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学生声音在场的数学课堂教学

时间:2022-10-18 06:38:28

走向学生声音在场的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对话性实践。当下数学课堂学生失声的问题,源于学习环境压抑、师生行为不当、媒体信息泛滥等。我们要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发生对话。结合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可从“鼓励质疑、加强倾听、适度放养、关注独创”等方面唤醒学生的“耳朵和嘴巴”。

关键词:对话式教学;生态理念;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1-0106-04

当下的数学课堂,很多时候只有教师声音在场,教师提问积极,学生被动应答。究其原因,一方面,学习环境压抑,课堂上学生不敢说,不愿说,媒体演示频繁,学生不要说。另一方面,教师话语霸权或少数学生成为“主唱”,很多学生没有机会说。渐渐地,有的学生习惯了倾听,没有表达的欲望,学生“声音”缺席。基于生态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倡导课堂教学是师生对话互动的过程,鼓励学生“声音”在场。笔者试从四个方面阐述自己的实践与思考,以求教于大家。

一、问题提出:学生的“声音”哪里去了?

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常常学生“声音”缺席,或者说缺位。那么,学生的“声音”哪里去了呢?

1.媒体演示取代了。现代信息社会,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演示,很多时候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例如:教师设计小组活动时,通常采用媒体出示活动要求,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但是,媒体过度的演示和播放,导致学生失去了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

2.教师讲解“绑架”了。教师的讲解对学生理解新知识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过度的讲解无疑会绑架学生的思维。比如:教师备课时,往往会预设一些问题,如果经常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只忙于倾听,忽视对问题的发现,那么,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课堂上求异的声音也没有了。

3.众声附和“左右”了。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存在问题,有的问题比较琐碎,有的问题比较简单,并且习惯学生的集体回答。那么,这样的师生对话在一定程度上,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众声附和下,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意识,久而久之,个性化的表达没有了,学生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发现等“好声音”也就淹没在“大合唱”中了。

4.应付作业“不作声”。部分课堂上,还是以教师讲解为主,没有真正实施减负。在新知教学之后,学生在课堂上就忙于应付各个层次的练习、作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局限在习题的校对与纠错中。埋头做作业,缺少真正的理解与思考,又怎么谈得上真正的学习呢?

综上所述,一些数学课堂看似热闹,却没有学生发自内心的想法与创见,仍是教师独白为主,师生之间仅仅只有言语交流,真正的对话没有发生。而静悄悄的数学课堂,学生埋头作业,无暇进行同伴之间高质量的交流与自我反思。学生真实的“声音”缺位,对于数学学习无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原因分析:学生“失声”为哪般?

学生为何“失声”呢?笔者觉得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1.学习环境压抑。从生态学的角度看,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生态场,是一种平等、和谐、开放的生态系统。生态属性的存在使得课堂始终处于“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动态变化发展之中,课堂也随时呈现出师生自由地、理想地、幸福地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样态[1]。而学习环境的压抑,导致师生在社会地位关系上主从,师生在情感关系上冷漠,师生在教学关系上功利。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生态因子始终处于“低潮”,无法正常活动起来,表现在课堂上,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缺少问题意识,缺少对来自他人的言语的关注,不能引发话题的产生。

2.教师话语霸权。课堂上的教师话语霸权的行为时有发生。例如: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往往较多地站在教的角度来预设问题,课堂上的问题,主要由教师发问,学生回答时,如果偏离教师的预设,教师也会使尽各种手段,把学生的思维拉回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师生之间的对话多了一些“确定性”,而失去了“新颖性、独创性、生成性”[2]。学生很少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很少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的声音主宰课堂,师生之间显然不是真正的平等关系。

3.少数学生“主唱”。依据教育生态学的观点,学生这种生态因子之间的差异性是很大的。有的活跃,有的安静;有的主动,有的被动;有的生态因子能带动其他因子一起运动,而有的则“安守本分”[3]。课堂上,不难发现,少数学生的学习兴趣浓郁,无论是与教师的个别对话还是伙伴之间的对话交流,这些学生常常处于主动出击的地位,有的成了“领唱”或者“主唱”。渐渐地,这些生态因子占领了课堂主阵地,部分学生就失去了言说的机会。从没有机会说,到不愿讲,之后就“失声”了。

4.媒体信息“泛滥”。现代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正挑战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媒体手段的运用,使部分教师变得懒惰,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如执教《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教师自己搜集了许多图片,让学生欣赏、观察,并通过媒体演示,让学生认识“对称轴”,依据媒体出示的图片进行判断。学生眼睛忙碌着,真正的思维并没有激发。其实,学生的生活世界里有很多轴对称图形,如果课前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课堂上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观察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该有多好!教师对于学生这样丰富的学习资源不予理睬,真实的对话怎会发生?

三、实践探索:学生“声音”如何在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4]。要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发生对话,学生的声音真正在场,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努力:

1.营造问题情境。美国数学家柯朗和罗宾认为:“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以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提供愉悦的、自由的、安全的、支持性的学习环境,营造适当的问题情境,不仅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更有利于“对话式教学”的进行。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先独立学习文本,完成思考题:

(1)观察车轮,试着用不同的方法画出的圆形,并说说怎样画圆更准确?

(2)如果车轮做成三角形、正方形、椭圆等形状,会出现什么情况?请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

(3)提出三个有关车轮形状的问题,上课时在四人小组里讨论。

通过生本对话,这三个自学思考题,对新课的学习有几点好处: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尝试独立解决问题,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基于学生的学习视野,让他们学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思考数学。基于问题解决,有助于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问题解决经验,大胆猜想、合理想象,主动提出问题,从而真正激发数学学习的欲望。

2.注重主动探究。著名学者滕守尧认为:“对话是一种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协调、富有情趣和美感、时时激发出新意和遐想的交谈。”要使学生的声音在场,教师就要提供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展示交流,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创见。

如在教学《图形的对称》一课中,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平面图形进行独立研究(或小组合作研究),判断他们是否都是轴对称图形,用了哪些判断方法,如果是,有几条对称轴?在小组交流后,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分析“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在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判断产生争议时,教师让不同学生进行展示交流,最后比较观察,得到结论。这样的学习,不仅尊重了学生的想法,而且来自于不同声音之间的对话和思辨,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走向深刻。

3.完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不是一张白纸,在以往的学习、生活和交往中,他们形成了对各种知识的理解与看法,并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学习不只是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基于生态理念的“对话式教学”,强调生本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帮助学生自觉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为了深化学生对单位“1”及分数的认识,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探索活动:

组织学生分苹果,课件同步展示学生思维:

(1)给你1个苹果,你能拿出它的1/4吗?说说你的想法。

(2)给你4个苹果,你能拿出它的1/4吗?有几个苹果?

(3)给你8个苹果,你能拿出它的1/4吗?有几个苹果?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组织观察比较、小组交流:

这里的三个1/4对应的苹果数一样多吗?为什么都是1/4,对应的苹果数会不一样呢?这三个图,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例题,说说每个分数分别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来平均分的?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学生观察这些分数,发现每个分数形成的过程,都是“分出来”的,是分后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即:

因此,师生一起揭示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就显得水到渠成。这样的课堂,学生时刻有自己的观察与发现,比较与思考,有自己的声音,就有自己对新知的理解与认同。

4.加强自我对话。“自我对话指学生对自我的前见、个体经验、观点等进行的反思性理解。”生态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新课学习前,学生主动对话文本,基于自己的前见主动提出问题;课堂上,生生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分享彼此的想法,学生可解释与论证自己想法的思维过程,接受来自同伴与教师的质疑;课尾,学生自我对话,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形成新课学习中产生的新问题、新观点,促进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如《轴对称图形》课尾,笔者出示了图示:

这样的课堂总结改变了教师传统意义上的“结束语”,直接指向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的创生。学生通过自我对话,自己梳理,自行调整,向他人开放思想的同时,将在一定意义上催生新的学习行为。

四、教学畅想:唤醒学生的“耳朵”与“嘴巴”

实施“对话式”教学,需要唤醒学生的“耳朵”与“嘴巴”。一方面,我们让学生听得见教师的声音,听得见同伴的声音,听得见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嘴巴说话,说自己的理解、体验与感悟,说自己对同伴的评价,让声音真正在场。为此,我们可从四个方面来努力:

1.鼓励质疑。“教育的目的不仅让学生拥有知识,更重要的是拥有智慧。”培养质疑能力对于发展学生思维、培育智慧有很大帮助。鼓励学生质疑,可尝试“先学后教”的方式,借助于“预习作业”“小研究学习”等形式,让学生先解读文本,独立与文本对话,帮助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当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问题解决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来尝试解决问题时,学生就会有自己的想法,就会发现问题。

2.加强倾听。哲学家伽达默尔说:“真正的倾听要求倾听者在自己经验基础上展开理解。把对方言说中的意义可能性生成为现实性。”“对话式教学”中的倾听是一种数学倾听,它是一种数学思维过程与信息加工的过程,它与数学记忆、操作、联想、想象、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紧密相关,共同完成数学知识的建构、方法的掌握和思想的领悟任务。真正的对话是一种相互倾听、相互开放、相互融合、相互理解的过程。即使有的学生的观点听起来“毫无意义”或者“偏离轨道”,教师也应该在真诚倾听后作出指导,使他们从外在的听到内在的听,从抽象的听到具体的听,从观念的听到体验的听、理解的听。

3.适度“放养”。基于生态理念的“对话式教学”强调建立一种“我―你”伙伴式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温馨、民主、开放的生态教学环境。因此,教学不应该是一味地“驱赶式”的学习,也应该营造适度“放养”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理想的话语环境,给学生自学思考的机会,给学生展示交流的空间,给学生自行纠错的时间,注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思想碰撞。适度的“放养”,使教师成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伙伴,引领他们学习,帮助学生充分地展开思辨过程。

4.关注独创。郑毓信教授提出:如果我们始终停留于实际操作的层面,而未能很好地实现活动的“内化”,包括思维中的必要重构,就根本不可能发展起任何真正的数学思维。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要使课堂上出现“另类的声音”,我们必须关注独创,让学生真正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悟,自己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刘贵华,杨清.从标签式趋同到内涵式多样[J].教育研究,2011(12).

[2]张光陆.解释学视域下的对话教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

[3]陈惠芳.追寻数学生态课堂[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6―13.

[4]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9.

Practice of and Reflection on “Dialogue-Based Teaching”

in the Ecological Perspective

CHEN Hui-fang

(Zhangjiagang Bureau of Education, Zhangjiagang 215600, China)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teaching is the practice with the nature of dialogue. Yet currently students in mathematics classroom have lost their voices, which is probably caused by depressing learning environment, teacher-student improper behaviors and unchecked media information. We should mobilize dialogue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students and students for an effe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To arouse students’ “ears and mouths” in class, teachers should encourage them to raise questions and listen carefully, give them freedom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focus on their uniqueness and creation in daily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dialogue-based teaching; ecological idea;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上一篇:美国小学促进家长参与幼小衔接的实践探索 下一篇: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业的相关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