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保税区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

时间:2022-10-18 05:00:54

综合保税区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

当今时代,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企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形势和挑战,不仅要满足客户对产品种类、质量、数量、交货时间以及服务质量等方面的个性化要求,还需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及时调整企业自身的运营策略。目前,企业已逐渐意识到,单靠自身的力量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优化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的资源配备,形成战略合作乃至战略联盟关系,从而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满足市场需求、提高核心竞争力。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使企业总成本下降10%、生产率提高10%、按时交货率提高15%、生产周期缩短25-35%[1]。

一、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现状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于一体的功能网络结构[1]。在该结构中,所有节点企业均为整体的必要组成部分,各节点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企业之间实现及时的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以协同工作。其摒除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把非核心业务委托或外包给优势企业,并与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结成利益共同体。

供应链管理即统筹运作供应链中所有的关联企业,以整体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撑,围绕需求管理、供应、生产作业、物流、订单交付来实施,从而实现提高市场服务水平、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的目标,并且寻求这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1]。实体经济的市场竞争已由企业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间的竞争。处于供应链不同环节的企业因各自不同的生产管理模式以及不同的战略目标,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供应链管理中。其中,掌握核心技术或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该类企业对供应链各环节进行资源优化整合,成为了供应链的集成者或管理者。

目前,我国企业主要有三种供应链管理模式:

一是以制造商为主导的推动式供应链管理模式。该模式是在以生产为导向的背景下产生的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制造商拥有雄厚的实力,掌握着先进的生产技术,能有效地整合供应商、分销商以及零售商的优势资源,其生产的产品由分销商逐级推向客户;由于产品的需求信息由分销商逐级上传至制造商直至供应商,因此容易产生“牛鞭效应”,即需求信息失真或不断放大,导致供应链总库存和总成本增加。

二是以零售商为主导的拉动式供应链管理模式。该模式是在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客户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的背景下产生的,零售商直接与客户接触,能及时掌握客户的需求变化,同时通过各种方式挖掘客户的需求潜力;在该模式下,信息传递及时快速、供应链库存低、集成度高。

三是以品牌商为主导的拉动式供应链管理模式。该模式是以品牌商为中心建立的供应链,品牌商专注于自身品牌优势的打造与推广,并对整条供应链实施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开放的管理系统,该模式会随着核心企业竞争力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目前,我国企业通常实行以零售商或品牌商为主导的拉动式供应链管理模式。

二、综合保税区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

综合保税区是设立在内陆地区的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执行保税港区的税收和外汇政策,是我国目前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特殊开放区域。综合保税区实行“境内关外”的运作方式,享有税收、外汇、贸易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了“两头在外”或“一头在外”的企业在区内开展保税加工制造业务,该类企业以装配制造业为主,往往在供应链中处于核心地位。

综合保税区供应链是企业供应链的一种特殊形式。制造商在综合保税区开展保税加工制造业务,可以充分利用保税物流企业提供的保税仓储、保税运输、保税配送、报关、报检以及国际贸易等服务,有效整合原物料(零部件)供应商和报关行、物流公司等各类资源要素;同时,最终产品通过由分销商、零售商(或品牌商)组成的销售网络送达客户。

对于综合保税区而言,如果实施以制造商为核心的推动式供应链管理模式,将导致供应链总库存和总成本增加、不能及时响应客户个性化需求等问题;如果实施以零售商(或品牌商)为主导的拉动式供应链管理模式,将因需求不稳定、需求产品品种多样化等因素,产生较高的生产成本。为此,区内企业应综合考虑制造环节和销售环节的各种因素,实施“制造商推动式-零售商(或品牌商)拉动式”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实施业务外包。制造商只专注于本企业的核心业务,而将仓储、运输、报关、报检、配送等业务委托或外包给合作企业。

2.与合作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联盟”关系。制造商在选择供应商、物流企业时,应摒除以价格作为最佳选择标准的思想,着力寻找价格、品质、服务等各要素兼备的优秀供应商和物流企业,并与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联盟,结成利益共同体。

3.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系统。制造商应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与供应商、物流企业、分销商、零售商(或品牌商)之间及时、通畅的信息共享。

4.实施“供应商-第三方物流企业-制造商”VMI(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制造商的原物料(零部件)供应商众多,为减少仓库管理资源的重复配置,降低生产总成本,提高供应链的响应性和服务水平,制造商可联合供应商共同寻找第三方物流企业,并与之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综合保税区公共保税仓库资源,设置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运作VMI仓库,统一管理供应商的库存,并按照制造商的指令准确输送生产物料(即实行JIT准时化配送)。供应商根据物流企业的出货单与制造商按时结算。此外,第三方物流企业可配套提供配料、简单加工、代表制造商向供应商下达采购订单、报关、报检等综合服务。

5.充分利用综合保税区物流企业开展的国际贸易业务。物流企业可充分利用综合保税区内保税存储货物的品种和仓储时间不受限制、区内企业之间可自由流转货物且不征收流转税等优惠政策开展贸易业务。该类物流企业通过租用公共保税仓库,买进保税加工制造企业生产所需的原物料(零部件),再以贸易方式卖给保税加工制造企业,以实现制造商“零库存”。

三、案例分析—以综合保税区笔电产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为例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主要的笔电产业生产制造基地。电脑品牌商为增强竞争力,专注于品牌的打造与推广、研发、销售等核心业务,将生产制造委托给代工企业,并与其建立“战略联盟”关系。在生产环节,核心配件(如CPU、硬盘、存储器等)主要从国外供应商采购,经过加工制造后的成品以出口为主,因此,电脑代工企业一般选择综合保税区建立生产制造基地。

生产笔记本电脑所需的原物料(零部件)众多,电脑代工企业需与较多的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为此,电脑代工企业可充分利用综合保税区的优势,发挥保税物流企业的作用,即在综合保税区建立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的VMI仓库、实行JIT配送、JIT生产(准时化生产或无库存生产)、参与国际贸易合作业务(详见附图)。同时,实施混合的供应链管理策略,即在销售环节实施以品牌商为主导的拉动式供应链管理模式,在生产环节实施以制造商为主导的推动式供应链管理模式。

四、构建综合保税区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建议

(一)加强配套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为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应充分利用综合保税区的政策功能优势,加强对其配套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吸引配套企业在综合保税区周边集聚发展或在综合保税区租用标准厂房、公共保税仓库开展业务。

(二)大力发展保税物流业。综合保税区业务的开展以及政策功能的拓展,需要充分依托保税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企业通过租用保税仓库或就近租用办公场地开展的保税仓储、保税配送、报关、报检、监管运输、国际贸易等业务已成为连接综合保税区和国内、国外市场的重要纽带,成为了衡量综合保税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综合保税区应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充分整合物流资源,提高物流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构建现代物流网络,全面提升物流功能。同时,促进现代保税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

(三)加强信息系统建设。综合保税区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撑。供应链上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需求计划、订单、报表、库存状况、交付信息等指令和要素都需要通过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传递,同时,信息流能直接影响物流、资金流的运行,影响供应链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和运用资源的效率。因此,综合保税区应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实现信息共享、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作者单位: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双流园区管理委员会)

“双流县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项目编号:SLSK13-16

参考文献:

[1]马世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熊杰,王喜富.基于区域范围的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09,28(7).

上一篇:网络时代下市场营销的策略分析 下一篇: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