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和相关因素分析

时间:2022-10-18 04:37:19

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和相关因素分析

问题提出

网络的跨时空性、便利性、匿名性和实施交互性等特点,使得网络沟通成为一种发展最迅速的沟通形式。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迅猛发展在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正在缔造着一种危机――网络成瘾。现代医学证实,一个人如果不能控制对网络的依赖,很容易患上“网络成瘾综合征”(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医学上又称之为“病态性使用互联网”(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简称PIU)。据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2004年6月30日的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04年6月30日,8700万的网民中18~24岁的用户占36.8%居首位。这表明,上网正逐步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网络成瘾而引发的心理障碍或社会适应障碍等案例正随着网络的普及逐渐增多。网络成瘾会导致部分大学生学习成绩下降、行为异常、心理错位。在极端情况下,网络成瘾者不再清楚虚拟和现实世界的区别,使得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受到影响,长期下去必会阻碍学习和生活的正常进行。在大学生中,网络成瘾已成为影响其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的重大公害,因此必须重视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定性的描述和理论探讨上。对造成网络成瘾的原因探讨涉及到个人心理因素和外部环境两方面。本研究主要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其各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很多研究表明,网络成瘾者往往具有某些特殊的人格特征,如角色混乱、人格扭曲、道德感弱化等。本研究拟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来揭示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及应对方式、人际交往、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等方面的情况。

2.研究工具

将网络成瘾问卷、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分析(16PF)、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交往焦虑量表(IAS)、人际信任量表(IT)、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生活满意度指数B(LSIB)按顺序编制成一份问卷。

其中网络成瘾问卷由Young KS编制,共8个问题,以“是”与“否”作答(“是”1分,“否”0分),总分≥5分者可判定为网络成瘾(IAD)。

3.取样

从黑龙江大学2002~2005级404个专业本科生中,利用SPSS软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共抽取13个专业(班级),1071名学生,发放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问卷1030份,回收问卷906份,其中有效问卷881份。

4.施测过程

以班为单位进行统一施测,主试经过严格培训。

5.分组

在调查对象中选取网络成瘾问卷总分≥5分者进行访谈,确认具有网络成瘾的被试共50人(男生41人、女生9人)为病例组。从样本总体中排除成瘾组的学生后利用SPSS软件随机抽样选取对照组98人(男生83人、女生15人)。经检验,病例组和对照组在人口学统计资料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可以用作对比分析。

6.数据处理

应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x2检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及相关分析。

结果分析

一是大学生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网络成瘾现象,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为6.02%。

二是网络成瘾状况在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和专业特征方面有一定差异。其中男生网络成瘾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生、城镇生源学生的网络成瘾发生率明显高于农村生源,理工科专业学生的网络成瘾发生率明显高于文科类学生、各年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也各有不同,二、三年级学生的网络成瘾发生率明显高于一、四年级;其中大二最高,大一最低;一年级到二年级显著增高,三年级到四年级比例显著降低。

三是EPQ问卷结果显示除E量表外其余各量表均分IAD组均高于非IAD组,在P(精神质)量表中IAD组与非IAD组有显著差异(P

四是16PF问卷对比分析中,部分因子在被试中有显著差异。

五是在SCSQ、IAS、IT、PSSS和LSIB问卷分析中,在积极应对方式上IAD组和非IAD组有差异(P

六是以网络成瘾问卷分数作因变量,将与网络成瘾相关的有统计学差异的因子P(精神质)、积极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性别、平均每周上网时间、平均每周上网次数等可能的影响因素作自变量,以后退法(最大似然比函数检验)(入选标准α=0.50,剔除标准β=0.10)进行多因素条件逻辑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平均每周上网时间、生活满意度三个因子对网络成瘾有预测作用。

一点建议

网络成瘾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要低于非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这种不良的人格特征和生活事件的应激相互作用,使网络成瘾者愈发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以致引发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重视青少年和大学生中的网络成瘾情况,采取有力措施。

第一,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净化网络环境。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应制定相应的网络管理条例,对大学生的非理性的网络行为加以引导和约束,强化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感,鼓励他们控制上网时间,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同时应加强网络监督机制,倡导诚信上网,净化网络环境,要在加强社会监管的同时从自身做起,抵制网络的不良行为。

第二,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心理素质。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需要有正确的认知、健全的意志、恰当的自我评价,良好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网络的心理素质要充分适应网络环境和网络社会生活。首先,要培养良好的网络认知能力,即认识到网络的正负两面性,趋利避害、合理利用。其次,要培养良好的网络交往能力,要了解网络的虚拟性和现实世界的差别,真诚待人。最后,要有健全的意志和恰当的自我评价,健全的意志和恰当的自我评价可以表现出较多的自觉性、果断性、持之以恒,不受外界诱惑,对自己抱有正确的态度,不骄傲也不自卑。

第三,帮助大学生确立目标,合理进行生活规划。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是因为进入大学后失去了理想和目标,转而从网络中寻找慰藉。应当帮助大学生树立切实的目标,合理进行生活规划,让他们知道大学阶段知识积累的重要性,树立切实的目标并为之奋斗。同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增强思考能力,提高实践技能,逐渐分散对网络的关注和依赖。

第四,积极塑造健全人格。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成熟、健康是人格健全的标志,健全的人格可以使大学生迅速适应环境,进行自我调整,在新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朋友,排除各方面的干扰,及时宣泄不良情绪,具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够解决内心冲突。

参考文献:

[1]丁海燕.网络成瘾研究述评.大学时代B,2006(4).

[2]叶新东.网络成瘾研究概述.心理科学,2004;27(10):144-148.

[3]林绚辉,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1-283.

[4]王立皓,童辉杰.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交往焦虑、自我和谐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2):94-96.

[5]张宏如.网络成瘾学生动机与人格特征[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5):398-400.

[6]龚耀先.艾森克个性手册[M].湖南医学院,1993;2-31.

[7]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上一篇:生命教育:让大学生告别焦虑困扰 下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初步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