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碧水映湟水情

时间:2022-10-18 05:05:12

青山碧水映湟水情

摘要:西宁湟水森林公园设计中,通过园林造景的手法,形象地将西宁城市母亲河――湟水河流域所承载的厚重文化底蕴呈现出来,记载和表现湟水河流域的地理形态和人文风情,传达人们对母亲河的敬仰。以河湟文化为主题表现公园的景观特性,主要通过广场铺装、景观建筑、雕塑小品和植物色彩来体现河湟文化,唤起人们对于河湟文化的回忆。

关键词:风景园林;河湟文化;森林公园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7-0108-02

1 项目背景

湟水森林公园是在西宁市政府加强大南山生态环境开发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是加快西部大开发,促进西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举措,它的建设将较好改善西宁地区生态环境,丰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加速西宁建设高原花园城市的步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地球家园环境和人类生存质量的日益下降,人类与自然共生、回归自然的呼声愈来愈强,渴望到青山碧水中享受自然的禀赋。湟水森公园就是在这样的需求下启动,其位于城市近郊的优越地理位置以及原有森林植被情况确定了公园独特的生态性与文化性发展。该项目的启动将会为西宁增加一个新的绿色生态地标。

2 项目概况

西宁市湟水森林公园位于西宁市大南山风景区湟水林场范围内,规划占地95.7hm2,距市区1.5km。项目用地为西宁市大南山风景区的一部分,整个地形南高北低,最大高差约220m,公园内主要以人工林为主,树种主要有油松、云杉、杨树等块状混交林,林龄20-30年,园内林木郁闭成林,下木主要为柠条,区内自然植被类型以禾本科为主,灌木有毛儿刺、康青锦鸡儿;草本植物有冰草、蒿类、骆驼蓬、针茅等,含11属17种,其次为菊科门蒿属,有17种。乔灌木树种以人工营造的形式存在,无天然林分布。1996年2月由青海省农林厅农林(林)字(.996)44号文件批准成立省级森林公园。

公园内交通便利,林地灌溉条件良好,现状利用林地开放了多个以餐饮娱乐为主民俗风情园,经过近十年的经营已初步具备一定的旅游开发基础和市场潜力,但作为一个省级的森林公园,现有的景点和设施还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市场的需求,旅游管理和服务接待设施仍相当滞后。设计目标是依托现有的林地资源,从深层次挖掘具有地域性的河湟文化,将公园建设成为文化内容丰富的城郊森林公园。

3 项目总体构思

3.1规划理念

3.1.1保护与创新的生态理念

在公园的设计中越来越注重对原有生态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在提出创新思想的同时不能忽略原有生态资源,保护与创新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

正是由于公园前身为西宁市南北两山重点绿化区域,是大南山风景旅游区森林资源相对成熟的部分,以杨树为主体的大乔木已形成规模,公园自身生态环境已对市民的出游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同时具有明显区别于一般城市公园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因此,设计首先要突出生态保护、合理利用,因山就势的生态理念,在保护原有森林景观和地形肌理的基础上,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具有优越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最佳城市共享空间。

3.1.2地域文化内涵为主导的文化理念

现代人类的生活日益追求品位和质量,追求高尚的精神文化内涵。本次公园设计正是基于湟水河独特、优异的人文背景条件,进一步发掘和丰富了公园景观内涵与活动内容,提升公园建设的整体品质。本案设计将通过主题园的形式记载和表现湟水河流域的地理形态和人文风情,传达人们对母亲河的认知和敬仰。

3.1.3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景观创作除了满足审美的心理要求外,还必须结合公园的功能和特点,科学合理地定位,创造服务于人,又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最融合的空间场所,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3.2主题定位

公园设计的主题紧扣环境场所自身拥有的生态环境和依托的文化内涵,即以河湟文化为主线,串联以柳湾彩陶文化为代表的远古文化,以青海民歌“花儿”艺术为代表的河湟民间文化,以塔尔寺为中心的藏传佛教文化的三种文化。据此确定以“青山碧水映湟水情”为设计主题,以清新、简洁、朴素为风格,融人中国古典造园手法和布局特点,共创整体和谐的城市近郊森林主题公园。设计以地景雕塑、亭台楼阁、框景构架及色彩植物为主要造景素材和构景元素,诠释公园所依托的丰厚文化底蕴,突出人们对“湟水情”的依恋和敬仰。

3.3总体设计布局

以河湟文化为构思主体,深度挖掘文化的精髓,力争通过公园的造景元素――体现。公园主体景观布局以河湟文化为脉络,规划四个特色景区:夏都森林、江河溯源、华夏之光、塞外江南、彩陶拼图,各景区由一条形如飘逸的藏族哈达的人工溪流串联起来。

公园主体骨架景观层次分明,表现感强烈,主园路贯穿全园,景区分布错落有致,设计力争做到步移景异,流畅的景观观赏序列避免造成“走回头路”,使游客在公园中能有节奏地了解河湟文化精髓(图1)。

3.3.1夏都森林――北部山坡保留林区

该景区位于公园北部山坡地带,原有植被经过十多年的植树造林,已初具规模,其中以杨树为主要品种。本次设计在保护原有森林景观和地形肌理的基础上,精心布置,去芜存菁,适当进行林相改造,丰富植物群落,并适当增建休息亭廊,同时加强对林木与山体的保护,使之能构成一个生态的郁郁葱葱的近郊森林景象,山顶设置听风雨亭为游客登高揽胜提供最佳观赏点。每当炎炎夏日,游客可以在林下三五小聚开展室外聚会活动,或独自静养,感受大自然的芳香,体验夏都的清凉魅力。

3.3.2江河溯源

通过景观描述青海作为三江之源的母亲情怀,以及藏文化的发源启示,公园主人口采用引导视线的对景设计手法,“湟水情”景石雕塑与大门框景结合形成入口空间,景观大道终端临湖下沉式溯源广场展示文化之源的广阔胸襟,置石屹立承载着对历史的记忆,树池、景观构架作为广场景观序列的点缀,使广场空间更丰富生动。

3.3.3塞外江南

以民歌“花儿”艺术为代表的青海民间文化是河湟文化的体现,河湟谷地草美羊肥,塞外江南正是取材于湟河流域山青水秀的自然地貌景观,以水系为景观表现主体,从位于公园北侧的解放渠引入水源,与具有沉淀、净化功能的沉淀池结合,设计小型观赏湿地,利用现状地形高差设计几级跌水景观,能更形象地展现高原湿地到江河汇聚的意境。水系两侧是疏林缓坡,水边设置休息茶室,木栈道蜿蜒穿行在湿地中,与背景森林公园相呼应,营造出绿影婆娑、野花烂漫、流水叮咚的塞外江南之景(图2、图3)。

3.3.4华夏之光

河湟文化是黄河源头人类文明化进程的重

要标志,它以鲜明的风格和较高的水准在中国早期文化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该景区重点体现河湟文化的人文精神,通过三组围合空间的弧形景墙,以浮雕、刻文的方式表现其丰富的诗词文化、民间传说、典故以及河湟流域文明的发展进程,劳动人民辛勤耕作片段,唤起人们对于华夏文明起源的追忆。

3.3.5彩陶拼图

融入西宁柳湾彩陶文化,以公园南侧碑林和儿童活动广场为景观表现载体,通过碑林的石刻和儿童广场镶嵌的彩陶地砖,突出彩陶的鲜艳色彩,重现当时彩陶的制作工艺,同时借彩陶丰富、艳丽的色彩来烘托儿童活动广场的活泼氛围。

4 绿化种植设计

4.1种植原则

4.1.1绿化种植设计与旅游观光及各种旅游功能需要相适应,满足景观、休憩、疗养、保健、科研、保护生态环境等功能要求,森林植被以人工杨树林为主。

4.1.2保护与开发并重。在保护好现有植被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对自然次生林和人工林的抚育改造、病虫害防治、林木防火工作,不断提高森林和群落的质量。

4.1.3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保护、改造、营造相结合。树种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增添四季景观树种,丰富林相,在突出区系地带性植物群落特色的前提下,逐步形成多树种、多层次、乔灌、藤草相结合,兼具四季景观的森林植被。

4.1.4突出对植物色彩的应用。色彩是大自然的化妆师,缤纷的世界因为有了色彩的点缀而变得更加美丽,一个公园的精彩,除了在功能上的完善,景观结构丰富,更少不了色彩的装点,更甚者,色彩能起到画龙点睛之笔。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色叶植物及观花植物的色彩特别鲜艳突出,在绿化种植中重点考虑相应植物群落的布置,体现西北地区植物景观特性。做到突出景观主题意境构思和游赏要求,有计划分片分重点地调整林相,与其他造园元素相得益彰,构成和谐有内涵的公园景观(图4)。

4.2绿化种植特点

设计中,根据西宁的地理特点和植物景观特征,巧妙运用植物色彩与环境色体现四季景观特色,烘托景点的主题特征,呈现冬雪乍融、嫩草初绿的春景,绿染夏都、姹紫嫣红的夏景,红叶翩翩、金杨摇曳的秋景,大漠孤烟、白雪皑皑的冬景,全园根据景点布局划分四个植物特色园区。

4.2.1黄河情结主题园

主题园地势平坦,灌溉维护条件相对较好,所以除了要充分保护利用现状的大乔木,多选用乡土树种作为骨干树种外,可以选用多种景观效果较好的树种。黄河情结园区根据区内各个景点特征的需要,又分为入口植物小群落、高原草甸植物景观区、花灌木植物景观区、湖区春晓植物景观区、密林休息植物景观区。

4.2.2文化风情园景区

以原有的人工成林为主要景观,重点对其服务设施相对集中的区域进行林相改造和树木抽稀、保护。在改造的台地周围增种耐荫的花灌木,未丰富林下空间的景观结构。相应的景点以相应的植物作为主题,如丁香园多以丁香作为林下的植被,使之更能突出这一景区的特性。

4.2.3森林氧吧休闲区

规划保留原有的人工植被油松、青海云杉、祁连圆柏、白榆、青杨、小叶锦鸡儿、中国沙棘,增植观赏性强的保健型景观树种,形成独具特色的森林保健植物专类园。规划采用逐步林相改造方法,营造结构稳定、适应性强的人工植物群落。主要以高大乔木为主,林缘点缀花灌、林下辅以草花地被和石子小路,为游人提供呼吸清新空气、林中休闲漫步的林间生态环境,并留出一定的树间距作为活动空间,同时在林间、树下设置吊床、帐篷等简易设施,供开展森林浴、日光浴、野餐等活动。

4.2.4登山揽胜区

登山道、谷地两侧山坡以阔叶景观树种为主,伴以藤蔓植物、林缘种植观果类的乡土景观树种,坡上五彩斑斓的野生花卉满山遍野地盛开,形成“野花一趣果一古藤”浓郁的芳野丛林的特色景观。

5 结语

城市公园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完美结合的化身,西宁湟水森林公园的建设从广义上讲体现了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人与自然的交融。通过园林造景的手法,形象地将西宁城市母亲河――湟水河流域所承载的厚重文化底蕴呈现出来。设计师在对历史的回顾中,充分地用现代语言去诠释本民族的文化精髓,用人们所能认知的手法去展现特有的灿烂文化,发展了中国园林文化的传承,赋予了公园绿地更多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2]张斌,杨北帆,城市设计与环境艺术,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

[3]郭泳言,城市色彩环境规划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

上一篇:因地制宜 统中求变 下一篇:“戏曲文化”与“新中式园林”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