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士榕:人才为本

时间:2022-10-18 05:01:48

贺士榕:人才为本

本想在外语专业上发展的她,却在全国职业教育逐渐步入低谷的时候被推上了职业高中校长的岗位;

从一名普通教师到走上学校领导岗位,再到全国重点中职学校的校长,不断否定自己、追求卓越的工作精神是她永恒的动力;

十年磨一剑,她以超前的理念和极富创新的精神,克服职业教育转入低谷的困难,以国际交流合作为切入点,引进先进教育理念,积极调整专业结构,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带领一所普通职高走出了一条开放式办学的新路,谱写了中国职业教育的新篇章;

在她看来,为孩子们提供一条成才之路正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意义,“不管他们进来时的情况如何,只要出去时都是人才,就让我觉得我们的工作是很伟大的。”

她就是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校长贺士榕。

“给您以欢喜,给您以闲暇,给您以清爽,给您以豪华―世界在我们手中变成了温馨的家。”这是由著名词作家乔羽先生作词、徐沛东先生谱曲的劲松职高的校歌,这也正是贺士榕心目中永远的追求。

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1983年建校,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从当时北京市第一所独立设校的职业高中发展成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指导工作先进校、全国科研兴校示范基地、全国专业建设示范基地等,在国内、国际职业教育领域享有良好的声誉。

2007年六月下旬,《教育与职业》采访了2005年度“全国职业教育百名杰出校长”、北京劲松职业高中校长贺士榕。

自主培养 夯实基础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北京的职业高中教育刚刚起步,劲松职业高中作为北京市最早成立的职业高中经历了艰苦的创业阶段。

1987年,已是中学高级教师的贺士榕开始担任劲松职业高中党支部书记,步入学校领导岗位。

“当时的办学条件,尤其是师资基础相当薄弱,各专业的任课教师紧缺。1986年我校培养的第一批学生毕业,为了解决专业师资紧缺的困难,我们在第一届毕业生中选拔了17名佼佼者留校任教。”当年起步的艰辛,贺士榕校长如今依然清晰在目,这也让她时刻铭记人才对于一所学校发展的重要性。

然而,要把职业高中毕业生培养成为承担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学校和专业发展的顶梁柱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只有走自主培养人才的道路才能够实实在在地拥有人才,得心应手地使用人才,踏踏实实地留住人才。

从1986年到1990年,劲松职业高中用了5年时间,克服各种困难,在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协助下,通过采取出国留学、企业培训、专题培训等形式,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强化训练,使他们具备了从事教师工作的基本能力。从1991年开始,他们陆续走上教育教学第一线,进入了边实践、边学习、边提高的过程。

令人想不到的是,随着教育和人事制度改革,更大的难题摆在了贺士榕和学校面前:由于历史原因,各级各类学历教育中没有与职业教育对口的大学教育,从而使这些实际上已经从事教师工作并且培养了大量合格人才的人却不具备教师学历资格。

怎么办?在贺士榕看来,既然要自主培养人才并把它当成一项事业来做,再大的困难也必须想方设法去克服。

为此,学校先后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许多高校联系和求助,最后终于与北京师范大学确立了合作关系。随后,学校筹集了50多万元用于老师的学历教育。截止2001年,学校所有留校任教的教师及其他学历未达标人员均取得大学本科学历,获得了教师职业资格证书,成为了真正的人民教师。

正是这些长期的有形和无形的投入与付出换来了学校不断增加的有形和无形的财富。贺士榕告诉《教育与职业》,二十年前留校的那批学生,如今已在母校的工作岗位上发展成为学校管理、专业建设、教育教学等工作岗位上的领导者和顶梁柱,成为一笔宝贵的人力财富。

打造团队 形成凝聚力

九十年代中后期,全国职业教育逐渐步入低谷,此时前任校长郝守本又突然病逝。艰难的时刻,谁来接替校长这个职务,担当起顶梁柱的重要角色,带领学校未来的发展?

时间刻不容缓,在严峻的挑战面前,贺士榕第一个站了出来,在一片关注的目光中勇敢地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一个选择―接任劲松职高校长。

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从表面上看这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仔细分析起来,要把它变成现实却有很大的学问。

因此,经常有人问贺士榕:你们有那么多人才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如何保证这些人不去企业发展。言外之意应该是:去企业能挣更多的钱。

对此,贺士榕告诉《教育与职业》,人才的去与留主要取决与两个方面:一是工作单位的吸引力,二是人才自身的价值取向,“在当今社会人才可以自由流动的大背景下,一所职业学校对人才的吸引力是有限的。作为学校来讲,应该深挖自身优势将对人才的吸引力最大化,并使这种优势和吸引力影响人才的价值取向,让他们在感性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忠实于自己的选择,并且乐业、敬业和勤业。只有这样留住人才才能有意义,才能发挥人才的最大价值。”

在这样的指导方针下,学校按照学校大团队、专业小团队相结合的建设思路致力于团队建设。在团队建设过程中,他们强调共同目标、合作意识;注重合作过程、整体提升。比如:在各种教学和技能竞赛中,规定必须优先保证团队荣誉,个人荣誉也应是合作成果的体现。多年来在该团队所取得的众多成绩中团队荣誉多于个人荣誉。

“不要忘记每一项个人荣誉获奖者前面都写有‘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它首先是学校的、是大家的,其次才是个人的。”这是贺士榕经常跟教职员工们说的一句话,在她心里,只有使人才置身于团队之中,才能让他们感到只有在团队中才能体现自身价值并求得自身的发展与提高。

为了拓展人才的发展空间,学校先后搭建了专业建设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国际合作平台、课程改革平台、实训基地平台以及教学科研平台。每一个平台的搭建都意味着学校的投入,也包涵着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良苦用心。例如:学校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所有专业课教师都多次到德国、法国、挪威、奥地利、瑞士、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学习、交流。

强大的凝聚力必然形成强大的战斗力。据统计,学校现有教职工149人,其中既有部级西餐烹饪专家、中国药膳名师,也有国际烹饪名师、国际烹饪联合会理事,而学校也凭借优异的办学成绩和实力获得“北京市文明礼仪示范校”、“北京市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北京市烹饪专业课教师研修中心校”、“北京市国际合作办学试点校”、“北京市对外开放单位”等荣誉称号。

更新观念 打造“双师型”

近年来,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的变化,对职业学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基础日渐薄弱甚至行为出现偏差的学生培养成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学校如何在改革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如何继续保持劲松职教品牌优势?

贺士榕告诉《教育与职业》,人才强教是根本,“学校继续教育工作的目标即为: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建设一支富有职教特色的一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她看来,“双师型”教师是针对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而言,是指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的专业课教师;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的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复合型专业教师。

由于各级教师继续教育序列中均没有针对专业课教师的培训,贺士榕和学校领导班子经过缜密分析、研究后提出了“立足校本培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

据悉,“十五”期间,学校把师德培训作为全员培训的首要内容。通过开展师德交流会、聘请职教专家、教育学家进行讲座,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促使全体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先成人再成才、人人可以成才”的教育观念。

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教师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广大教师在思想、生活上关爱每一个学生,在教育教学上改进方法、因材施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

同时,抓住国际合作办学方面的优势和特色,贺士榕发动学校利用各种合作办学的机会,支持专业骨干教师到德国、法国、英国、瑞士、意大利、奥地利、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知名院校学习考察,支持教师参加行业研讨与交流,让教师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方法。

贺士榕告诉《教育与职业》,烹饪专业作为学校的主干专业,全部专业课教师多次被选派到国外,实地感受国外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几年来,教师们把这种教学理念引入自己的课堂,不仅积极进行课程改革、推出了多元选择课程模式,而且还模拟仿真教学模式编写了专业系列校本教材。其中,《中餐热菜讲义》《美甲技艺》获得全国一、二等奖,而学校34位专业技能教师全部拥有了中高级行业资格证书。

整合资源

人才多元化

为了锻炼出一支特别能打硬仗的教师队伍,在具体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以贺士榕为核心的学校领导班子提出了“专业教师和文化课教师相互融合”的建设方针―把文化课教师编入专业组,一起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使他们感受学校工作节奏,深刻体会各专业的内涵。

作为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既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高水平的专业实操技能。学校为此成立了行业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专家、大师定期到校指导专业教学,并参与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为了扩大教师视野,学校还聘请了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挪威、丹麦等国家的烹饪大师来校讲学。

同时,学校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采取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轮训的形式。行业专家的加盟、教师到企业轮训,扩充了学校校本培训师资力量、丰富了教师培训资源;使专业教师能够了解、掌握行业前沿的知识、技能以及对人才需求的规格与标准;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促使教师的教学改革紧密联系行业需求,在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时,对培养“适销对路”的毕业生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贺士榕告诉《教育与职业》,考核与比赛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同样也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以考促学、以赛促学、以学促进”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的有效方法。

为此,学校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国际、国内高水平的专业技术考核及专业技能比赛。这些考核和比赛,使教师开阔了视野,了解了行业发展趋势;掌握了专业技术领域的新理念、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促进了他们教学水平的提高。以烹饪专业技能教师为例,通过不断的培训考核,有7名教师取得高级技师资格证书,并取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北京市烹饪教师技能大赛中,学校设计的中西合璧式展台获得团体金奖,个人参赛项目全部摘取了金牌。而在中国药膳大赛中,学校有两名教师获得冠军,并获得“中国药膳名师”称号。学校有一位教师还在国际大赛中获得金牌,4位烹饪骨干教师被授予国际烹饪名师,一位被国家劳动部聘为西餐烹饪专家。

家的温馨

劲松品格

今天,劲松职业高中经过了规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过程,已经步入了文化发展的阶段。学校文化是学校个性的高度概括,包括了突出人本主义的知音文化、科学与人文交融的制度文化、突出创新追求的理性文化、追求个性的卓越文化,在劲松职高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文化体系。

在贺士榕看来,学校的环境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充满文化的环境能陶冶情操,熔铸品格。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说话。学校的每个墙壁、每块绿地、每个角落都成为会‘说话’的老师,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与熏陶。”

记者在劲松职高看到,在教学楼左右两侧的展柜里陈列着琳琅满目的作品,它们是各个专业的学生们的杰作。学生们将这里作为一片展现风采的舞台,抒写理想,发挥才能,挥洒汗水,每一件作品都凝结着他们的智慧,闪烁着动人的光彩,也表达着学生们的自豪与自信、老师们的欣喜与满足;在学校的设施和设备建设方面,他们引进了意大利伊莱克斯商用电器公司EKIS-远程厨房智能控制系统,将饮食文化与现代化的设备、管理有机结合,在学校设计并建造了一个现代化的展示烹饪技术的舞台。

“我们的目标是要把烹饪技术提高到烹饪艺术,达到色、香、味、形、器美轮美奂的境界。”对于未来,贺士榕信心十足。

据悉,学校已成为北京市烹饪专业教师研修中心、北京市职教学会烹饪专业委员会主任学校,北京市劳动局职业技能鉴定实操鉴定基地、北京市旅游局指定考试场地、中国烹饪协会指定比赛场地,不仅承办了全国第五届烹饪大赛总决赛、美国阿拉斯加深海鱼西餐制作大赛、北京新世纪技能大赛、旅游局导游证考试和劳动局的技能大赛及考证工作,还组织了德国烹饪美食展示活动和挪威农业水产部培训活动。

“‘十一五’期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市教委《关于实施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意见》《朝阳区“十一五”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实施意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立足校本培训,围绕教师专业化发展这条主线,在巩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效的基础上,更新观念、提高标准、拓宽途径、丰富形式,建设专业化、国际化、多元化教师队伍,为打造一流品牌的职业高中、培养高素质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贺士榕如是说。

“给您以欢喜,给您以闲暇,给您以清爽,给您以豪华―世界在我们手中变成了温馨的家。”这是由著名词作家乔羽先生作词、徐沛东先生谱曲的劲松职高的校歌。在人们看来,歌词既表达了对服务工作的提炼与升华,也提出了新兴服务业的最高境界,更是贺士榕校长心目中永远的追求。

上一篇:企业商学院:培训市场的掠食者 下一篇:推广忻州阳曲教改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