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训一体化提高教师导入技能的实践

时间:2022-10-18 03:29:34

研训一体化提高教师导入技能的实践

[摘要]本文主要提出了一种新的校本研究和培训的方式——研训一体化。并通过教学过程中导入环节实践对研训一体化的实效性进行了分析。在研训一体化过程中,主要通过微格教研这一载体进行。文中论述了我校试行微格教研以达成研训一体化所采取的步骤和方法,论证研训一体化是提高教师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研训一体 教学技能 微格教研 导入技能

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性的课题。为了教师队伍向更专业化发展,我国各级机构都不断组织各式各样的培训。但这些培训并没有全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理论与实践脱节之嫌,况且受时间与资金的影响,并不能保证所有的教师都能接受培训。于是各中小学在寻找适合自己学校的培训方式。校本培训就成了众多学校的首选,我校也在校本培训方面大胆尝试,并把校本研究与培训结合一起,利用微格教研学形式,形成研训一体化的培训方式。

一、以微格教研为载体的研训一体化

我们提的微格教研是从微格教学中变通而来。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教师的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我们的微格教研,是再次变通了的微格教学,“微格教研的基本结构是:先进行在特定课题理论指导下的实际教学的现场观摩与实况录像;再重放录像、观摩录像,进行自我反思与直观再现式同济研讨;然后进行理性总结、理论升华;最后还要将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予以检验、拓展。”由于我们没有专门的微格教室,我们的微格研讨就是确定研讨的教学技能点后,直接进入课堂进行观课,然后根据从课堂中获得的信息与观课的所有老师一起进行议课,在议课中完成研训一体化。

我们提出的研训一体化,就是把校本研究和校本培训结合在一起,利用微格教研的形式,一方面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另一方面把相应的理论融入研究过程中,从而达到研究与培训二合一的目的。

利用变通后的微格教研能在中学较好地完成校本研究和培训。首先,利用微格教研的直接反馈,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完善自己的教学,必须获得三种信息:教学内容、教法信息、学生反馈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信息。”在这三种信息中,最能激起教师教学行为改变的是第三种,由于我们省去了“小课堂”这一环节,没有了“学生”的直接反馈,教师的记录、研讨交流就成了刺激教师行为的直接反馈。改变教师教学行为不仅需要记录、研讨反馈,也需要新理念的引领,培训在这环节中自然就融入了研究之中,从而成为改变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因素。其次,利用动态研究,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生是动态,教学自然是动态的,研究也应该是动态的。微格教研直接从课堂提取教学片断进行有针对的研讨,并进行理论分析,使研究理念真实,理论也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再次,使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领悟教学的实质,提高教学能力。“研究是一种问题解决方式,研究总要指向某个问题,问题是研究的动因。”我们的微格教研是先预设问题,直接在课堂做研究,也就是通过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不断解决问题中,使教师领悟教学的真谛,提高教学能力。

二、以微格为载体的研训一体化的实践

在微格教研达成研训一体化的实践中,我们首先选择了教学环节中的导人部分进行。因为导人是一节课之始,导人的好与不好,对一节的效果有着极大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你想营造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导入就是你的发端。

我们的实践从2011年2月开始,选择了高一的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的三位教师,运用微格教学方法研究课前导入技能,在微格教学中采用的步骤为:

第一,组织理论学习。学习微格教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是学习微格教学的内涵、步骤,教学目标、教学技能和教学设计的相关知识,进行教材分析、学习教学评价方法等教育教学理论。观看优秀微格教学录像,但也有利用失败的微格教学录像作为反面教材进行剖析,为自己教学提供微格的感性认识和模仿依据。

第二,确定微格研训目标。一月为一个小循环,做到三位每位老师被观摩两次课,每次只听导语部分,五至十分钟,进行录像,之后分管学校教学研究的老师组织与三位老师共同研讨、分析。

第三,编写微格教案——评价反馈——修改教案。在进入课堂之前,要求参与研训一体实践的教师要认真地写好微格教案,指导老师审阅后提出修改意见。参与老师根据修改意见和学生实际修改教案,这是第一次修改教案。课后观看录像,通过评价反馈,受训教师根据指导教师与同伴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录像自我反馈体验,对教案进行第二次修改,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第二次微格教学训练。

评价反馈是微格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由执教者进行自我分析,检查实践过程是否达到了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否掌握了所培训的教学技能,指出自己存在哪些不足以及优点。接着指导教师和小组成员再对其教学过程进行集体评议,以促进受训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如下是我们一个完整的研训过程:

时间:2011年3月12—24日。

活动内容:观看每位老师的两次导人录像和讨论。指导:罗老师,参与老师:刘老师、郭老师、赖老师。

活动过程一:观看教案分析和观看录像(略)。

活动过程二:研讨。

1、研讨过程中发言较多的有刘老师和郭老师。

2、研讨结果,一致认为值得肯定:都利用了自身的资源。刘老师是有多年教学经历的教师,对知识的点和线比较熟悉,能够利用这点优势导入,如果坚持并能找好切入点,也是一种风格。郭老师关注身边的资源较多,从身边资源引出问题,较适合实际,同时也考虑到了复习旧知识的导入。赖老师从假设的角度引导调动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效果是不错的。

3、研讨过程中发现问题。第一,四周才有一次集中观看录像和讨论,和原来的计划不符,原因有许多,是不能控制的因素。第二,每节课没有明确自己的本节课内容,这样使导入点不太清晰。第三,刘老师的导入尽管可以使知识系统,但每周只有两节课,过于系统的体系学生能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郭老师想利用旧知识和身边资源两种导入,实际上把导入分割了。赖老师的假设导入是一个“趣”的问题,但在如何引“趣”入新,这点过渡不够自然,有脱节之嫌。

4、指导老师建议。第一,微格教案的教学目标不是一课的目标,而是本微格的目标。第二,坚持完成教案再进行教学。第三,每周记录和每周一次观课时间一定保证。第四,理解好共同体的意义,树立共同体的意识。

三、研训一体化的分享

活动持续了一个多月,但在这过程中,参与者和指导老师各有所得。从开始微格教学研讨小组的组成,到微格教学教案的填写,再到课堂导入的初次开展,又到经过讨论后,不断修正自己的微格教学教案,在这过程中,每个人应该或多或少的有所收获。“收获最大的,莫过于促使自己去学习,自主学习微格教学的技能,自己针对微格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促使自己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郭老师语)

从指导老师角度来说,微格教学涉及到的理论内容有很多,我们也只涉及了课堂导人环节展开相关探讨。但在这个过程中,既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也体会到理论离开了实际教学环境的无力感!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理论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只要在反思强化自己的教学行为时,理论才能给自己一个较为明确的方向,理论给我们的是方向、是观念。

四、结束语

“探究规律、发现关系不是研究的最终目的,研究的目的在于改变和改进实践。”我们研训一体化的目的也在于此。

利用微格教研的研训一体化,是我们学校把校本研究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新型校本培训形式。微格研训一体的教研训练,不仅使参加实验的老师得到了收获,更带动了其他老师参与到微格教学的活动中来:利用教学录像的回放、反馈评价,可以及时地修正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微格教研的研训一体实践验证,微格教研是教师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

“既然选择了开始,就不要轻言放弃”这是参与活动老师的心声。选择开始并不难,凡事最难的是在于持之以恒,不轻言放弃。要想“坚持”,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目标或方向的努力只会徒劳无功。当然,对于不同的人,是否有效的标准各不相同,有效的程度有所区别。因此,凡事的“开始”都需要有明确方向,否则对于相关事情的开展的积极性就降低,积极性降低,有效性就无从谈起。这次教学实践,再次证明只要真诚付出了,总会有收获的。

参考文献

[1]荣静娴、钱舍,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29.

[2]王凤桐、陈宝玉,走进微格教学——教学技能培训的策略与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3.

[3]陈大伟,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

[4]陈大伟,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

上一篇:也谈幼儿色彩运用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寓教于乐”教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