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绿色课堂 彰显生命活力

时间:2022-10-18 04:11:19

构建绿色课堂 彰显生命活力

摘要 构建绿色课堂是指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通过教学改革,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师生共同成长和谐发展的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学生为本,倡导平等、合作、宽容和理解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舒适、自由的课堂中乐学好学,努力使课堂教学有智慧、有意义,彰显生命活力。关键词绿色课堂教学改革构建

一、绿色课堂的校本化诠释

当我校把“新绿色教育”作为办学理念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在学校新一轮主动发展的过程中要拓展“绿色”内涵,使之走出作为单纯生态颜色的概念界定,不再成为环保的代名词。把“绿色”的理念延伸到教学活动中,就是提倡在教学活动中尊重生命,注重生态环境和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构建绿色课堂是指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通过教学改革,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师生共同成长和谐发展的课堂。绿色课堂应该具备主下列主要特征:

1.生态性。构建绿色课堂要以生态学的视野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生态因素,既有生物的又有非生物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既有动态也有静态的,这些因素相互依赖、和谐共生形成绿色课堂的教学氛围。

2.生命性。构建绿色课堂要求师生把课堂生活作为自己人生的一段重要的构成部分。师生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主体间的各种交往活动,既学习知识,又提高智能,使师生的生命价值得到体现、心灵得到丰富与发展,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学习与探究知识、智慧展示、能力发展、情意交融、人性养育的殿堂,成为师生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得到充分体现与提升的快乐场所。

3.生活性。构建绿色课堂,要求教师从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师生关系上开放,要求教学必须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大课堂,从课堂向课前、课后、课外开放,从生活中提取源泉丰富课堂,让学生带着知识走出课堂,用科学思维方式来观察社会。书本知识只有走进现实生活世界,才能实现其价值,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更富有意义,更加完整。

4.生动性。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生成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构建绿色课堂,教师应善于把握教学动态,努力实现师生、生生、生本之间思想碰撞、心灵交流、生命对话,努力实现对象之间多样的多维互动,积极的交流对话,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进取的状态,使他们情绪高涨、发言踊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二、构建绿色课堂的策略

1.创设绿色物质景观――给学生美观舒适的感官享受。课堂是展示充满活力和魅力的育人艺术的神圣殿堂。课堂物质环境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物质空间,它以具体可感的形象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形成显性的“场景”,从生理上和心理上给学生以影响,进而感染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我们要求各个班级精心布置教室环境,让学生走进教室后就置身于美的环境之中,给学生舒适的感官享受。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课桌组成马蹄型、对称型、品字型等,使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还可以在墙面开设“表现角”,可供学生随时随地展贴自己的作品,让学生有一个舒适、自由的生活乐园。

2.重视师生关系――让课堂绿意盎然。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在现实的学校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在一定程度上为实施新教育带来阻力。我校在构建绿色课堂的过程中倡导这样一种绿色人际交往环境:平等、合作、宽容和理解,在平等中尊重信任别人,在合作中与别人友好竞争,在宽容与理解中凸显自己的个性,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思想。具体要求老师做到以下几点:(1)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2)影响学生――树立榜样意识。(3)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4)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

3.落实绿色课堂教学框架――为绿色课堂积基树本。课堂最基础的目标就是传递知识,绿色课堂教学框架在考虑传递知识的同时,更强调教学是“育人”的资源和手段,服务于健康、全面发展人的这一根本目的。教学设计要把课堂教学的各种要素看作是教学整体的一部分,将各种要素进行综合,使教和学成为相互构成、同生同长的一个有机整体。为了在教学中体现这些认识和追求,我们制定了奔牛实验小学“构建绿色课堂”备课格式,其主体由六部分组成:①学情分析及教材解读。②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确定。③有明确方向的预习。④严谨的教学流程。⑤课堂上对学生个体学习的预设与规定。⑥教学反思。

①②④重点在于教材和教师,主要是“教什么”和“怎样教”两大问题。③⑤是对学生独立学习的关注,预习是确保学生拥有真正的独立学习的机会。“教师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清单”的设置是提醒教师要清楚每个环节中教师要怎样做,学生应该如何做。这样基本的备课结构可以帮助老师有针对性地描述课堂,又能帮助老师反思课堂,为构建绿色课堂打下坚实基础。

4.激活书本知识――让绿色课堂生机勃勃。书本知识不能只理解为学科知识的压缩,更不能把书本知识看作独立于老师、学生之外的静止的、封闭的客观存在。绿色课堂的教材处理要注重书本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为学生提供能与现实生活世界和个体经验世界沟通的内容,提升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生命性。

(1)教材――知识体系,在完整知识体系的视野下看待教材知识。教材上的知识(特别是数学)是以点状形态表现出来的,从表面上看,学生所面对的是一个个局部的,人为编排的知识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从宏观上把握教材背后的整体知识体系结构,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除了注意数学的知识结构,还应注意数学知识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如概念的提出、解题思路的探索、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与归纳过程等)、知识的运用过程等,使学生感受、体验到数学知识所包含的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

(2)教材――现实生活,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教材知识的生长点。绿色课堂强调知识与生活的内在联系。生活是教材知识的沃土。在呈现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打破教材为唯一标准的观念,可以把鲜活的生活之水引入课堂,给绿色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要沟通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不是说教材知识等同于现实生活,在用生活化的策略呈现教材内容时要处理好生活世界的具体、丰富、随意与书本知识的抽象、概括、严谨之间的关系,防止教材内涵的流失。

(3)教材――个体发展,让教材知识真正内化为促进学生个体成长的催化剂。早在19世纪杜威就指出教学应该从儿童经验出发,因为教育是一个完成社会已有文化向个体成长转化的过程,只有与儿童个体经验世界相沟通的知识,才可能成为儿童自己的知识,才具有促进儿童成长的意义。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并允许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三、实践成效

绿色课堂的构建努力让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有机统一融合于学习过程中,确保课堂教学有智慧、有意义,从而促进每个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发展,同时也让教师能更好地体现生命的价值,做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和谐发展。我校课题研究的顺利推进为师生的共同发展、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先后有英语教研组获得了常州市中小学第四届优秀教研组,在武进区教师美文诵读比赛中获二等奖,并被评为武进区教师师能大练兵活动先进集体。据不完全统计,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教师发表了200多篇论文,有的还获得奖励,学生有750多人次在区以上各类活动中获奖。

上一篇:开展幼儿园“园本锻研”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树立责任感,养成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