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女性电影导演的影坛探索之路

时间:2022-10-18 09:34:57

华语女性电影导演的影坛探索之路

[摘 要]1987年,从第一部真正意义上属于华语影坛的女性电影《人·鬼·情》诞生以来,女性电影导演的身影在华语影坛不断涌现,而她们的作品也往往一鸣惊人,在影评界和影坛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引发了诸多热议。女性导演的作品创作在实践中进步,在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上也渐趋成熟。

[关键词]华语电影;女导演;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J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3 — 0062 — 02

1903年,一个叫林祝三的德国留学生带着影片和放映机回国,他租下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在墙壁上向国人展示了一种光影相逐的艺术,电影第一次在华人世界中展露了其魅惑的脸庞。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华人就此正式踏上了对于电影这门艺术的创作探索之路。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电影导演一直是由男性担任的,直到1952年,第一位女性导演王苹出现。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女性导演们的身影只是会零星出现,作品更是寥寥无几,所以影响力也相对有限。但90年代后,特别是2000年以来,华语影坛之上开始不断有女导演崭露头角,并大多一鸣惊人,众多优秀的电影作品蜂拥而至,华语女导演们仿佛是在无边暗夜的寂静之中异军突起,不断给前进中的华语影坛制造着各种惊喜,然而这一切真的只是偶然中的一蹴而就吗?

一、从默默耕耘再到声名鹊起

1952年王苹因导演军事教育纪录片《河川进攻》,被誉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女导演,也是华语女性导演的第一人。此后由她导演的作品《柳堡的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作品,成为华语影坛上的经典之作。除王苹导演之外,大陆方面又陆续出现了唐澄、董克娜、武珍年、黄蜀芹、秦志钰、鲍芝芳等著名女导演。这些女导演的作品带有女性温婉柔情的艺术风格,这些影片的出现给早期的华语影坛吹来一股清新之风。但由于环境的制约,这一时期的女性话语还是迷失在“受苦、迈劫、蒙耻的旧女性和作为难男性的战士这两种主流意识形态镜象之间”,〔1〕所以总体来看,这批影片并不是一批在题材和风格上具有异常鲜明个性的作品,因此在这期间也没有缔结成具有比较大规模和一定影响力的女性导演创作群落。

到了8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了一些具有女性意识的女导演作品。如1984年胡玫导演的反映军队女性情感生活的探索性故事片《女儿楼》和1987年黄蜀芹导演的中国第一部讲述戏曲女艺人秋芸成长故事的《人·鬼·情》这两部作品,在国内外获得了非常好的口碑,尤其是黄蜀芹的《人·鬼·情》更是震撼影坛,其1988年获第八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被国际影评界评论为中国后第一部女性题材影片,在国内外揽获诸多奖项。黄蜀芹导演称,其实她当初并不知晓“女性主义”,但却令人意外地拍出了中国第一部“女性主义电影”。这部影片被公认为女性电影的经典之作,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完美结合给其他女性导演起到了一个典范作用。80年代,港台方面在此时已出现了张艾嘉、许鞍华导演的早期作品,不过她们在当时刚刚崭露头角,还处于创作的探索初期。

如果说80年代是华语女性导演事业的春天,那么90年代后才是她们锦绣前程的真正起点,女性导演们的艺术表现力和影片的可看性都受到了国内外影评界的充分肯定。1994年,李少红执导的《红粉》获1995年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张艾嘉导演的《少女小渔》(1995年)获亚太影展最佳影片、最佳编剧等奖项,《最爱》帮助女主角梁咏琪成为台湾金马奖和香港金像奖双料影后;陈冲执导的《天浴》(1997年)帮其斩获第3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等多项殊荣;黄真真大胆的纪录片《女人那话儿》荣获纽约国际电影节最佳国际影片大奖;徐静蕾凭借《我和爸爸》(2003年)获得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编剧、最佳新导演、内地最受欢迎女演员银奖,《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2004年)获得第52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银贝壳奖);李玉的《红颜》(2005年)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欧洲艺术奖等四项国际大奖,《观音山》(2010年)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艺术贡献奖和最佳女主角(范冰冰)两个奖项;一直获奖无数的许鞍华导演的新作《桃姐》更是在2012年同时揽获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和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奖两项重量级大奖。女性导演一时间叱咤国内外影坛,声名远扬的她们从此开始在华语影坛大放异彩。

二、女性导演对商业市场的全面突围

从90年代开始,在奖项的获取方面华语女导演们进入了难以遗忘的收获季,但这对她们来说还是小试牛刀。2000年以来,女性导演们已不仅仅会将目光投向各大电影节的领奖台,她们开始注重电影的商业价值,追求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和谐共生,女导演们纷纷转型,开始转变对于题材的选择和自身惯用的影片风格,像男导演们一样向市场广大的内地票房展开了猛烈攻势。

2009年,从美国留学归来的金依萌凭借处女作《非常完美》成为华语影坛首位票房过亿的女导演。金依萌的起点非常高,她执导电影的女主角和制片人是章子怡,而这部爱情轻喜剧填补了国产爱情电影难卖座的空白,成本为2700万元人民币,票房高达1.2亿元。中国影评人周黎明称,《非常完美》还证明新尝试在中国是可行的:金依萌的成功主要在于她在市场刚起步时用主流浪漫电影的形式和表现手法复制好莱坞模式的能力;徐静蕾拍摄的《杜拉拉升职记》(2010年)高举“白领女性职场宝典”的宣传旗帜赢得了过亿票房,《亲密敌人》(2011年)投资4000万,票房一亿三千万。从《杜拉拉》的小白领到《亲密敌人》的大白领,徐静蕾用精准的市场定位和题材优势获得了成功,十分符合当下女性主义消费时代,近年转战商业片,两次票房过亿为其赢得“国内最有票房号召力女导演”称号;李玉《观音山》(2011年)投资1000万,票房超8000万,投资回报率甚至高于姜文导演票房全线飘红的《让子弹飞》,而《二次曝光》(2012年)投资5000万,在2012年国庆档期成为唯一赢家,票房过亿,被张艺谋称为“野心之作”,李玉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新星导演。

但在一些女性导演获得可喜成绩的同时,还可以看到,有很多女性导演向商业片的转型并不成功。马俪文的《桃花运》(2008年),邀请到著名影星葛优加盟,投资在2300到2500万之间,最终票房却是差强人意的3000万;俞飞鸿自导自演的《爱有来生》(2009年)以4000万元的投资仅仅收回了490万元的票房,亏损率达到了87%;姚淑华导演的《白银帝国》则以3000万元的投资、2300万元的票房赢口碑输票房;蒋雯丽执导的《我们天上见》(2010年)口碑甚佳但票房遇冷,上映仅四天就匆匆下线;投资近亿的大制作影片《孔子》(2010年)内地总票房9950万人民币,香港票房435万港元,仅是很勉强地收回了成本;《海洋天堂》(2010年)邀请到国际影星李连杰和国内一线小生文章作为主演,投资只有700万元人民币,票房其实只要达到1750万就能收回成本,但最终票房只有1400万,这部本被寄予重望的影片虽然拥有顶级的班底,但剧本的创作不扎实,整个影片被观众认为不够真诚感人。喜忧参半中,可以看到华语的女性导演们面临的挑战还太多,要走的路还非常远。

三、华语女性导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虽然华语女性电影取得了众多骄人的成绩,但就其影响力和票房的号召力来说,女性导演还无法和男性导演相抗衡。要想创造更好的成绩,女性导演们还需要做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女性导演们绝对不能放弃女性主义的立场,这是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原则。女性导演们的使命应该是要把女性从“视觉”的漩涡中解救出来,使女性不再是被偷窥的“他者”。女性导演在电影的取材和艺术风格的把握上,一般来说都会与男导演有巨大的区别,一些女导演试图弱化性别标签,避讳提及“女性”、“女权”甚至直接对外宣布这种说法已经“过时”,其实这种做法过滤掉了自身作为女性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某些类型片,如爱情片的主要受众是女性,也是近些年具有很好市场潜力的类型片,也是女性导演比较擅长的类型片,女导演们可以考虑先从这类影片入手,而从近些年一些女导演成功的案例中也可以看到,无论在商业上还是口碑上都获得巨大成功的影片均为女性电影,如《杜拉拉升职记》、《非常完美》、《二次曝光》等,而拍摄这些影片的女导演无一例外都是始终在坚守女性主义立场的。

其次,应竭力避免创作题材的单一化倾向。在以往的女性电影中反应情感生活和家庭生活的题材是普遍的创作题材选取范围,这种题材固然最容易反映出女性所面临的困境,但一味地纠结在狭隘的视角当中容易使女性电影的创作陷入僵化。不仅剧本的创意严重不足,题材选择单薄,电影不够大气和丰满,角色的定位也往往较为边缘化或符号化,缺少生活气息,人物与观众的情感互动不够,有的空洞单调,有的过分自我沉溺,故女性电影的题材选择上应该好好斟酌,在剧本的编写方面下功夫。

最后,要有方法地把握机遇努力进行影片的商业化。在电影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女性导演要想获得创作机遇就必须要先争取到生存空间,所以如何让女性电影打入主流市场是个严峻的课题。比如,女导演对于影片观众群的设定应该是较宽泛的,且影片拍摄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和诉求,而这种镜头语言应该让观众感觉是一种交流,诉说者和倾听者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同时,注重市场动态的把握,在影片行销策略上多下功夫,《观音山》和《二次曝光》的行销策略就非常地成功,更可贵的是,他们是“商业片的壳,艺术片的核”,对明星品牌效应的把握也是非常关键的宣传策略。

戴锦华说:“中国的历史进步将在女性地位的倒退过程中完成,一种公然的压抑与倒退,或许将伴随着一次更为自觉、深刻的女性反抗而到来。”中国的女性导演们任重而道远,前路虽然坎坷,但相信将来必有属于她们的一片广阔天地。

〔参 考 文 献〕

〔1〕戴锦华.涉渡之舟:新时期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04):6.

〔2〕韩琛.中国女性电影话语的三个理论资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01).

〔3〕〔法〕西蒙娜·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

〔4〕吴小丽.女性意识的退守及其多元呈现——新世纪以来部分女导演作品分析〔J〕.电影艺术,2004,(06).

〔5〕赵佳.新时期走向独立的新女性形像——中国女导演的群落创作〔J〕.电影评介,2010,(05).

〔6〕张晗.近年中国女性电影发展、问题与建议〔D〕.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2010,(06).

〔7〕张念.深渊、敌人以及性别政治——当代几部电影的文本分析〔J〕.南方文坛,2011,(01).

上一篇:探究网络反腐的价值及应用 下一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