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与物理

时间:2022-10-18 12:17:08

谚语与物理

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我们的祖先总结了许多语言精辟、形象生动的民谚俗语,其中许多含有丰富的物理知识,说明物理知识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际。通过了解民谚俗语,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逐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知识的技能。同时也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参与物理教学。

一、 热现象

1. 燕子低飞有雨。

下雨前空气湿度大,小飞虫的翅膀潮湿不能高飞,燕子为了觅食,也飞的很低。

2. 下雪不冷化雪冷。

下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汽遇冷凝华而成的小冰晶,凝华是放热的过程,空气的温度要升高,这就是我们感到“下雪不冷”的原因。下雪后,雪在熔化时,要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因此空气中的温度要降低,这就是我们感到“化雪冷”。

3. 真金不怕火炼。

金的熔点为1064℃比较高,一般的炉火温度为800℃不能达到金的熔点,由于火焰的温度低于金的熔点,所以不能把熔化。

4. 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烧水时,壶底的水吸热,汽化形成气泡。水没烧开时,溶解在水的空气在锅底受热膨胀,形成气泡,其体积随温度的升高不断变大,大到一定程度这些气泡由底部上各式,遇到中、上层温度较低的水,气泡内的水蒸汽又会液化成水,气泡体积逐渐缩小至消失。气泡的一涨一缩,激起水的振动,从而发出响声。水开时,壶底的水与上层的水的温度相等,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蒸汽产生,体积变大,到水面后破裂,振动较小,故“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5. 有汗的馍不透,馏透的馍没汗。

当馍未馏透时,馍的温度低于水蒸气的温度水蒸气向馍传热后,就在馍的表央液化成小水珠,所以馍上会有“汗”。当馍馏透之后,晨外温度一样高,水蒸气失去了在馍的表面液化的条件,所以馍的表面没“汗”。

6. 霜前冷,雪后寒。

霜是由空气的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凝华过程中,水蒸气要向空中放出热量,如果空气温度较高,空气中的水蒸气就无法放热,只有空气温度突然降低时,才能使水蒸气放热。所以,霜冻前空气温度一定很低,这就是“霜前冷”。下雪后,雪在熔化的过程中,要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因此空气的温度要降低,这样我们就会感觉到“雪后寒”

7. 釜底抽薪。

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当液体达到沸点时,如果不继续吸热则不能沸腾,所以“抽薪”以后,便能制止液体沸腾。

8. 水火不相容。

物质要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由于水的比热容大,水与火接触可吸收大量的热量,致使着火物的温度降低,直到着火点以下,最后熄灭。

二、 光现象

1. 星星眨眼、离雨不远。

我们看到的星光是星星的光从遥远的地方透过大气层折射到地面上来的,其强弱受大气层折射的影响。如果大气层不稳定,星光就会闪烁不定,说明天气将会有变化,离雨不远了。

2. 水中捞月一场空。

有月亮的夜晚可在天上看到一个月亮,在水中也能看到一个“月亮”。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水中的“月亮”实际上是月亮在水中的虚像,当然是不可能捞到的。

3.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己一模一样,仍然是猪的模样,当然“里外不是人”了。

4.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由于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而管子的内径又细,当人通过管子观察豹时,视觉范围就会很小,当然只能看到一个很小的地方。

三、 力现象

1. 四两拔千斤。

力产生的效果不但跟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力的方向和力的作用点有关。因此力大不一定产生的效果明显。根据杠杆原理,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当动力臂很长而阻力臂很短时,就可以“四两拔千斤”了,这与阿基米德所说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将能撬起地球”的道理是一样的。

2. 人心齐,泰山移。

分力的方向一致时,合力就等于各分力的和。此时合力最大。

3. 一个巴掌拍不响。

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当然一个巴掌就拍不响了。

4. 磨刀不误砍柴工。

压力产生的效果不但跟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还跟受力面积有关,当人们砍柴之前磨刀,就会使刀更锋利,从而减小受力面积,砍柴时即使使用同样的力,其产生的效果更明显,当然不会因磨刀而误了砍柴的工夫。

5. 小秤砣压千斤。

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如果秤砣的力臂足够长,那么4两拔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四、 分子动理论

1. 破镜不能重圆。

破碎的镜子之间的距离大于分子作用力的范围。没有分子力的作用,破境很难重新粘合在一起。

2. 酒香不怕巷子深。

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酒香能扩散到巷外。

3. 墙内开花墙外香。

由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自然扩散到墙外去。

4. 钻木取火。

当钻木头时,克服摩擦力做了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使木头的温度升高,其温度达到着火点时,木头就被点燃,从而达到取火的目的。

上一篇:放弃是一种睿智 下一篇:开国标志 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