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教学入手,实现语文课程素质化

时间:2022-10-18 10:26:25

从课堂教学入手,实现语文课程素质化

摘要:近来,我校开展了“课程素质化”的课题研究,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水平比技能水平更重要。所以,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灵、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应是素质化教育的核心目标。在这其中,文化基础课的作用不容忽视。“塑造健康负责的职业人”,是新大纲明确指出的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而语文课程的改革,应首先立足于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从课堂教学的改变入手,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引领学生探究思索真、感受领会善、发现体悟美,给学生以更多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课程素质化 课堂教学 更新观念 优化结构 创新精神

我校所开展的课程素质化的研究目的就是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职业行为养成和就业上岗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满足现代企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水平比技能水平更重要。所以,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灵、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应是素质化教育的核心目标。在这其中,文化基础课的作用不容忽视。例如,数学课应教给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政治课能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社会、正确把握人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而语文课则更多地给学生以人文的关怀,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机会。

以语文课为例,语文不仅是知识的天地,更是文化的载体。中职语文教学新大纲指出:“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在课程素质化的实践中,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仅限于教会学生识字读写、形成语感,更应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引领学生探究思索真、感受领会善、发现体悟美,帮助他们塑造健康的心灵、健全的人格。语文的人文性其实质就是“教人做人”,是在师、生、教材三者之间关系的平等与和谐中,与学生进行的思想与精神的交流融合。是使人文素养的教育如春风化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从精神层面上潜移默化地感染激励学生,使其内心受到滋养,在不知不觉中洞察人生、完善心智、提升境界。“塑造健康负责的职业人”,是新大纲明确指出的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更是课程素质化的研究对每一个语文教师提出的不可忽视的任务!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然而,审视以往的课堂教学,不适之处甚多。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教材转,强调掌握已有的知识,忽视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制约,聪明才智难以发挥。不利于学生思想、情感、意志、人格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要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须从课堂教学的改变入手。

一、更新教育观念

课堂教学改革,首要的是更新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受教育观念的支配,观念转变了,一通百通。传统的课堂教学,尤其是职业教育,往往存在“重术轻人”的倾向,把技能技巧的培养一再放大,而忽视了对人的整体塑造。即使是语文教学,也总是强调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特点,侧重的依然是“术”的传授。教育说到底是对人的培养,素质的提高首先是人文素养的提高。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灵、健全的人格,将更有利于其稳步地走入社会,面对挑战。

二、转换立足点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考虑得最多的是教什么,即教学内容。熟悉教材,进行钻研,写好教案,向学生传授知识,就觉得完成了任务。立足点从“教”出发,课堂教学常常重知识轻能力,重繁琐的讲解,灌输各种各样的现成结论。课堂常常是教师的“一言堂”,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关闭了学生认知的窗户,使学生思维力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要实现课程的素质化,教师就要从习惯的以“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为从学生的“学”出发,即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换。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传统的教学设计往往将文章严谨的语言作为重点,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及过渡的语句。而我在设计本课时,却将重点确定为“感知马克思对人类的赤诚的心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首先在导入环节结合马克思被评为上世纪“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的事实,提出问题“为什么一个终生为无产阶级而斗争的人,在一百多年后却得到了全世界人民尤其是西方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从而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接下来,我鼓励大家到文本之中去寻找答案,而这一过程就是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的过程,从而体现出语文学科对人的塑造功能。

三、优化课堂结构

以往的课堂教学构成基本上是单向型的直线往复。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质疑,教师解答;学生讲述,教师判断。这种课堂结构必然重结论轻过程,重传授轻探讨,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以“听”和“记”为核心。这样的教学情境难以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课堂的容量受到限制,班级教学的优点也难以有所发挥。班级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沉浸在浓厚的学习气氛中,学习、思考、讨论、探求,发挥聪明才智,课堂教学结构必须从单向型直线往复转换为网络式、辐射型。在这方面,我们的许多老师都在做着有益的尝试。在语文的教学课堂上出现了像师生共建知识树、小组合作交流、尝试激情创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地展示与锻炼,真正激发出学习的兴趣。

四、开拓学生想象力

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它要求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能发现问题、积极探求、敏锐观察、适应环境。所以,素质教育首先就体现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知识是静止、封闭和有限的,而想象力是运动、开放和无限的,想象力是能动的知识。它是人们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头脑加工创造出新形象的一种思维活动。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他的创造力就强。如果把知识比作“金子”,那么,想象力就是“点金术”,能使知识活化,实现个体对已知的再创造。而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佳作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情感力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语文教学一定要避免单纯的知识、结论的灌输,而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千方百计地使他们在学习、咀嚼、品味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泻江河”,激发他们神思飞扬,处于创造的气氛中,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

总之,作为职业学校,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显得尤为重要。但学校教育绝不可能完成学生步入社会后几十年所需要知识的全部传授。所以,职业教育的目标依然是夯实基础,要培养学生具备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和创造的热情。有了这些能力和激情,有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就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上一篇:浅谈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的有效性 下一篇:实施高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