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学生自由成长的教育之路

时间:2022-05-29 09:11:02

追寻学生自由成长的教育之路

摘要:针对当下教育现状,过度的训练往往会遏制学生真正的成长。自由成长是学生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向上的环境中,智慧得到启迪,潜能得到激发,身心趋于成熟,主动发现自我,逐渐自主、自律,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把人的自由本质引申出来去从事创造,去打破已有的生成,迈向更高的未成。

关键词:高中教育;自由成长;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0013-05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一线长期耕耘,又在学校管理层奋斗多年,我关注着学生们的人生历程,常常为他们的成长而感动,也关注着当下林林总总的教育现象,常为之思考、探索。有困惑与迷茫,有纠结与尴尬,更多的是上下求索。

一、那些让我感动的孩子们

30多年的从教生涯,无数的孩子在我眼前长大成人,我甚至记得我教过的第一届学生的名字。更多的时候,我在沉思他们的人生轨迹对我的启迪。我常常在孩子们的成长中感动着,思考着。

在2012年和2013年的高考中,金陵中学相继诞生了两名“高考状元”。一时间社会热议,媒体争相报道。然而令我难忘、引我深思的不是她们令人艳羡的“状元”身份,而是两个孩子成长的经历与感悟。

2013年的“状元”、如今已进入复旦大学学习的费欣意说:“虽然绝大多数高中生最终都要经历高考,但高考绝不是高中生活的全部。高考成绩决定了我们能够走入怎样的一所大学,然而,当我们真正地在大学里学习生活时,我们才会体会到,比起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我们在大学中更加需要的,则是我们的综合素质与人际交往的能力,而这些都是学校教给我的学习能力之外的东西。”“在这里没有人会逼着你去学习,除了一定量的作业,课后的学习几乎都由学生自由安排。”费欣意自豪地说。

费欣意同学说,金中给了她自由发展的空间,这种空间不仅体现在学习的自由上,同时也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她饱含深情地说:

金中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在亲身参与的活动之外,我更乐于用镜头记录下我们的高中生活。从摄像机所记录下的画面中,我看到了青葱岁月特有的青春与活力。这使我深刻体会到,金中除了是一个刻苦学习的场所,还可以是一个让我们尽情挥洒汗水的场所、一个记录着友情和青春的场所、一个让我们彼此分享欢乐与泪水的场所。高一的军训、学农,高二的篮球比赛、职业体验,高三的拔河比赛、毕业典礼,每年的环湖跑、美食节、联欢会……看着这些珍贵的镜头,仿佛又回到难忘的金中时代,以后一定要剪辑出一部记录金中岁月的《致青春》。这样的自由其实也是一种挑战,它要求学校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供更加高效的教学,要求教师在作业的布置安排上更加合理有效,它并不意味着学习不重要,它只是体现了一种观念:生活品质与努力学习其实并不矛盾,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也同样需要停下来喝一杯咖啡的休憩时光。

这种自由还体现在她对高中毕业后求学之路的选择上。以费欣意当年高考的高分,关爱她的老师们有意劝她选择北大或清华,她却令人意外地选择了复旦大学,她的理由很简单:想多陪陪生活在上海的年迈外婆。老师们带着欣赏和感动尊重了她的选择。

“在这个被阳光和自由的气氛所笼罩的学校里,我们可以以我们的意愿去实践、去延伸我们的青春年华。”相信,这一定是费欣意同学的肺腑之言。

2012年高考“状元”宋h的故事同样也发人深思。这个风格爽利的孩子回顾了自己很有意思的成长经历:

我的父母都是80年代的大学生,有稳定的工作与收入,在新生儿时期就没有按照老家的风俗捆绑我的手脚。他们没有把他们的梦想加载到我的身上,而是知足常乐。妈妈养孩子的目标是只要孩子快乐,不危害社会,自立自足。小时候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学习跳舞,弹琴,我也想跟风,妈妈给我报了名,结果,我的舞蹈生涯只持续了两节课,就因为拉不下筋而结束了。所以当别的同学都在疯狂地赶场子补课时,没什么恒心的我有大把的时间看闲书和自娱自乐。因此,除了身体的自由自在,我也拥有比同龄人更多的精神自由。

去金陵中学读高中也是我自己的选择,我觉得长大了,就应该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虽然当时也可以去另外一所重点高中,但我被金中的人文底蕴所吸引。

时光飞逝,高考过后,当港大向我伸出橄榄枝,且提供选择专业的自由时,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力荐金融专业,而我还是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主修心理学,而如今我即将大学三年级,回首这两年的大学生活,愈发觉得自己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感谢金中,感谢老师,感谢父母,给我了梦想和选择的自由,让我可以做一个有想法的人,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将来从事自己所热爱的行业。

曾经以南京市中考最高分考入金陵中学的戴文翰同学,从小就在数学方面表现出不寻常的天赋。进入高中的戴文翰以他厚实的基础、全面的发展,完全可以把下一个目标锁定为冲刺高考状元,但是他对“钟情”已久的数学痴心不改。戴文翰说,他感到非常幸运的是,高中阶段各个学科的教师对他都非常支持,他因为经常参加竞赛和各种集训,时间比较紧张,老师们常常给予他免交作业的特权,但是所有学科的老师对他的要求都一律是十分严格的,所以他从来都没有轻视过其他学科特别是文科的学习。戴文翰深有感触地说:“全面发展对我数学方面的进步起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搞学科竞赛的同学千万不要走入偏科的误区。”他反复强调说:“在学习上千万不能太狭隘,只有注重综合素质,才能有可持续发展。”戴文翰说,他其实对文史知识很感兴趣,《战国策》《东周列国传》《穆斯林的葬礼》《白鹿原》等是他给自己开的书单。他说,有太多的好书需要他去阅读。戴文翰最后因获得保送资格被清华大学提前录取,他的综合成绩相当优秀,教过他的老师评价,以戴文翰扎实的功底和稳健的个性,他如果参加高考可能又会拿一个“状元”回来。当年媒体还就此采访戴文翰,问他为什么选择保送而不参加高考再去争取个“状元”。戴文翰表示,过去被宣传为中考状元就给了自己一定的压力。他说,搏击“高考状元”毕竟有偶然性,自己不会刻意去追求,他也表示很感谢学校对他的选择的支持。戴文翰说,当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金陵中学,是因为他所了解的金中宽松的教育环境、多元的文化氛围十分适合自己的发展。

无意渲染这些取得成功的孩子,只是从他们的成长经历和感悟中发现了诸多共同之处。由此我想起了很多金中学子的肺腑之言:

在金陵中学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母校不仅重视课堂教学,而且很重视研究性学习课程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她除了教我知识,更教我学会辩证地怀疑和批判,学会科学地思维和认真地思考。 ――董智捷

我是一名兴趣广泛,对各个学科的学习均富有热情的学生,但从另一个方面说,并不是一个拔尖的学生。我一直不喜欢题海战术,而是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题型灵活、综合运用的题目来解析,并尽量做到举一反三。另外,我的课外兴趣也比较广,喜欢音乐与钢琴演奏,喜欢游泳等体育运动,喜欢网络游戏酣战。这些虽然也花去了我不少时间,但这些业余的爱好,让我始终处于身心愉悦的状态,学习时效率很高。 ――殷迅

我喜欢金中校园里自始至终存在的自由的气氛,我是一个喜欢自由的人,在这样的气氛里,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郑悦

我非常幸运,金中给了我很多很多,金中近三年的生活,我学会了自理,学会了自制,学会了独立,这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  ;――潘昊

……

二、学校教育面临的尴尬

令我们遗憾地看到:功利的社会环境使学生异化为应试教育的工具,而浮躁的社会风气使教育走向急功近利,沉重的舆论压力让教育丧失了风骨。《中国青年报》曾刊登过汤勇的《做朴素的教育》一文[1],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文章直言一些所谓“名校”在“炼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他说,据他所知,一些名校“成名”的途径主要有两种:要么把学校办成应试工厂,把学生当成应试机器,通过一味高压,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靠分数、靠追求片面升学率去赢得“名校”桂冠;要么就是采取不正常手段,到处挖优质生源。一些学校甚至组建专门队伍,到处散发宣传单,通过内线和提供信息费等方式,寻找好生源,再以各种承诺和重奖等方式将其挖走。

人的成长,一般来说就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身心趋于成熟的过程,成长肯定离不开训练。但有的时候,过分的训练,或者训练走得太远就会忘记了训练的目的。假如我们对异化的训练不加以限制,往往会遏制真正的成长。所以,黎巴嫩的纪伯伦有一句名言:“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毫不讳言,作为金陵中学这样一所百年老校的校长,我也同样不时地面临被家长教育的尴尬。我常常接到家长的电话或邮件,要求学校周六补课,要求学校给走读生统一安排晚自习,质疑学校活动过多等等。也有家长面对高考升学率的压力,担心学校开设的门类齐全多样的校本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课程是一种浪费。这些家长的看法显然过于功利了,但是对家长的诉求,我还是充分理解的,也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做解释沟通工作。不过,我始终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搞所谓的“军事化管理”和“魔鬼训练”。至于校本选修课程,作为金陵中学的传统和特色,我们历来坚守着这块阵地。更让我欣慰的是,全校教师也达成共识,并且努力付诸行动,不断积极开发和丰富校本选修课程。我们还想方设法聘请大学教授、专家学者等进入金中课堂。在课程开设丰富齐全的情况下,我们尽量保留一些“小众”选修课。我常常想,在课程的开设上,学校应该把学生的长远需要和发展放在首位,为他们的成长不遗余力地创造条件,那种在人才培养上简单计算投入的想法实在太褊狭了。选修课的最大价值在于,它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且为学生个性化的自由发展搭建了优质平台,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让学生在选择、尝试中寻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很多的选修课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品牌课程。金中一位老师说得好:“我们的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只是为有各种特长和爱好的孩子创设了一个有更多选择空间的发展平台,绝不仅仅是为了有好看的成绩。比如竞赛,我们从一开始就告诫学生,如果最终拿不到奖也无须后悔,因为过程是最大的收获。所以那些没有拿到奖项的同学都比较平静。其实竞赛成绩只是学校为孩子的特长发展付出努力所产生的增值效应。”

但是,那些雄霸一方甚至全国闻名的“超级学校”着实令人无法忽略。高升学率,谁不欢迎呢?但是如果伴随着它的是匪夷所思的学生们“人间炼狱”般的生活,这样的代价是不是太昂贵了?一位来自这样一所“巨无霸”学校的学生这么说:“在理想的状态中,青少年应该是自由自在、轻狂放纵的,但是这理想状态只会让高考失败,从而耽误一辈子,教育需要一种必要的牺牲――这是由牺牲与获得的关系决定的。”一位中学老师也说出很多人的担忧:“谁不学×中,谁就将被淘汰。”他们的话在逻辑推理的方式上没有错,但如果追究起逻辑推理的基本前提,问题就相当复杂而且令人心情也复杂了。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起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符合教育规律、符合时展对人才要求的教育逻辑体系呢?

三、追寻让孩子自由成长的教育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自由是人的本质,人的自由发展是教育的目的,更是教育的途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自由是人的活动的一种自主状态。从教育意义上理解的自由,首先明确学生是“自由人”,即学生在社会地位、社会权利、社会关系上拥有自主的活动状态,而非不平等的非自主的活动状态。这要求学校的氛围是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

其次,强调学生拥有根据自己内在本性要求去支配自身存在和发展的个性自由,这主要指学生自己本性(初心)的要求成为其活动的目的和塑造自身的存在、发展自身的需要和能力的真正准则,即学生的自由成长是其自身的内在需要而非外在强迫。学生有权利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或者学习目标,确定自己达成人生目标或者学习目标的方式。自由成长与必要的教育并不矛盾,好的教育正是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发展的外因。

学校需民主,学生需自由,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积重难返的师道尊严、应试教育等观念问题,学校运转中依然民主缺位,教育行为中依然自由受限,人际关系中仍然平等受阻,这些都是学校客观存在的现象。

孩子们的心声真的让我震撼。被成人世界津津乐道的“状元”桂冠、“保送生”的名头和令人仰视的高分,尽管可能让孩子们兴奋,但显然这并不是他们最看重的,这令我对他们油然而生敬意。实事求是地说,一所学校能不能产生“状元”,这是有着相当程度的偶然性的;但一所学校培养出来的是什么样的“人”,却无疑在相当程度上是由教育结果必然性所决定的。我相信,一所真正对教育负责的学校,一位真正以教育为己任的校长,首先会把培养“人”作为教育的基本任务,至于“状元”之类的收获,只是教育的附加值,而不应是现代中学教育价值观的核心取向。

把选择权还给学生,说得多好!我们历来习惯于把学生看作是“需要教育的对象”,却忽视了他们同时也是应该自主选择、自主发展、自由成长的主体。无数现象表明,当今的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实际上已经在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的重重压力和种种束缚下很难自由呼吸了。

在有关家庭教育的若干调查问卷中,中小学生最普遍也是最大的烦恼是: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催逼着孩子奔上面向各级名校的冲刺之路。绝大多数的孩子在这条漫长而艰辛的名校冲刺之路上跌跌撞撞,疲惫不堪,而家长还总是抱怨孩子的学习不尽如人意。有一个意味深长的段子冷峻地揭示了这个令人不安的社会现象:一个孩子问父亲什么是幸福,父亲说:“幸福就是考100分。”等这个孩子数学考了100分,他仍然问父亲幸福是什么,父亲说:“幸福不只是数学考100分,而是语文、英语、自然、音乐……所有的功课都要考100分。”

当然,家长也有苦衷。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为人父母者的普遍想法。更主要的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家长自然会寄希望于“成绩改变命运”。要想将来找个好工作,就得上名牌大学;要想上名牌大学,就得考上升学率高的名高……以此类推,家长从孩子上小学,有的从上幼儿园,就绞尽脑汁,不惜代价,挤破了头把孩子往名校送。孩子们在走进名校的光鲜外表下,却经历着无法逆转的辛酸童年。

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怀特海认为,自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这种发展通常在16岁到30岁之间发生。高中年龄段,学生的个人意识日益强烈,但其行为往往表现出违逆成人规训的一种无理性的“自由”。违逆的出现是一种必然,但违逆之后的种种结果,成为其反思、调整自己与世界关系的基础。这个契机一旦失去,将终生不得自由,只会遵循外界法则。表现为思维上无创造力,态度上无进取心,精神上无节操――围着磨转的驴子,绑在柱子上的小象。

教育自由是通过免除人为的(不合理的)干预,为学生提供平等、充分的条件,创造最大的个人精神成长的空间,使个人享有最大程度的自我创造。保护和尊重个人自由的教育将为每个在教育中生活的个体免除任何的干预、强制,为他们创造多样的机会和丰富的情境,通过他们的选择能力和选择活动,在教育生活中运用各种力量和资源,实现精神的自主发展。自由成长,就是学生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向上的环境中,智慧得到启迪,潜能得到激发,身心趋于成熟,主动发现自我,逐渐自主、自律,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自由成长有如下特征:健康舒展的身心;快乐幸福的体验;独特张扬的个性;开放活跃的思维;自主学习的能力;互动合作的意识;探索创新的精神;等等。自由成长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是智慧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它是面向未来的。

人是自由的,教育的任务首先在于唤醒人的自由意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教育要引导人们去创造。因为人的自由本质只是提供了发展的可能,如果没有后天的创造,人的自由本质就无法得到体现和验证。所以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把人的自由本质引申出来去从事创造,去打破已有的生成,迈向更高的未成。

当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培养做题拿高分的“机器”,我们的教育才能回归本真,实现对“人”的培养,才能把学生培养成自由发展、具有自我个性的人,才能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创新能力。

追求成功是学生、家长、学校的共同愿望,大家都在探寻着成功的最佳途径。然而每一个成功者的轨迹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其发展轨迹必然也体现出鲜明的差异。问题是,如何保证让所有学生尽可能适才适性地发展呢?一方面对学生而言,应该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家长、学校又应该如何创造条件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构建多元化成才的立交桥?总之,好的教育不是让学生成为规格统一的产品,而是应该让学生成为他自己。唐代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提出的“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养树”法则,清代龚自珍在《病梅馆记》里提出“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的“疗梅”措施,至今仍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中国教育需要抛开本不该属于它的重荷,冲出极端功利的应试教育的重围,归还学生自由健康成长的权利,归还教师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施教的权利,归还学校尊重教育规律办学的权利。教育,需要调整航向,驶向自由的彼岸。

参考文献:

[1]汤勇.做朴素的教育[N].中国青年报,2013-07-30.

Pursuing Education for Students’ Free Growth

ZOU Zheng

(Nanjing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Nanjing 210008, China)

Abstract: Modern education tends to adopt excessive training approach to students, which may usually contain students’ actual growth. Free growth is a process in which students’ wisdom is edified, potential activated, mind and body are maturing, and they gradually become conscious of themselves in a kind of democratic, relaxing, harmonious, and positive environment. The significance of education is to spark human’s essence of freedom to create and shake off the established generation for greater success in future.

Keywords: se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 free growth; creativity

上一篇:浅议比较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关于校长时间分配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