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采飞扬 妙笔为文

时间:2022-10-18 12:52:02

学生作文语言锤炼方法的学习首先是取自课堂,其次取自阅读、练笔,由课内推到课外,在学习中掌握技巧,在实践中应用技巧,在应用中升华技巧,从而诞生美文。笔者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效果良好。

一.精心锤炼,凸显描摹美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先生用词精确、生动。文中形容词运用声情并茂、色味俱佳;副词运用简洁传神、张合有力;动词运用准确生动,富有内涵,藉之构成一组组优美的画面。读来会觉得身边已是高大的皂荚树,已经触摸到光滑的石井栏,已经聆听到了蝉鸣虫唱……

所以好的作文,最精妙的就是用自己的文字带给读者诗情画意的享受,带给读者别样的心灵悸动。

“华灯初上,呷一口清茶,指尖轻轻滑过泛黄的《诗经》,是何等逍遥自在。雨后初霁,心与天空一样澄明,细细品味宋词的字字珠玑,又是何等的酣畅淋漓。”这段文字虽短,但小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颇费心思,用“呷”、“初霁”、“泛黄”等词绘态、绘色、绘情,再现了茗气萦绕中展卷阅读的画面。

二.巧心组合,点染深邃美

组合意象,使文字独具内涵。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李清照写到:“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词中作者对芭蕉把怨悱。《天净沙・秋思》中作者借助“枯藤”、“老树”、“昏鸦”等多个意象展示了一幅天涯游子断肠图,简约中融入羁旅之愁。

“阳光在秋天为人们摊开伤心的绿,晒开沉睡的红,跌落的露如同哀怨的葡萄,但依然在地上绽着亮。那时,不由慨叹,自己摔落时是不是也那么坦然,是不是把失败的泪水,连同脆弱的心一起带走了呢?”在《战胜自我》的这个片段中小作者将阳光、植物、露等意象进行叠加,烘托了一种冷寂、无奈的情境,然而在这种情境下更多的是不放弃,这样写比直白写内心多了几分底蕴。

三.妙用辞格,增加生动美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梁衡在《夏感》中用比喻凸显了春秋的季节特点,形象可感。这就告诉我们,恰当地运用修辞不仅使语言表达准确生动,而且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腐朽为神奇,使文章极富神韵。

一小作者写到:“小楼之夜,推开小窗,遥望莽莽天穹下耀眼的繁星,如钩的新月,领略‘天街夜色凉如水’的韵味,偶有和风细雨,风摇翠竹,雨打芭蕉,淅淅沥沥,缠缠绵绵,像羽毛撩拨我的心弦。”夜色本虚渺,但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就生动地写出小楼之夜的静谧美,让人心旷神怡。

四.巧妙引用,再现文采美

在作文时,能巧妙地引用一些诗文、名言警句、口语俗语、典故、歌词等可以深化主旨,使文章具有浓浓的书卷气息;可以使行文流畅、活泼,具有时代气息。

一考生如是写:“风雨中,请侧耳倾听。我听不见很多的声音,但我可以听得很远。只须一杯清茶,一盏豆灯,便可以让心灵得到丰富的安静。‘留得残荷听雨声。’这是亘古不变的忧伤与苍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是没齿难渝的爱国与忠贞;‘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是时光匆忙的慨叹……”听雨、听景、听人、听心,浓浓的情在浓浓的文化气息中氤氲着,让人不得不感叹:“好文笔!”

五.适当留白,彰显思索美

作品留白能调动欣赏者的经验、感受、知识和体验,有效拓展作品的思维空间,收到言在此而意无穷的效果。“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看似简洁然而并不简单,这些问答之间的留白带给人无限遐想,别具匠心。我们也可以意到笔不到,可以用断章,这样使自己的作文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增加内涵。

如果文末这样表述:“夕阳下,一高一矮两个手牵手的背影渐行渐远……”它所带给人们的遐想就远远大于文字本身,收到的表达效果自然要大了很多。

六.骈散结合,构建句式美

在文中变换多种句式,长短句结合,能使文章读来跌宕多姿,韵味十足。《春》中,作者用长短句,尤其是大量短句的应用,写出了春的灵动,带给读者轻灵之感。

“这悠悠的乡水,不知陶醉了多少人,也不知滋养了多少年的文化底蕴。夜黑了,月色如水,水如天,独立水边悄然思……”这段长短句结合的文字在表达小作者心思时厚重又不乏灵性。

综上所述,适当地引导,精心地点拨,灵活地运用,全心地写作,如此情况下,真情浇灌的文字定能文采飞扬!

孙金兰,教师,现居河北沧州。

上一篇:作文批语与学生心理 下一篇:作文训练的四大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