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楼当有大师

时间:2022-10-18 06:07:43

最近,某档案部门领导的一次讲话中提出,我们现在建了新的档案馆,有了新的大楼,我们还要有与之相衬的大师。闻此言,不禁感慨系之。

随着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基于此,图书馆的降低门槛,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公益性文化事业回归公益或者更加凸显公益,赢得了社会和公众的一片叫好声。而稍显冷清的档案馆也不甘示弱,或走出高墙大院,另择新居;或开墙引绿,与社会来一个亲密接触。总之,档案馆也要加入满足公众基本文化权益和信息权益的大合唱,在社会或城市的公共空间中占有一席之地。

据了解,在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土地上,数量可观、质量可观、规模可观的一批新档案馆正在建设之中,有的也正在酝酿建设之中。按照《档案馆建设标准》和《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随着这些新档案馆一个一个的落成,标志着档案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遵循档案工作建设“三个体系”的理念,也意味着这些档案馆的建成将是该地区、该城市公民的福祉和幸事。

眼看着新档案馆从奠基到逐渐成型,筹划大楼建起来之后的事情也就迫切起来。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因为如何盖楼,在规范化的市场条件下,我们可以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来选择最适合我们需要的设计和建筑方案。而有的地方更为简单易行,可以通过代建方式,一种新型建设模式――到时候我们去拿档案馆的钥匙就可以了。当然,这里并不是说盖一个档案馆容易,有的地方为了盖一个像样的档案馆,档案部门的同志要磨破嘴、跑断腿,才能跑下来项目;有的地方为了盖一个高水平的档案馆,档案部门的同志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在这里,应该向他们表示敬意。

老百姓这么信任我们,建一个新的档案馆就应该为他们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政府这么信任我们,建一个新的档案馆就应该有一个新的形象。要把档案馆建设成“五位一体”的档案馆,使之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与纽带,成为国家和社会记忆的安全、永久保存场所。而要实现政府和老百姓对我们的期待,就必须考虑新档案馆如何向所在地区、所辐射的地区的人们提供方便的、人性化的、多样化的高质量信息服务和文化体验。前台的方便和人性化服务,需要后台过硬的、系统化的支撑,包括理念上的、技术上的、方法上的先进、周到的考虑和安排。要完成这样的任务,非得有管理上、技术上、文化上的专门人才不可。没有后台的强有力的支撑,前台的服务只能是摆摆样子、装装门面,或者蜻蜒点水,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管理的、技术的、文化的专门人才,换一种说法或者上一个台阶就是“专家”了,而“专家”再进一步修炼就有可能成为“大师”。上面所谈到的档案部门领导提出的“大楼当有大师”,正是看到档案事业的发展对档案人才提出的迫切要求,而大师级人才则是更高的期盼了,不同级别和规模的档案馆,需要不同层次的专门人才。有了大楼之后,要发挥大楼的影响力、要塑造大楼的好形象,需要我们有更大的智慧,作出更扎实的努力。

专家或大师的培养,需要规划,需要引导,也需要时间,需要耐心。一些富有远见的档案部门领导,已经推出了培养档案事业拔尖人才的计划。而就个人来说,有人认为,档案馆参公了,不评职称了,再搞业务研究或者档案文化的研究,有什么意思呢?千万不要这么想。因为,现有职称评定机制有为人诟病的地方,没有了职称评定的压力,人们也许可以自由地利用时间,结合实际从事一些自己喜欢的研究工作和探索创新。“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反而易于出成果。再以这些成果去推动和促进实际工作,相得益彰。

一个时代总有一个时代的楷模,一个行业总有一个行业的代表。本刊报道过档案工作者优秀楷模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也报道过李玉虎、周利成、梁伟等专家在档案管理、技术、文化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希望在他们的示范下,在档案管理和服务的伟大实践中,有更多的档案专家,甚至大师出现。

上一篇:档案登记备份制度解析 下一篇:在档案行政执法中正确理解和适用行政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