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慧眼的《战争目光》

时间:2022-10-18 02:02:12

一部由中央电视台、八一电影制片厂、河北电视台、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联合摄制的23集电视连续剧《战争目光》,1月22日将在央视八套黄金时段播出。

近年来,中国电视剧的迅猛发展,已经为创作优秀电视剧精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般而言,又叫好又叫座的电视剧总是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自然而然揭示出一个深刻的主题;在设置的典型环境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出一两个乃至十几个典型人物。也就是说编好故事,设置好矛盾冲突,刻画好人物性格,表现好思想主题是打造精品电视剧的基本任务和重要前提。按照这样的“作战想定”,电视剧《战争目光》从一开始就为自己制定了明确的目标。

一、编好故事,为表现思想主题构筑一个天然载体;深化主题,为故事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导演桑华参与执导过多部军事影片。他在研究了当前众多反映中国军人当代生活的优秀影视剧之后,冷静地看到,拍摄《战争目光》无异于一次“突破重围”――更多地从“军事本体”的角度去思索,站在国家、民族和军队未来建设的这一高度上,全面、正面地去讲述一个我军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现代化、信息化转型的故事就是该剧要寻找的突破口。

主题思想确定后,如何通过艺术过程来实现创作意图,即“军事本体”如何与“创作本体”实现无缝隙复合,《战争目光》作出了很好的探索。这个戏的焦点是观念之争,而难点是如何把机械化半机械化的演习“场面”转化为真正的信息战。导演巧妙地把故事放在整个新军事变革的大背景中去写,而摒弃了局部的演习“场面”。

这种服从主题和观念需要的“叙事”,避开了和平年代军事题材影视剧的惯用手法――将“红蓝军”演习的场面作为全剧的主干,而是将集中体现思维观念的人物推向前景,正如该剧导演所说“放大、放大、再放大,并通过人物去强调军人的职业感和执著精神,让全片充满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

二、写好矛盾,为塑造人物构筑典型的生活舞台;刻画性格,实现电视艺术的最高任务。

典型人物生活的舞台,一定是矛盾尖锐对立又辩证统一的典型环境,也是集揭示人际关系、展开思想交锋、表现恩爱情仇于一体的特殊阶段的特殊时空存在。

剧中两位主要人物江永良、郭长庆是一个矛盾体。他们不仅有着非同一般人的情感关系,而且在思想、意识、观念上都截然对立,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好戏就是围绕他们展开的!

江永良作为该剧的第一主角,他集中体现了编导者的创作思想,也是创作者极力刻画的主要人物形象。他的起点并不高,曾是一个孤儿,被部队首长郭长庆收留在红八师。在这位大恩人的培养下,江永良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和带兵的指挥才能。为了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郭长庆又推荐他上军校深造。在那里,他凭着特殊才干深得恩师吴征院长赏识。全新的人生理念和战争目光,使江永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他怀揣着一颗拳拳之心,从军校回到基地,想以自己的一腔热血,献身国防事业,这时的他已然看不惯“红八师”的那一套“光荣传统”,毅然自荐从“正团职”越级到“正师职”担当基地主官――司令。吴征院长正是出于对得意门生坦荡自信的钟爱,才深入部队来实地考察,并寻机说服军区首长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而基地政委郭长庆原以为自己培养推荐的江永良学成归来,会为自己谋到基地司令的位置助一臂之力,谁想事与愿违,江永良的一出场就给自己当头一棒。他不仅在讲评会上让恩人丢了丑,还将其作为立身、立命、立言的根本出发点予以彻底否定。对此,郭长庆只有愤怒了!

面对恩师陷入人生的痛苦,他欲罢不能,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郭长庆毕竟是自己的恩人啊!就在军区首长即将作出决定批准江永良的越级请求之际,江永良却又做出了另一个惊人之举:收回申请,不忍心与恩师正面交锋。然而,他又是多么希望上级能派个更利于推行新军事变革思想训练方略的班子来领导基地啊!但是,矛盾并没有因为江永良的退缩而化解,反而又因此举而出现了更复杂的变局。军区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任命被视为变革阻力的郭长庆为基地司令,任命军区训练部部长曹天心为政委,而让力主推进军事变革的江永良任参谋长。

作为全剧中表现的军事改革英雄江永良,在他有限的军事生涯中,迅速聚集了中国军人优良的文化传统,形成了一种文化心理素质和独具慧眼的战争目光。这种目光可以透查一切不合未来战争需要的“花拳绣腿”,可以破解现代信息化战争中一道道充满玄机的“谜题”。而这一切皆来自于一个千年古训:安于忧患,死于淫乐。正是基于这种中国军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素质――“忧患意识”,从而激发起了以江永良为代表的中国当代军人――复合型人才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江永良秉承了中国历代军事先辈的良好素养,饱学多识、明辨是非、洞察秋毫、居安思危、忧国忧民,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他通晓现代化、信息化战争知识,有谋有略,有胆有识,又能带兵打仗,表现出了卓越的作战指挥才能。就是这样一位出色的帅才,在我军刚刚展开的军事变革中,披荆斩棘,历尽艰险,开拓进取,敢于探索创新,敢于向现有体制提出挑战,终于用自己的睿智、胆识和胸怀证明了未来战争对中国军事指挥家的期待。

再说作为江永良对立面的另一重要人物郭长庆。他是江永良的恩人,是牢记红八师光荣传统的基地主官,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他忠厚、朴实、诚恳,面对新军事变革,属于他那一代人的知识结构,从客观上讲已经是远不能适应和胜任了。可是,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差距时,他勤奋好学,利用一切时间补习电脑知识,尝试着去追赶江永良的脚步。对于江永良“争官”的挑战,虽然从情感上难以接受,甚至恼羞成怒,但他仍能以长者姿态,“大度”以对。当张科长出于嫉妒,四处诋毁江永良时,他能秉持正义,不信谗言。当上级工作组调查江永良犯的“错误”时,他“仗义”地承担下来,当自己真正意识到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时候,为了大局也能虚心地坐下来请教。郭长庆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一个现实问题:“好人”办坏事。而其悲剧因素恰恰在于:当他成为自己无限热爱、为之献身的事业的“绊脚石”时,自己却全然不知。

最近一个时期,央视连续播出了一批战争题材、军事题材以及革命建设时期的“年代戏”,这些作品仿佛一股排山倒海的洪流,给人们带来了视觉和心灵的双重震撼,创造出了很好的收视效果。《战争目光》当列其中。

上一篇:审美理想与当代作家的文化准备 下一篇:神圣的底层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