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苑三海皇家园林造园艺术探析

时间:2022-10-18 06:49:22

北京西苑三海皇家园林造园艺术探析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博大精深,本文以北京西苑为例,从多角度分析介绍了我国古代常用的大型园林造园手法,希望能对今天的园林景观设计有所启发。

关键词:皇家园林;西苑;造园艺术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位于北京市中心的西苑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园林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园林,历经金、元、明、清四朝营建,已属我国古典园林中的上品之作。在清代,传统造园艺术已经发展到非常成熟的阶段,而清高宗乾隆皇帝又是一位深谙园林艺术的造园大师,因此,在他一手经营下,西苑三海园林融合了大量经典的造园手法,可谓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西苑园林中的造园手法进行探析。

1. “一池三山”的传统园林规划理念。

“一池三山”是我国古代皇家园林中常见的规划形式。按照我国古代神话传说,在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为神仙居所。具有浓厚慕仙思想的秦始皇曾在离宫兰池宫中开凿兰池,在池中堆筑蓬莱山。受此启发汉武帝在长安建造建章宫时,在宫中开挖太液池,在池中堆筑三座岛屿,并取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模仿仙境。此后这种布局成为帝王营建宫苑时常用的布局方式。[ 《中国古典园林史》]

西苑前身太宁宫的布局即采取“一池三山”的规制,湖池中坐落着用疏浚湖泊的泥土堆筑的三岛,即琼华岛(今北海琼岛)、瑶光台(今团城)和南面的长松岛。元代时“三山”改称万寿山(琼岛)、圆坻(团城)和犀山台。到了明代,团城与太液池东岸连为一体,加之中海犀山台一带改建椒园,元代旧有的“一池三山”格局被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琼华岛、钓鱼台(水云谢)和南台(瀛台)组成新的“一池三山”,新形成的“一池三山”无论在水体空间构成还是在陆地水岸形状的变化上,都有了极大的丰富。这一格局在清代基本未有改变,一直保持到今天。

2.“园中园”的规划布局方法

在清代大型园林设计中,园中园作为一种常见的手法被广泛应用。西苑中的园中园大部分环水布置,并多有佛寺、文人园之建置。其他园中园分布于琼华岛与瀛台上,建筑较为密集。

在空间构成上,太液池沿岸的文人园以内向封闭为主要特点,与外界水景的空阔相对比,颇具奥旷之别,充分体现了乾隆皇帝 “内圣外王”的修身哲学:“旷为廓然公,奥乃顺应基”。这里,“奥”指代“内圣”层面的心性之学,“旷”则属于“外王”层面的经世之学,外王是目的,内圣是手段,“二不可缺一”。[ 王其亨、庄岳《数典宁须述古则,行时偶以志今游――北海画舫斋的古典解释学创作意象探析》]静心斋、画舫斋、濠濮间、淑清院等园,主庭中皆开小池。不仅是内部的造景主题,“同时还与院外的太液池形成了笔断意连的呼应和对比映衬,落墨不多,却意韵凝炼而境界深远”[ 《清代御苑撷英》,26页。]。

除大量体现乾隆“内圣”气质的文人园外,众多寺院构成了西苑园中园的另一重要部分。北海北岸西天梵境、大圆镜治宝殿、阐福寺、万佛楼一组,构成了一片海天佛国的宗教园林景象,琼岛永安寺和白塔更是全园的视觉中心,再加上中海的万善殿,宗教建筑在西苑中已经占有相当的比例。然而,乾隆并无意要将西苑整体改造为一个充满宗教气氛的皇家园林,而是本着“何分西土东天,倩他装点名园”[《月地云居》,见《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的思想,博采百家之长,营造国朝盛景,以反映多元民族和谐共处、多元文化熔铸一炉的帝国形象。

3.建筑尺度设计“形”、“势”理论的灵活应用

风水形式说无疑是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建筑群与外部空间设计发展历史的支柱理论,其核心内容是“形”、“势”的概念、形与势的基本尺度、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时空转化的论述。“形,概指近观的、小的、个体性的、局部性的、细节性的空间构成及其视觉感受效果。”“势,概指远观的、大的、群体性的、总体性的、轮廓性的空间构成及其视觉感受效果”[ 王其亨《风水形式说和古代中国建筑外部空间设计探析》,载王其亨主编《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在具体的设计操作中,又定量地做出了“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的规定,作为外部空间尺度衡量的标准。即建筑单体或小组群不超过百尺(23~35米)的“人性化”尺度界限,而组群之间的间距一般不超过千尺(250~350米)的步行或远观舒适距离。

为遵循“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的模数尺度,清代样式房常采用平格网方法进行园林的设计和分析,如样式雷画样国043-001嘉庆末年圆明园《河道图》地盘图。参照这一方法对西苑园林布局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园中所有建筑单体及独立组群的尺度都控制在“百尺”的模数之内;而相对集中的景区范围,如琼岛、南海、东岸画舫斋――濠濮间一组等,其整体环境尺度也均合于“千尺”之数。

“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的尺度构成规律在清代御苑设计中被广泛应用,但有时由于实际情况的需要,常有超过百尺的单体形象构筑神性空间,或出现逾于千尺的广袤远景。在这种超尺度园林空间的艺术处理上,采用“积形成势”、“聚巧形而展势”、“驻远势以环形”、“形乘势来”、“形以势得”的方法,“不着眼于增高加大单体性空间形体的尺度,以免近观时失之超人的夸张;而仍然以尺度宜人,即富于人情味的多个单体性的百尺之形,通过巧妙的空间组合,使之在远景上积而成势,展而成势。”

西苑太液池水面巨大,致使琼岛与北岸等处距离远远超过“千尺为势”的模数范围,如果按照常规尺度僵化执行设计,必然造成视觉感受上的空旷感。针对这一问题,顺治年间所建白塔高35.9米,以“百尺”之上限结合塔山;乾隆朝又大力营建琼岛,塔山四面建筑烘托白塔,“积形成势”,形成巨型体量。塔山加上白塔总高80.9米,如果按照芦原义信提出的外部空间设计“十分之一理论”推演,白塔的景观控制面涵盖了从太液池北岸到中海蕉园的所有建筑。因此,以琼岛白塔作为全园的视觉中心,对应于远远超逾千尺的特大园林空间,成功地解决了超尺度设计中的构图与视觉景观问题。

4.创作中对经典园林实例的写仿与移植

写仿、移植的造园手段从春秋战国“鲁作楚宫”开始,便在宫苑建造中兴起。在清代,这种方式已经被普遍应用于众多皇家园林的营造中。西苑园林中的移植、写仿主要体现在组群布置和园林创作两方面:

在建筑组群布置上,写仿金山与庭山“屋包山”与“山包屋”的布置方式:琼华岛与瀛台上建筑密集,几乎将山体遮住,乾隆称之为“屋包山”;而太液池沿岸的画舫斋、濠濮间、淑清院等园却掩映于山林之中,乾隆称之为“山包屋”。“屋包山”与“山包屋”是一对互补的园林布置手法,二者合理应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琼岛、瀛台是全园的景观视觉中心,因此采用“屋包山”手法,使岛上建筑尽量充实华丽,借以统领全园;濠濮间等园是乾隆“内圣”思想的体现,自然不易过分奢华,因此以“山包屋”为宜。正如乾隆诗曰:“金山屋包山,庭山山包屋。包屋未免俭,包山未免俗”,[《清可轩》,御制诗三集,卷三十三,30页。]一语言明这两种造园手法的逻辑关系。

西苑中更多的写仿和移植是在园林单体或组群创作方面。例如琼岛延楼写仿镇江金山禅寺,南海千尺雪写仿苏州寒山寺千尺雪,流杯亭写仿绍兴兰亭等等。这些移植手法强调的是基本创作原则和意向的借鉴,而非具体形式或形态的简单照搬,如乾隆所言,为“略师其意,就其天然之势,而不舍己之所长”[ 山园八景序,见《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即在综合而深入地把握原型基础之上,结合当下具体情境,因地制宜的进行再创造。

小结

西苑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从始建到今天,已经走过了八百四十年的历史。尽管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它一直作为皇家御苑而为统治者服务,并且为营建维护其园林建置,花费了大量的人工财力。但作为我国古典园林作品中不可多得的完美杰作,西苑三海皇家园林留给我们的艺术价值与精神财富是无法估量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世界级的园林瑰宝必将更加闪耀辉煌。

上一篇:泸州市茜草长江大桥14#主墩“V”形槽施工处治... 下一篇:泵站机电设备更新改造若干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