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Scalo Farini 废弃火车站区域改造

时间:2022-10-18 07:44:59

米兰Scalo Farini 废弃火车站区域改造

摘要:位于意大利西北部的米兰,是意大利第二大城市。至2000年前建城以来,米兰一直是欧洲重要的经济,文化,艺术中心。米兰基本城市格局在约500到600年前建造,市内有众多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街区, 是一座历史名城。

作为一座发展中的古城,艺术之都,米兰同样有着如何面对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问题。针对米兰具体的现实状况,以及米兰2015世博会的时期背景,米兰理工大学建筑系组织了一次有关米兰市中心scalo farini 废弃火车站改造的设计工作坊(workshop)。

本文就是以笔者参加这次workshop的经历及设计分析为主线,试图探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思路的变化过程及设计的切入角度比较等相关问题。

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同时参加这次活动的团队提供设计成果资料,作为平行向的对比,丰富了文章的相关价值。

关键词: 米兰;废弃火车站;城市绿地;缝合城市;思考角度

中图分类号:K915文献标识码: A

1.设计区域现状分析

在米兰城市逐步扩张的同时,原有的很多火车站由于位置较近,逐步在被整合,有些线路被地铁等其他交通方式所替代,这样就产生了很多城市中心的废弃火车站。而往往它们原是交通枢纽,位置靠近市中心,占地很大,所以对这类废弃火车站的改造是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即便是今天,我们城市中的大型火车站仍旧存在占地过大等等问题。这也是这次workshop吸引我的重要原因。

针对米兰的这种现实状况,这次workshop的设计基地就位于米兰市中心的一处废弃的火车站,由于铁路使用的改变,现在的旧车站已不做使用,但还有两条铁路线路穿过场地。现在这一区域用围墙与外部隔断,形成了一个城市中的孤岛。但是由于场地位于城市中心,面积还很大,这样就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待开发、待改造的区域。

设计基地占地大,在城市中的位置也很重要,所以首先分析其周边交通系统和米兰市内现有交通体系的关系就很重要。而由于米兰的古城街道错综复杂,轨道交通系统无疑是最快捷和重要的交通方式。

除了交通在场地中的影响,周边建筑以及场地内原有建筑的价值评估也是思考如何进行场地设计的重要内容。通过实地走访基地周边和内部,设计者可以切身感受场所的气氛,了解并评估周边影响因素。这对以后做设计的切入点或者灵感的产生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优秀的设计可以体现出场所精神,对周边环境进行设计上的回馈的原因。

具体到本次项目,场地内部已经被用作仓库的废弃车站以及场地边缘的大体量的废旧厂房,都是场地内需要对其价值评估并作出回应的重要建筑。

基地外部的城市肌理以及对基地有很大影响的建筑和场地,也是需要考虑的重点内容。调研后,我们发现: 周边的两栋高层以及远处城市新建筑的高塔在视觉上会对基地有较大的影响,紧邻基地的一幢历史建筑需要考虑,绿化率很大但围有围墙的一大片墓园是基地附近不可忽视的场地。如何针对这些要素进行评价及对应的场地设计,都是重要的问题。

除了抓住场地内的实体影响因素外,场地内的视线分析和气氛感受也是为设计提供切入点的重要因素。

以上就是我们了解到的设计基地的大致情况,这些因素包括大的区位策略,内外部的环境分析,以及实地调研后的直观感受。这些交互复杂的信息,以及对设计要求的开放性,都给设计者提供了不同的切入思路,也同时对设计者提出了对项目认识和把握的难度。

下面就从四组方案的效果图的表现来比较各组对气氛、形象的倾向,这也是体现了各组的设计理念的不同。图片排列顺序同上。

(图1各组效果图)

根据这4张效果图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 组1是城市设计角度的表达,强调城市区域被很强的连接起来的状态。组2注重场地内主要轴线的表达,强调了建造之后的内部秩序。组3则是单体建筑的外部环境表达,强调建筑自身的形式美。组4是对建筑类型的表达,强调了社区中点式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从图面表达的直观性和信息量来看,组3优于组4,优于组1、组2。经过上面的总结,再次验证了理念分析时的侧重点,同时可以看到理念决定最终成果的事实。说明了理念或叫思维角度,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从另一种角度来看,成果的表达实际上是在阐述理念是如何实施在设计的具体情况中的。

最后我们将四种方案的设计后的图底关系作对比,分析各种思路作用后,城市最后会成为什么样的状态,以及设计者达到了设计目标的程度。

2.总结

2.1设计思维及团队比较

经过以上从四个角度对比分析各组的设计后,我们看到了各组不同的切入点和对相同信息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果再次将结果与各组的人员构成相联系,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 区域性的城市设计问题,是介于大范围的城市规划与小范围的建筑设计之间的模糊领域,难以给出明确的研究重心。相关问题涉及面广,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更是会产生不同的解答方式,研究方向复杂多样化。

但如果以对城市和对建筑这两种思考倾向来看问题,可以比较四组的相同与不同。大体上看,组3更加关注系统内部,与城市呼应较少,组4更加侧重城市肌理,自身内部系统性弱。而组1、组2则试图同时兼顾思考两种问题。人员构成上,组3全部是中国人,组4全部是德国人,组1、组2则是中外混合团队。由于各组人员并不能广义的代表东方、西方,所以在这里无法说明大的文化背景会不会对思维角度产生何种影响。但无疑可以看出,相同文化背景组成的团队往往容易将思维局限于同一角度,而混合文化背景的团队往往更加均衡。

这是从设计中思维状态的角度来看的,它其实代表了我们都会涉及到的两种思维状态: 发散性思维和专一性思维。如果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理解设计过程,我们可以把设计看作是客观信息的提供和主体对信息的主观再加工的过程。在前期构思阶段,对信息的筛选和分析,以及对切入点的多方面比较,都更加需要发散性的思维,这样混合式的团队会较有优势。在深入设计阶段,为了保证设计的深入程度,会更加需要专一性的思维。如果团队队员背景相近,在协力合作、推进方案发展会较为容易。

2.2设计成果的评价标准及影响因素

通过上文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思维角度、不同的设计手段,都会导致不同的设计成果。设计体现了设计者的意识,所以成果很难被设计者自我客观评价、全面评价。尤其是在同题目的课程设计、竞赛中,与其他设计者的成果进行对比时。这时往往就需要有一定经验、知识的第三者进行成果评价。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评判者的判断,给设计成果打分呢? 虽然评价者本身存在个体差异性,但是通过总结共性,还是会找出一定的规律。

如果将评价者的思维按主客观倾向区分,影响评图的客观倾向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针对设计本身,二是针对图面表达。评价者往往会针对设计前提,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问题,再联系设计成果,看看设计本身给现存问题带来了哪些好的解决方式,又造成了哪些负面的不良影响,打出分数A。从图面表达的角度出发,会根据设计的完成度、图面表达的逻辑性、效果性给出分数B。影响评图的主观倾向也可以归纳成两个方面,一是针对解题的角度和设计态度,是否与评价者本身的价值观相匹配,从而给出分数C。二是针对设计的创新程度,给出分数D。评价者本身在经过以上四种评判后,会根据自身对不同方面的不同倾向,以不同的比例将A、B、C、D的值进行加和,给出自己最后的评价分数。正是因为以上的规律,往往为了保证相对公平,评价者不是个人,而是评审团。这也导致最高的评价分数,往往会给到最全面、综合性最强的一组设计,呈现出一种中庸的状态。在我们这次workshop结束后,组织者要求我们不记名相互给其他三组打分、统计,也可以从最终的情况来验证我的上诉总结。

但笔者认为,好的方案不一定就是中庸的方案。设计中的基本功可以通过设计手段的学习来积累,而设计意识或者概念上的创新度则更难能可贵,它是建筑学不断发展的必要因素,需要不断通过思维上的训练来提高,通过设计者的独立思考来加强。建筑学本来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我们只有不断强化专业上的综合素质,积累并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才能设计出更多好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张伶伶,建筑创作思维的过程与表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ISBN: 9787112046140

上一篇:浅谈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技术 下一篇:浅析培训效果评估机制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