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片《花木兰》对白翻译策略的跨文化解读

时间:2022-10-18 08:44:36

动画片《花木兰》对白翻译策略的跨文化解读

[摘要]电影翻译,作为翻译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中西方文化传播中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是一种有意识的跨文化传播活动。动画片《花木兰》从美国社会的价值观的角度来诠释中国的传统形象——花木兰,本身带有强烈跨文化的色彩。本文对动画片《花木兰》对白翻译策略进行跨文化解读,从文化借用、文化置换和文化增补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处理电影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从而为同类动画片对白翻译提供借鉴。

[关键词]电影翻译;《花木兰》;跨文化

电影,是视觉形象同语言相互作用的产物,1906年,世界上第一步有声电影《爵士歌王》诞生,开启了语言电影时代。英文电影翻译是不同文化和语言间的桥梁,随着社会的进步,电影广泛传播,电影对白的翻译直接促进了电影跨文化的传播。

一、电影语言中的跨文化性

电影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所主张的:“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而电影对白翻译是电影文本的语言转化,因其语言涉及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差异,具有很强的跨文化性。

东西方语言的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体系和思维方式截然不同,因此在语言表达上也体现出了很大差异。汉英两种语言都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东方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题,同时受道家、佛教思想的影响;而西方人以基督教为主要信仰宗教,如“祖先”“佛祖”是东方文化的产物,而“seventhcommandment(七诫)”“God(上帝)”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从翻译的角度看,文化差异往往通过对两种不同语言文学的比较与对照得到真实的体现,而译者必须尊重各民族语言文化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各民族的适应度和可接受度。

跨文化的电影翻译观

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电影翻译需尽可能帮助观众去理解电影中与民族文化相关的语言现象。由于电影对白具有表演性、生活化和口语化的特点,带有当地宗教、民俗等方面的地域文化特点,因此电影翻译应该具有文化和传播的双重性,即为一种有意识、有意义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据此,跨文化的电影翻译观可概括为:第一,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文本上;第二,强调读者的接受性,允许简洁的口语化的译语代替原文本,体现其观众性及通俗性;第三,创造性地将原作品的文化信息、艺术意境传达出来,尽量保留源语言的审美享受。

二、动画片《花木兰》的跨文化性

1998年迪斯尼公司制作动画片《花木兰》,改编自中国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木兰辞》。影片讲述了花家大女儿代父从军,依靠自己的坚持以及耐性,协助朝廷大军抵挡了匈奴的来袭,救了全中国并获得爱情的故事。该影片以美国文化视阈为基础,对比中国传统的花木兰形象,具有很强的跨文化性。

文化误读

文化误导是导向理解的前提。不同的文化有其文化特性,不同文化传统的主体在理解其他文化时,只能从自己所熟悉的文化观念出发,因此文化误读是文化差异性的产物。动画《花木兰》中一改中国传统女性的温婉形象,顽皮好动,追求自我,敢于对抗,因此代父出征完全是叛逆精神的体现。而传统的木兰形象是一个恪守妇德的女性,因孝道而代父出征,因孝道放弃功名,是一个广为称颂的道德楷模形象。从文化间交流沟通的角度看,具有国际性的新的木兰形象恰恰是一种文化误读,但正是因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某种不可翻译、不可通约的因素,才使得不同文化相互吸引、交流和借鉴。

文化强势

一种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就具有文化强势性。它具有强大的兼容性和可持续性。迪斯尼动画《花木兰》将古典意境和意蕴用现代的手法呈现给观众,该影片取材于中国的文化经典,融入现代的文化价值观,塑造一个美国化的花木兰。实际上影片所反映的中国文化为表层文化:如中国的山水、长城等生态文化以及中国的食物,传统礼仪和习俗等物质文化;而以实现个人价值代替传统封建束缚实为深层文化。表层文化的东方异域风情和深层文化的西方强势性,获得了大范围的认可,当然也促进了部分中国传统的文化在世界范围的观众情感认同。

文化价值观

花木兰本为传统中国女性,这可以从《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中看出。中国古代女子讲求“三从四德”,中国的伦理观的核心是“家”——国家、社会、家庭,体现出集体主义的思想;而西方团体与个人的界限划分清晰,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体现了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从动画片花木兰的行为看,她融合了中西方的价值观。一方面她遵从孝道,为了“家”而赴战场杀敌,体现了“集体主义的思想”;另一方面她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女权主义,婚姻自由,体现了“个人主义的思想”。

三、动画片《花木兰》对白翻译策略的跨文化解读

动画片《花木兰》的对白翻译实质上是对影片中源语及其文化信息的解码和重构,因此考虑到该影片的跨文化特性,在翻译的过程中,有必要从跨文化的角度解读翻译策略,旨在完整地传达电影语言中蕴涵的西方文化信息的同时,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

文化借用

文化借用,是指把源语表达形式转移到目标语的一种文化置换。被借用的这个词语可能不经任何改动,也可能稍做修改。从翻译策略的角度来界定的话,即为直译或异化翻译。以文化借用的方法可适用于两种情况:第一,译语中没有与原文对应的表达;第二,译者有意保持原文的表达法或文化现象;在电影对白汉译中,文化借用作为处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手段之一,满足中国观众了解中国文化的本色的心理诉求。

例1:ChiFu:Orderpeople,order!

Recruit2:Idlikeapanfriednoodle.

Chien-po:Oh,sweetandpungentshrimp.

Recruit3:Moogoogaipan.

译文:赐福:安静!安静!

新兵2:我要一个炒面。

陈波:我要香辣虾。

新兵3:蘑菇鸡片。

因为该影片取材中国故事,在例1中,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其民族性,在西方文化中找不到对等物,因此在对白中采用文化借用的方式来体现影片中中国文化的原汁原味,因此在汉译中,为了能更好地保留影片所反映的文化现象的原貌,常采取直译或音译法翻译。“panfriednoodle”,“sweetandpungentshrimp”直接对应“炒面”和“香辣虾”,“Moogoogaipan”,为美国版本的广东白话发音的菜名,实为“蘑菇鸡片”。在影片对白翻译中有意识地保持源语的表达法,既能反映文化性,又不失趣味性。

文化置换

文化置换是指译者在把源语文本内容转移到目标文化语境的过程中,可能会采用对字面翻译的各种不同程度的偏离。从翻译策略的角度来界定的话,即为归化翻译。在电影对白汉译中,文化置换能减少由文化差异而带来的理解障碍,达到源语大概意义的传递,能够反映中国的文化立场。

例2:Emperor:asinglegrainofricecantipthescale;onemanmaybethedifferencebetweenvictoryanddefeat.

译文:小兵也会立大功,一个人就是胜败的关键。

在例2中,“asinglegrainofricecantipthescale”字面意思为,“一粒米也能让天平倾斜”,但是这样很难让中国观众理解,结合当时皇帝面临匈奴来袭的语境,可以把它意译为“小兵也会立大功”,虽然跟字面意思有所偏离,但是能帮助观众理解源语所反映的大概意思,减少语言文化差异。

例3:ChiFu:Citizen,IbringyouaproclamationfromtheImperialcity.TheHunshaveinvadedChina!

译文:乡亲们!我从京城带来皇上的谕令。匈奴侵犯中原。

例3中,“citizen”“proclamtion”“Imperialcity”“theHuns”“China”所对应的翻译从不同程度上是从中国文化立场角度的归化翻译,在语言转化的过程中,考虑到了中国的历史及地域文化,使译文看起来民族化且具有历史性。

文化增补

文化增补,是指在遇到源语文化特性的语言现象的时候,译者规避中西文化差异,增加相应的文化信息来解释和说明源语背后的隐含意义。在电影对白汉译中,文化增补体现为忽略和背离源语文化,立足于汉语文化的文化立场。在不影响前后逻辑关系的前提下,异化信息,增补适合目标语的文化信息,如“honorableancestors”译为“列祖列宗”,忽略源语中的“honorable”,而选择了适合汉语文化习惯的译文。

例4:Mulan,yourserpentinesalvationisathand,forIhavebeensentbyyourancestorstoguideyouthroughyourmasquerade.

译文:你的贴身护卫龙来了,你的祖先派我来完成你代父从军的愿望。

例4中,“serpentinesalvation”体现了西方的基督教的影响,“masquerade”体现了西方生活方式,均具有很强的西方文化色彩,如果直接译为“曲折的救赎”和“化装舞会”,对于不熟悉西方文化的中国观众来说,可能就比较难理解,译文忽略甚至背离源语信息,增补了其他的信息:贴身护卫龙和代父从军的愿望在源语中找不到源语对应,这是帮助观众克服中西文化差异,通过增补的方式解释和说明源语隐含的意义。

四、结语

迪斯尼动画《花木兰》,虽然去掉了我国古典的一些东西,使故事变得更国际化,融合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元素,通过电影对白翻译的跨文化解读,能更好地展示英汉两种语言间的信息传递功能,更好把握电影中西式化的中国人物形象塑造和保留中国文化的原汁原味,最终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大众化的教育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华静.文化差异、文化误读与误读的创造性价值——兼析动画片《花木兰》与《功夫熊猫》的中美文化差异与误读现象[J].兰州学刊,2010(01).

[2]李芳.论英文电影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传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05).

[3]王新.文化差异与任务塑造——从电影《花木兰》浅析迪斯尼动画片中的木兰[J].电影文学,2012(06).

[4]王少娣.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5]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6]ShuttleworthMark,MoiraCowie.翻译研究词典[M].谭载喜,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46-49.

[作者简介]李媛媛,女,湖北钟祥人,硕士,广西财经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跨文化。

上一篇:创意市集:一年几度的同乐会 下一篇:梅杨版《霸王别姬》的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