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作家对现实的逃避及出路

时间:2022-10-18 09:15:20

先锋作家对现实的逃避及出路

内容摘要:中国先锋作家在小说中普遍表现出一种对现实逃避的现象,其原因有二:一是先锋作家在面对生存环境的压迫时,缺乏直接作出真实判断的勇气;二是先锋作家内心缺乏一种清晰的尺度。针对先锋小说的局限,先锋作家的态度各不相同,部分作家选择就此搁笔,另一部分(如余华等)则是继续寻找出路。本文从以马原、余华和格非为代表的先锋作家在其小说中表现出来的逃避现象着手,深入分析其具体表现及出现原因,最后对先锋小说的出路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先锋作家 先锋小说 逃避 出路 生存体验

要了解先锋小说和先锋作家,首先要明白“先锋”这个词的含义。“先锋”有政治先锋、军事先锋和文化先锋之分,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起源于浪漫主义乌托邦及其救世主式的狂热,它所遵循的发展路线本质上类似比它更早也更广泛的现代性概念。”由此可知,中国的“先锋小说”即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的小说,有时又被称为“后新潮”小说。既然被冠以先锋之名,就应该具备反叛精神,充当全人类的先锋,直面现实,充分关注生存体验。但事实上,先锋小说在这一方面做得并不够,甚至在面对现实时采取逃避的态度。

一.先锋作家逃避的原因和表现

1.逃避的原因

先锋作家在现实面前采取逃避的态度原因有二:其一,先锋作家在面对生存环境的压迫时,缺乏直接作出真实判断的勇气;其二,任何中心秩序和终极原则都不复存在, 人的理想和价值体系也随之分崩离析, 人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为自己的存在建立标准,而先锋作家内心缺乏一种清晰的尺度。先锋长篇小说对终极意义的把握显得力不从心且模糊不清, 正是反映了一种作家失去了存在参照物之后的茫然不知所措的困窘, 以及失去了历史和未来,失去了家园和希望的存在状态。

2.逃避的表现

先锋作家面对现实逃避的表现主要分为两种:遁入历史和冷漠的写作态度。对历史的描写是先锋作家一直钟爱的,他们希望通过潜入历史深处,挽救正在消逝的历史本体,在对历史的反观中,进行精神的定位。但事实证明,这一切都是徒劳的:历史仅仅只是虚构的、零碎的片段而已,人们只能把握的也只有这些片段,而终不能把历史完全还原。格非的小说擅长运用悬念和叠合的手法,他的小说不是按照一般的写作顺序(即时间、空间和逻辑顺序)组织语言的,而是把事件拆分成了很多小的片段,这是因为现实中事情总不是按传统小说记叙的顺序发展的。而读者也只有通过在大脑中对这些小的片段进行重组,才能获得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或事件。在长篇小说《欲望的旗帜》中,作者围绕将在上海举行的学术会议展开了很多事件叙述,这些叙述构成一个一个的时间片段。作者没有按照时间先后来写作,而是通过时间片段的叠合将各事件镶嵌在小说中。只有当读者继续阅读的时候才会发现,原来一直以来叙述的事情都发生在同一时间,或许后面叙述的却在先前叙述的事情之前。作家遁入历史,采用历史题材写作小说,想通过历史的叙述来还原历史,却终不可得。因为从这篇小说就可以看出,历史只是片段而已,最终得到的也只是相对完整的历史而不可能是历史本身。所以到最后,阅读小说时产生的疑问几乎没得到解决,反而随着事件的深入展开增加了更多的谜团。在马原的小说(如《虚构》和《冈底斯的诱惑》)中,则完全瓦解掉了真实和虚构的界限,试图说明历史是虚构的,即使真实的世界也只有通过叙述或虚构的方式去把握。用破碎的艺术方式对抗苦难的现实是徒劳无益的,遁入历史并试图逃避是无用的。

另一种逃避便是写作时所表现出来的冷漠态度。对于一个事物我们一旦无法言说,那么我们能够做的便只有沉默。但是先锋作家表现出来的对意义的沉默,成了对意义表达的回避。先锋作家写作时多追求叙述主体的消失,不介入叙事。让人物站立起来自己说话,而作者只是持观望态度,对其进行客观地叙述而已。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说,叙述主体的淡出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但是这种“零度写作”所表现出来的客观性、冷漠性和无感情性却缺乏对生存的体验和终极关怀,余华的作品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余华尤其青睐对暴力的描写:《活着》中对战争的残酷的细致刻画,《许三观卖血记》中对许三观为救一乐在短时间内徒步行走到六个地方卖血的情景的描写,《四月三日事件》中主人公感觉到周围人都想迫害他的心理描写……这些都是暴力的具体体现,而暴力则来自人性恶,这是人永远无法摆脱的宿命,于是一种无边的绝望感便在作品中蔓延开来。暴力、欲望、苦闷带来的只有绝望和迷茫。马原的小说中亦是如此:都共同应用大量的残酷事件来表达人物的绝望感受。先锋作家在小说中不作任何情感和价值判断,只能说明作者是将现实血淋淋地铺展在读者面前,却缺少了一种终极关怀和对生存体验的关注,而这与文学的实质和目的是背道而驰的。我们除了在一些作家的生存感悟上猜度些精神的复活迹象之外, 几乎看不到一部好长篇本应具有的深度素质: 对人类生存境遇的警醒及其表现。先锋作家在这方面确实做得不如萨特和加缪等存在主义作家好,比如萨特描写出现实的荒诞和恶心,但并不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而是注重对待荒诞的态度;加缪则是认为人和世界相脱离,这是无可挽回的现实,但是他却主张反抗现实,走上自由选择之路。萨特和加缪虽然将这个世界的荒诞面目毫不留情地揭露在世人面前,却不是回避与消极,而在其作品中更体现出一种对人的终极关怀。这说明先锋作家的冷漠仅仅是冷漠而已,全无一点温情和怜悯所在。

先锋作家的这种逃避现实的态度与先锋小说的性质和要求是背道而驰的。现实是始终存 在的,那么现实就是不可逃避的,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直面现实,反抗苦难和生存危机。文学史是无法回避人类精神的,先锋作家应该首当其冲,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二.先锋小说与先锋作家的出路

很多先锋作家未能面对现实,而是采取各种方式逃避,这样先锋小说就进入了创作的死胡同。那么,先锋小说的出路在哪里?从先锋作家逃避现实的原因可知,究其根源还在于中心秩序和终极原则的不复存在, 人的理想和价值体系的分崩离析。其实就是信仰的缺失。因此,先锋小说要有出路,就只能够采取辩证的否定,摒弃一味的冷漠和残酷,增加了对于人性的终极关怀和对生存体验的描写。余华在九十年代的转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八十年代的作品无处不弥漫着荒诞、苦闷、绝望的气息,而在九十年代的小说中却一改旧风。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主人公许三观遇到了很多难以承受的困难:五九年,期间妻子许玉兰以的身份被当众批判,大儿子一乐得了肝炎,性命不保……但是许三观都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敢于面对现实,寻找出路。向生活回归,向真实回归,小说中流露出的温情和理解已经冲淡了余华以往的冷漠,体现了一种伟大的悲悯情怀。在莫言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大家手笔。事实证明,余华的转变是对的:《许三观卖血记》和他的另外一部作品《活着》被翻译成多种文字,畅销海外。由此可知,突破局限,正视现实,不再逃避,重拾先锋小说的尊严,充分发挥先锋的反叛性、先进性和流动性,恢复信仰才是先锋小说同时也是先锋作家的最本质的出路。

三.结语

随着存在中心秩序和终极原则的消失和崩溃,先锋作家缺乏一种价值衡量标准,同时便引起了迷茫和不确定。这种情况反映在小说中即是:逃避客观生存苦难,主观生存苦难却如乌云常驻心中,驱之不散。这不仅仅是小说中人物的困境,实质上正反映了先锋作家失去裁决标准后的尴尬境地:徘徊在肯定生存和死亡之间,害怕死亡又无法在生的痛苦中找到摆脱困境的路。真正的先锋艺术, 无非是那些不断探索艺术表现方面的可能性的艺术, 是不断开拓新的艺术疆域的艺术。那么,放弃逃避,勇敢地站起来,恢复信仰,直面生存并反抗生存危机,这才是先锋小说以及先锋作家的唯一出路。

参考文献:

1.马原:《马原文集(1):虚构》。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年2月。

2.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

3.余华:《活着》。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年1月。

4.格非:《欲望的旗帜》。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

5.格非:《朝云欲寄:格非文学作品精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6.谢有顺:终止游戏与继续生存—先锋长篇小说论,《1994~2013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7.李平: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东方论坛》,2004年第5期。

8.莫言: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小说的现状与可能性”笔谈( 上),《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1期。

9.张清华:解构主义与当代中国小说,《齐鲁学刊》,2003年第2期。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幼儿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下一篇:对高效的常态化语文课堂的思考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