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近代服装发展史

时间:2022-10-18 12:06:00

论中国近代服装发展史

【摘 要】服饰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饰的发展、演变反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丰富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内涵。

【关键词】近代服装 发展 中山装 旗袍

服饰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饰的发展、演变反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丰富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内涵。

辛亥革命后,原有的服装形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旧的观念仍有很大的市场,孙中山先生倡导民众扫除弊端,移风易俗,并身体力行,为中国服装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中山装",对后世的影响已远远超出衣服本身。这一时期的男子服装呈现出新老交替、中西并存的"博览会"式的局面,为男装的进一步变革铺平了道路。先后,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服装业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

如果让洋人说他了解的中国服装,绝大部分人恐怕会异口同声地告诉你:中山装。很久以来,中山装作为中国的国服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中山装和中国人之间仿佛有了一种血缘的联系。中山装,方方正正的造型,四个大贴袋。作为中国现代服装的代表,它在许多细节上都体现了现代文明的痕迹。比如在它的左胸袋盖上,就留着一个专门用于插钢笔的笔洞,中国特色和世界文明结合得天衣无缝。

50年代1949年前后,中国的男人有三种装束。一是长袍马褂式的中装,但这作为封建遗老遗少的特征,迅速退出了时尚舞台。而西装,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也被普遍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虽未销声匿迹,却也渐渐被人们疏远。男人的时尚舞台上,中山装一枝独秀。

60年代初这是一个中山装真正普及的年代,只要是男人,就穿中山装,上班当工作服穿,下班挤公共汽车穿,出席会议穿,出席婚礼穿,甚至新郎官结婚仪式上也穿。中山装取代了工作服、便服、礼服,在男人领域一枝独秀。百货店的男装柜上只有多种颜色的中山装。

这时的中山装款式上出现了两种,一种是单止口切线,那是传统式;还有一种是双止口切线,那叫青年式,虽然是五十步与百步,却也反映出了人们爱美求变的心态。最有趣的是穿法上,几乎所有的男人都在中山装左胸袋口中插了钢笔,通常插一支,自以为有学问的插两支,当教师或与其他什么需要用红笔的,干脆插上三支。亮晶晶的笔夹在胸袋上一闪一闪,与领带夹有异曲同工之妙。

80年代中山装淡出男装舞台应当始于这时期,随着人们对动乱年代的反思,以及海外各种思潮的冲击,人性化空间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不论年龄、不分场合地千人一衣的着装方式自然而然地开始淘汰。许多外贸加工厂海外来样的翻版上市又直接促成了这一变化。特别是当时的国家领导人穿茄克公开亮相,茄克成了中山装在便服领域的取代者。

这一时期,造成对中山装重大冲击的还有西服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把劳防费用提出来,以工作服的名义为职工定做了西服

90年代中山装似乎销声匿迹,除了偶尔电视上还能看到老区的农民在穿。中山装在生活中淡出了,却又演变成一种新的时尚在舞台上卷土重来。一批明星们身着中山装走上舞台,以现代人的审美观重新演绎这有着近一个世纪历史的独特时尚。在他们手中,中山装的款式有了变化。领口不是僵硬的小圆角,两侧开了高高的叉,有的款式还像军便服那样收了腰,色彩上跳出了传统的蓝灰绿,白色、大红色等以前想象不到的色彩在中山装款式上展现。伴着刘德华、黎明、高峰、程前等明星的足音,中山装开始了新的纪元。

在新思想、新观念的影响下,逐步改变了中国女性千百年来固有的服饰形象。广大妇女从缠足等陋习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大胆尝试用服装充分展示自然人体美。因此改良旗袍的普通穿着成为必然趋势,二三十年代出现在大城市的繁荣景观,把女装的发展推向高潮。具体表现为:直接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裁剪技术、服装生产设备及经营管理方法;直接引进国外服装文化;国内民族纺织服装业在与洋货的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平共处发展。这个时期的女装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在如何对待传统服饰文化上给人们留下有益的启发。

旗袍也称中式旗袍。其主要结构特征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等。旗袍是中国女性的传统袍服,始于清朝的旗人着装。经过辛亥革命及现代的改良,保留了传统旗袍的服饰工艺,使其更加符合对人体的表现。这种比例非常适合胡人胸部较平、臀位较低、上身较长的体形特点。旗袍传达出现代的胡人主义思想和胡人独特的韵律之美。

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曾为时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事实上,深衣与袍服颇有差异,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连成一体;袍服则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逐渐被接纳为一种稳定的服饰式样,与上衣下裳的服制并行不悖。袍服自汉代被用于朝服,起始多为交领、直据,衣身宽博、衣长至附、袖较肥阔,在袖口处收缩紧小,臂肘处形成圆弧状,称为“袂”,或称“牛胡”,古有“张袂成荫”之说。

辛亥革命后的改良旗袍,特别五四前后直到30年代,女学生们常穿的蓝布旗袍,款式又有较大变化:宽松直筒式改为紧腰身;长度改短;两侧开衩的长短不一。30年代以后,旗袍的领子、袖子等处又多有变化,时而高领、时而低领、时而省去领子,袖子又由宽袖变窄袖,长度则有时可及手腕处,有时又短到上臂露。而紧身贴腰显示曲线美的优点则一直保留。再加下摆回收,长及踝骨,就显得十分爽身合体。至于男性的直筒长袍,到40年代,已逐渐被新式服装潮流取代。

80年代以来,这种能显示胡人女性曲线美和风格美,注意吸收外来养料的旗袍,人们对它的热度又进一步上升。那开衩甚高,最高可至大腿根部的新式旗袍,随着女性步履的轻移、袍衩的时开时合,大腿的隐而不露,显出一种开放的动态美。

中国服饰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不仅是民众躯体文化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社会语言,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示着社会风貌。今天丰富多彩的服饰也反映出服饰文化的繁荣,而在繁荣并提高民族服饰新文化的过程中,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优良传统是形成新的服饰文化的思想资源和灵感来源。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下一篇:试论英语词汇教学的模式和思维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