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与思考

时间:2022-10-18 07:55:03

对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与思考

【摘要】语文作业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作业设计;思考;对策

中图分类号:H319

作业是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供学生完成的练习,对教师而言它就像一把尺子,既可以反映学生的问题和不足,又可以衡量某种教学方法使用的教学效果;对学生而言,适时适量适度的作业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扩大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所以新课程改革得更关注作业的改革。

一、小学语文作业体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生语文作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1.作业设计的目标不明确;各知识点、重难点和有关技能的训练相对零散;作业顺序的安排和分量的多少缺乏科学性;整体形式单调、内容枯燥、应试色彩浓;2.机械重复作业多,缺乏思维参与;3.学生的作业量过重,作业没有情趣;4.作业内容中知识巩固题较多,应用实践题少;5.书面作业多、口头作业少、动手操作作业更少;6.硬性统一作业多,缺乏自主选择。封闭性作业多,缺乏生活内容的融入;7.作业现成内容多,教师自编内容少;8.作业评价单调,评语生硬、没有感染力、缺乏人情味

二、小学语文作业中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主观因素:1、作业观念落后,思想认识不够,随意性较大;2、教师自身素质能力的局限性;3、教师的工作负担重,没有时间和心思去巧设计。

(二)客观因素:1、“应试教育”根深蒂固;2、学生方面的因素

三、优化小学生语文作业设计的教育对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也做出了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些都为广大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指明了方向。

(一)作业观念的更新

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改变观念,不再将作业局限为检验学生语文知识掌握情况的唯一手段,而应该细思量巧设计,探究内容的开放与整合,强调过程的合作和实践,承认学生在完成作业是有差异的,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趣味,更加贴切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同时认识到教师是作业活动的引导者,对学生的作业应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

(二)语文作业的设计应以“兴趣”为核心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困难,探索科学的奥秘;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乐此不疲的享受;有了兴趣,才有真正地参与。因此教师设计的作业可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既符合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又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如学了修改病句,可以设计趣味游戏题,让学生成为“小医生”,给“病人”写诊断书,开处方,动手术等。

(三)语文作业设计应体现层次性

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呈正态分布,智商的通常分布为:超常(130以上)和低常(70以下)约各占人群总数的1%,偏高(110—129)与偏低(70—89)约各占19%,智力中常约占60%。学生的学习能力先天有差异,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差的学生又“吃不了”的现象;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受年龄差异的影响: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实物感观、形象思维强,却难以理解事物抽象的本质,到三四年级,儿童的概括能力已有一定的发展,可以摆脱被感知的直观物象,揭示事物一般的本质特征,到五年级才开始向更高水平发展。所以语文作业的设计应体现出一定的层次,符合不同学生的口味。

(四)语文作业设计的内容应体现综合性

新课标告诉我们,语文学习要面向生活,“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标,“语文的外延就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故教师在设计作业内容时应联系生活实际,力求把课本上的语文转换为学生生活中的语文,既要注意语文学科内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综合,也要注意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

1、作业内容的综合体现在学习资源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毕竟有限。书刊、影视、展览、旅行等等都可以成为作业内容的资源。

2、作业内容的综合体现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教师设计的语文作业时,可以把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作业内容的丰富性体现在语文学习同生活的融合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要用到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育资源,如每天在身边发生的小事,都可以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渠道。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学生观察,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听广播、看电视、利用网络等现代视听手段拓宽学习的渠道;让学生成立“错别字纠察队”,争当“啄木鸟医生”,到大街小巷去纠正错别字;春节期间,让学生摘抄、搜集春联并进行对比分析。

(五)作业形式的设计应多样化

传统的作业形式单一枯燥,读写训练量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且不能有效、全面地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可学生的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活动中捕捉时机,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内容。新的作业设计应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多种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六)作业的评价应多元化

1、从批改走向对话,架起师生心灵的桥梁

如同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我们面对的学生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倾向,更没有相同的智力,他们拥有各自独特的学习风格。

2、评价方式的多元[5]

要打破单一的分数、等级评价方式,形式要活泼多样。如短语评价、图表符号评价、表情评价等,还可以通过展示、汇报、交流等方式来检查评估作业。

3、评价层面的多元

我们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综合评价。

4、评价承担者的多元

教师要把评价权交给学生、家长,要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上一篇: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下一篇: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尝试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