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生在语文阅读课上的主体作用

时间:2022-10-18 02:56:35

发挥学生在语文阅读课上的主体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既然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那么在教学中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环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教学的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本文研究的重要课题。

首先,教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自然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教师只是起一个传授方法技巧的作用。然而,在现在的很多课堂上,我们既听不到朗朗的书声,也看不到学生静心读书的情景,忘却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其实,通过阅读,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并借助工具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问题。因为阅读是循序渐进的,只要坚持阅读,善于思考,就会达到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能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从而提高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抓住重难点,少而精地予以点拨,可避免不分详略轻重,一讲到底的做法。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真正的语文课堂,就应该是学生的课堂,让朗朗的读书声重新响遍校园。

其次是紧扣课标要求,突显文体特点。

每学一篇文章,先要明确文字的体裁。然后再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因“文”施教。例如,学习记叙文,就要明确记叙的六要素;学习说明文,就要明确说明对象,抓住事物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明确说明方法,鉴赏说明语言;对于议论文,就要紧扣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赏析古典诗词,就要学会赏析的角度和写作技巧等。

明确文体之后,再设计一两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这样,既可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为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譬如,我在讲授小说《祝福》时,先让学生明确小说的三要素,然后根据这三大要素,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我提出的问题是,祥林嫂在富人们的祝福声中死去,那么,到底是谁杀死了祥林嫂?学生们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这个问题的设计,既是为了让学生走进文本,把握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和性格,又能够引导学生去探讨文章的主题。

当然,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也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文体中常见的题型,都可以总结出一些解题的套路。比如,记叙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的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有的是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人物出场作铺垫;有的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有的是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只要学生明确了环境描写的各种作用,自然能根据不同的情境,较为准确地判断出不同的文章中,不同的段落中,环境描写的不同作用。再如,文章开头和结尾的作用,应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考虑。

再次,要鼓励学生写读书随笔,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质量的关键。

我们知道,学生的阅读过程就是一个内化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但从文本中汲取了知识,学到了生活经验,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视野。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这样的思维常常只是零散而飘忽的。因此,必须用自己的语言及时地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心得。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读书随笔,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并且还要与学生进行交流,制定奖励机制,对于学习踏实、读书笔记做得比较好的同学,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而对于学习浮躁、不踏实的同学进行督促和指导,让他们从中尝试阅读的乐趣。学生养成了喜欢阅读的好习惯,那么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学生的理解能力自己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比如,数学题需要学生阅读并正确理解题意后,才能运用数学知识去解答。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直接影响着其他学科的成绩。这样,语文课堂就应更多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倾向,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更多地激励他们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同时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上一篇:以人为本,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下一篇:提高普通高中学生运算能力的有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