毒,系五彩丝线、戴香囊。在传统的端午节法物中,有一些与“五”有关的较为特殊的物品,主要有食五黄(五黄指的是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食五黄是为了驱邪解毒,身体健康)、五彩丝、五虎花、五色缕(五色丝线)、五色缯(五色帛)、五色桃印符、五时图和五时花等。端午节系五彩丝线的习俗由来已久。五色线是用五种颜色的丝线撮在一起,成为一条细索。按照阴阳五行家的观点,五彩之中,青属木,代表北方;赤属火,代表南方;白属金,代表西方;黑属水,代表北方;黄属土,代表中央。中国古代崇拜五色,认为五色为吉祥色。香囊源于古代的“艾符”,是用五颜六色的布拼凑成三角,下面坠着五色丝线串着小珠的小穗,里面装着各种芳香类的中药。另外,端午节期间还有众多的水上活动如龙舟竞渡、抢鸭子等。各民族中的龙舟竞渡、抢鸭子等水上活动主要是祭水,水是阴性物质,是端午节的象征物,其目的亦是增强阴性的力量,祈求阴阳调和。

3 端午节的食品与古代中国人祈求均衡和谐的理念之间的联系

(1)闲话粽子。粽子,又称为“角黍”。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故称“角黍”。角黍之所以要包以菰叶,盖取义于“阴”。古人认为黍具阳火之性,又称“火谷”。火属阳,而菰叶生于水中属阴,以之与黍相配,象征“阴外阳内”、“阴阳相合”之状。也就是象征阴阳和合、阴阳调和,表达古代中国人祈求端午之后,阴阳调和,风调雨顺的愿望。(2)吃鸡蛋。鸡蛋也是端午节的重要食品,民间相传立夏吃蛋主心。因为蛋形如心,人们认为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一些地方在端午节还有滚鸡蛋的风俗,这天早上老奶奶要把煮熟的鸡蛋放在小孙子的肚皮上来回滚几滚,嘴里还叨念着“宝子吃蛋,灾星滚蛋”。我国的东南沿海很多地方都有端午立蛋的风俗,台湾也沿袭了这一传统习俗。(3)龟、鸭、咸鸭蛋。端午和夏至古有食龟习俗,之所以食龟,一方面是龟生活于水中,是阴性动物;另一方面,象征阳性,龟甲象征阴性,与粽子一样,骨表肉里,阳内阴外,也象征人们祈求阴阳调和。

4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追求“和谐”的文化,中华民族是追求和谐的民族。阴阳五行说认为,阴阳支配万事万物,阴阳和谐便平安吉祥,阴阳不调便会发生天灾人祸。为了驱除灾害和避毒去邪,阴阳不调的节气就必须举行各种驱邪和祭祀活动,以祈求阴阳调和。端午节的各种习俗都与阴阳五行观念密切相关。然而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与其他传统文化一样,既有糟粕的成分,也有精华的部分。我们应该认真研究传统文化中每一个问题,让中华文化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王康,杨健.中国节日文化[M].华文出版社,2007:128.

[2] 杨水生.中外民间节日[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44.

[3] 张君.神秘的节俗:传统节日礼俗、禁忌研究[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4] 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5] 李亦园.从民间文化看文化中国[J].中国文化(香港),1993(10).

上一篇: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综述 下一篇: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