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乐美学的角度谈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

时间:2022-10-18 07:53:28

从音乐美学的角度谈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

[摘要]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问题是音乐美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对于解析音乐作品内涵进而归纳音乐美学中的诸多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音乐美学视角切入,简要分析了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感象层、意象层、意蕴层三个层次的相互融合及贯穿于音乐作品始终的存在方式的实现途径,开创了音乐作品分析的新视角。

[关键词]音乐美学 音乐作品 存在方式

[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104-01

音乐美学是音乐学与美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美学、艺术、哲学的性质和高度的抽象性。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问题是音乐美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古今中外都有对其内容的讨论及论述,涉及的角度之广使得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能够以一种立体的、内涵丰富的形式屹立于音乐学、美学乃至哲学的基石上。

一、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

优美的音乐作品,展现于主体面前的状态,很明显要不同于自然存在物,如树木、花、草等。自然存在物是独立的个体,是不会随着人思维的改变而改变,而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则不同,它是人类的精神产品,离开了人,它的价值就无从谈起。

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由三层面组成,即感象层、意象层、意蕴层。感象层,即艺术作品的表象层,具体来说即是艺术家借助乐器等实现音乐作品的“好听性”。一部音乐作品仅仅达到感象层,并没有完成任务,还必须达到音乐作品存在的第二个层面――意象层,即通过音乐作品的存在而反观自身,从而生发出一些意象,这一层面更多的是出于个体的解读,具有明显的意志性。如柴可夫斯基曾评价李斯特的作品,认为其虽然很耀眼,但是缺少一种内在的结构,但也有许多的艺术家却认为李斯特的音乐作品具有丰富的感情并富于创造性。当然,欣赏音乐作品的存在仅仅有感象层、意象层还不够,还必须达到意蕴层。所谓意蕴层是对感象层、意象层的超越,是艺术作品的最高层次,每当我们静静聆听作品时,我们可能会随着音乐产生兴奋、激动或哀伤的感情,这种感觉既像来自于音乐,又像产生于我们的心灵,产生心灵的共鸣,这便是意蕴层。

总之,音乐作品以感象层、意象层、意蕴层等三个层次实现着其独特的存在,而这三个层面是有机整体,是决然不可割裂的。

二、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的实现途径

音乐作品通过感象、意象、意蕴的三个层次实现其存在,但是,只有作品展现在我们面前,被我们听到或感受到,音乐作品才能被视为存在。因此,我们可以说,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通常都是借助作品的创作、表演、欣赏才被人们感受和欣赏的。

首先,从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了解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艺术家创作一部音乐作品通常要经历生活体验、构思、记录乐谱这三个环节。艺术家只有经历了生活体验和构思后才能把头脑中的东西借助音乐传达给别人。当然,构思后的东西暂时还不是音乐,要想使它们成为作品,艺术家就必须把头脑中流动的音符谱成乐谱并记录下来。此外艺术家还要考虑音乐作品的曲式、音调、旋律等,从而实现作品的独创性。这样一来,从艺术家通过生活体验到有写作的念头再到记录乐谱,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就经历了这样三次转化:从非声音形态的表现对象――声音形态的听觉表象――独特的作品乐谱。

其次,从音乐作品的表演活动过程看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表演艺术家要想展现音乐作品的独特存在,其依据的主要是乐谱,演奏前他必须对乐谱进行剖析,并在自己的头脑中把音乐符号转化为声音形态,再通过一番构思之后,将单个的声音形态借助演奏乐器或者表演手段转变成优美的音乐形态。因此,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在音乐表演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三次转化:音乐符号――想象中的音乐形象――现实的音乐作品。

最后,从音乐作品的欣赏过程看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欣赏者聆听音乐作品的过程,即是把听觉获得的旋律或节奏等在自己的头脑中重新组合,从而形成对音乐的认识和评价。在此过程中,欣赏者的心理活动也沿着三种不同的途径,即通过想象联想认识作品、对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进行情感的体验,最后形成对音乐作品的认识评价。

如此说来,一首音乐作品,在创作、表演、欣赏的流程中,它的存在方式经历了多次转化才实现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当然,这里所说的转化并非绝对的、按部就班的方式进行,过程中可能有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都会最终体现作品的存在方式。

三、小结

总之,无论何种音乐艺术作品,它都不仅仅是印刷好的乐谱,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灵魂的存在者,借助感象层、意象层、意蕴层三个层面展现其独特的存在,并且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表演、欣赏三个环节融合于作品的始终。

音乐作品存在方式的课题,是音乐美学研究中一个根本性、基础性的课题。只有了解了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及其实现途径,才能更好地了解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进而对音乐美学中的诸多现象进行规律性的概括,从而不断提高艺术鉴赏力和欣赏力。

【参考文献】

[1]罗小平.音乐表演再创造的美学原则[J].音乐研究,1986.

[2]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3]杨恩寰,梅宝树.艺术学[M].人民出版社,2000.

[4]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5]赵宋光.关于音乐美学的基础、对象、方法的几点思考[J].中国音乐学,1991.

上一篇:和谐为美的艺术追求 下一篇:小议孔子学院的连锁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