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时间:2022-10-18 05:03:52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欧盟25国于2005年8月13日实施的《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WEEE指令)和2006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指令),即简称“双绿”指令。它明显增加了中国家电企业的出口成本,严重影响了我国家电出口欧盟。而像这样的技术标准在当代国际贸易中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尤其在贸易自由化以后,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从商品流通领域扩展到生产加工领域,甚至延伸到金融、信息等服务产业,成为最普遍、最难以应对的一大重要非关税壁垒。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基本情况

技术性贸易壁垒(TBT)是指一国政府或非政府机构以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类与动植物安全和健康、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以及保证食品安全与产品质量等为由采取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限制措施或法规,这些措施或法规主观或客观地成为外国商品自由进入的障碍。它的涉及面广泛,既包括以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为核心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性措施,也包括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SPS)、包装和标签要求、环境标志制度及信息技术壁垒等。其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广泛性。产品的生产过程很复杂,包括研究开发、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消费等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不论产品本身还是生产过程,初级、中间产品还是工业制成品,有形商品还是无形的服务、投资、知识产权及环境保护等,进口国都有严格的限制,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技术性贸易壁垒将扩展到国际贸易的各个领域。

(二)形式上的合法性。由于在国际上目前还没有一个关于它的统一立法,进口商品的技术标准和法规大多由国内立法自行规定,进口商必须强制遵守,这样外国厂商被合法地排除在外。

(三)歧视性和隐蔽性。表面上是公平对待,不直接体现歧视性,但事实上,由于发达国家本身就具有较先进的设备装置及高科技检验手段,发展中国家的厂商为了有准入资格进入国际市场,就不得不对原材料、生产技术进行改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自然要被削弱。

(四)针对性和灵活性。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因此在具体实施和操作时很容易被发达国家用来对外国产品指定针对性的技术标准,可以对进口产品随心所欲地抵制,从而又体现了其灵活性。

(五)双重性。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公共目标而在合理限度内实行技术性贸易壁垒,这是其合法性。然而,有些发达国家凭借其自身的技术、经济优势,制定比国际标准更为苛刻的技术标准,限制或禁止国外某些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实际上是为了保护本国的贸易利益,是贸易保护的一种新形式。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积极影响。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虽然对我国出口造成较大的影响,但在促进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企业的环境意识和消费意识、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的发展、对我国实现科技兴贸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借鉴作用和有益的启示。

1、推动了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加速了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换代。为了跨越TBT“栅栏”,我国积极吸引外资,不断引进先进设备和高新技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努力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外贸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我国的商品出口结构得到了很大改善,进一步深化了从初级产品到工业制成品的转变。据海关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前11个月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累计进出口总额达到3716.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9%,其中累计出口额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首次突破28%的水平,达到28.4%,这是继2004年底达到27.9%之后实现的一个新的突破。

2、推动了合格评定制度的发展,促进了我国标准化运动。国际标准是世界各国协调的产物,反映了国际上普遍达到的先进科技水平。有关专家通过实证分析证明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对出口贸易有积极的影响。从全国来看,认证数每增长1%,将会引起出口贸易增长0.33%,我国不少企业已经尝到了采用国际标准化的好处。调查数据显示,上海出口创汇拳头产品中使用国际标准的比例高达95%。

3、有利于提高生产企业的消费者意识。欧盟和其他发达国家的许多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是为了保护消费者安全与健康而设定的,如电子产品的CE标识、皮革中的五氯苯酣残留量的限定、对包装的要求等,对提高我国生产企业的消费者意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4、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扩大环保产品出口。欧盟和其他发达国家在环境管理上是以保护生态、降低资源消耗为原则,通过制定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等技术贸易壁垒对有害环境的产品加以限制或禁止。这些保护环境的措施虽然影响了我国产品的对欧出口,但也激发了我国相关部门加速对环境友好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即提高了我国国民的环境意识,也促进了环保产品的出口。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自加入WTO后,由于各成员国之间经济技术水平发展的不平衡,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科技迅猛发展,他们凭借在科技、管理、环保等方面的优势,设置了以技术性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市场准入设置了更为严格的条件。我国相当数量的传统优势出口产品屡遭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外贸出口。

1、市场准入障碍增加,产品外贸出口受限。美国、日本和欧盟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同时这三大经济实体也是对我国出口产品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他们制定名目繁多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使我国出口产品防不胜防。

欧盟从2000年7月1日起,大幅度提高对茶叶的卫生要求,将大部分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降至原来的1/100至1/10;2002年12月16日新的标准规定:绝大部分农药以仪器最低检出限作为最大残留限量标准;2003年3月14日的法规中规定,将从2005年起对未在欧洲登记注册或没有充分依据说明其残留对消费者不构成危害的农药在食品中的残留量均不得超过最小的“违约标准”。日本相关法律还规定,凡是在标准中没有涉及的农药,如果在食品中被检出,都作为不合格处理。这对我国茶叶向这些国家和区域组织的出口贸易造成了重大影响。

2、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被削弱。由于市场准入障碍不断增加,我国出口企业为使产品达到国外市场准入门槛,必须增加投入,包括设备的设置、专利的引进、人才的培训和包装的改进等方面。同时,繁琐、苛刻的认证、认可制度与检验程序,均增加了我国企业的经营成本,降低了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

2002年9月欧盟了2002/61/EC指令(简称61号指令),禁止使用四氨联苯等22种偶氮染料。2003年1月欧盟又了2003/3/EC指令,重申了61号指令中规定的纺织品范围,并禁止使用和经销“蓝色素”(一种蓝色偶氮染料)。为了应对这些禁令,国内印染行业被迫要求一些主要的纺织印染企业使用进口染料,导致生产成本明显提高。据统计,加上皮革制品等其他日用品,我国每年受61号禁令影响的出口损失超过70亿美元。

三、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策建议

(一)宏观层面

1、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体系,大力推行国际认证。为了减少贸易摩擦和减轻国内企业压力,政府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抓住主动权,有利于企业控制出口市场,同时又可以在国内推行国际标准认证。从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看,一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需要获得白色通行证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绿色通行证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认证,推动我国质量管理水平向国际水平靠拢,获得良好信誉,使我国企业有效地抵御了世界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

2、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构。政府应当组织专门的人力、物力建立数据库、信息网,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并其最新动态,使有关部门和企业做好防范工作,及时采取积极防御措施,打破壁垒,扩大出口。

3、提升产业结构。应以环保产业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政府应制定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把环保产业培育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应设立“绿色银行”和“绿色产业基金”,为环保产品的开发与出口提供专项贷款和信贷担保基金。

(二)微观层面

1、提高企业自身水平,利用FDI直接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国际市场上客户间的竞争主要是质量、信誉和价格的竞争,而且出口商品是否有竞争力关键还是看出口商品是否具有高科技含量。为了适应科技时展的需要,我国企业必须尽快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管理经营水平,激发研究设计能力。由于技术往往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单纯采用技术引进方式很难得到较为系统先进的复杂技术。然而,通过中国产业与跨国公司合作的方式,可以直接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取得双赢的结局。同时,还可以利用外国公司的品牌与营销渠道,进一步扩大产品的国际市场。

2、合理规避,据理力争。作为弱势群体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尤其是在与发达国家的双边对话中必然处于劣势。企业为了合理且低成本地规避技术性贸易壁垒,必须充分掌握以争端解决机制为代表的WTO系列协议文件的内涵,熟悉其规则,这样才可以在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基础上客观公平地维护各方利益,为我国企业提供趋利避害的有效法律武器。■

上一篇: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原产地规则 下一篇:面向中小型网上书店的C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