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和异化:外国电影的片名翻译

时间:2022-10-18 06:32:19

归化和异化:外国电影的片名翻译

[摘 要]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手段,受到各国的重视。而电影的片名翻译则是极其重要的,翻译得好的片名能为影片起到积极的宣传效果,吸引观众,增加票房。本文通过对外国电影片名翻译原则的介绍,分析了归化和异化翻译在电影片名中的应用,希望为电影片名的翻译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电影;翻译;归化;异化

电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它反映出各地各国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而影片名就如该影片的一张宣传名片,它是吸引观众眼球的第一要素,也是最能给观众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的重要因素。它承载着影片内容的主要信息,也能给影片起到宣传的作用,达到“广而告之”的效果。因此,当外国电影引进我国时,电影片名翻译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翻译者需仔细考虑斟酌,尽可能让所译之片名为影片锦上添花。

一、外国电影片名的翻译原则

电影片名的翻译有其特殊性,包惠南提出,电影片名的翻译“既要符合语言规范,又要富有艺术魅力;既要忠于原片中的内容,又要体现原名的语言特色,力求达到艺术的再创造”,需“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和艺术性”,“能起到很好的促销作用”因此从其翻译的过程和要达到的效果来看,电影片名的翻译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的。

(一)经济效益原则

新颖独到的电影片名能给影片更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起观众观看的欲望,提高票房的收益。这也正是制片人希望达到的目的,他们不仅希望能通过所拍摄的影片丰富和娱乐人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影片的商业价值,也就是产生社会经济效益。Sound of Music这部影片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在译为《音乐之声》之前曾在台湾被译为《仙乐飘飘何处闻》,结果让观众颇为费解。再如,一些经典影片如Waterloo Bridge译为《魂断蓝桥》,Home Alone译为《小鬼当家》,Point Break译为《终极豪情》,It Happens One Night译为《一夜风流》,Sister Act译为《修女也疯狂》,等等,都已成为经典之作。在这里从爱情片到儿童片再到动作片、生活片,译者遵循了翻译中的经济效益原则,充分把握了译语的文化特征和审美情趣,译名自然贴切,雅俗共赏,引起了观众的心理共鸣,激发了观看影片的强烈欲望。

(二)信息原则

作为片名要求简练、整洁,每一个字和词都要包含丰富的信息内容,将影片的相关信息有效传递给观众,能让他们很好地理解影片的主要内容。以影片The English Patient为例,如果译为“英国病人”,虽忠实于原文但表现力却不够,这部影片本来讲的是一个爱情故事,但对没读过英语原著的中国观众来说,如果仅看译者译的片名难免会产生不悦的情感,但如果译者能根据影片的内容,恰如其分地译为《英伦情人》,这样更为贴切,能产生不错的效果。再如,影片The Pursuit of Happyness译者很好地把握了影片的情感基调,译为《当幸福来敲门》,既突出了主题又新颖,获得了观众的认同。如果背离信息原则,片名翻译与影片内容毫不相关,不但令人费解,而且还误导观众,引起观众对影片错误的心理预期。如Anna Karenina如果译为“魔鬼大帝”“爱比恋更冷”会让观众不知所云,而译为《 安娜•卡列尼娜》就能正确地传递出电影内容。

(三)审美价值原则

斯坦纳认为,翻译是一门不折不扣的艺术。而电影片名的翻译也是如此。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影片名的翻译具有艺术性,欣赏性,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好的译名能传递着“美”的信息,引起观众遐想,让观众感受到语言魅力,激发其审美情趣,有先睹为快的强烈欲望。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西方人崇尚语言的简洁,而中国人讲究语言的含蓄,对称和谐,结构工整。如Bodyguard译为《护花倾情》,The Net译为《网络惊魂》,Entrapment译为《偷天陷阱》,Forest Gump译为《阿甘正传》,等等。

(四)文化价值原则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能传递一个民族政治、经济、风俗、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信息。翻译理论家Baker曾说过,译出语词汇可能表达一个完全不为译入语文化所知的概念,该概念或抽象或具体,可能与、社会风俗甚至某种事物有关。奈达也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电影是文化的传播者,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体现电影内容的片名自然也包含了很多文化因素,这样无形中给翻译造成困难。因此我们在翻译一部电影片名时需正确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体现的文化内涵。如美国心理惊悚影片Seven取材于基督教经典和民间流传的“七宗罪”:贪食,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妒忌,愤怒。如果就简单把它翻译为《七》,会让不熟悉这个典故的中国观众不知所云,但如果把它译为《七宗罪》就点明了故事的主线和“七”的宗教寓意,较好地传递了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形式类似的中英两个词汇,也可能会指代截然不同的内容,译者如没能领会其中文化的含义则会造成误译。例如,美国一部经典影片The Third Man最初译为《第三者》,结果中国观众都误以为是婚姻,殊不知“The Third Man”指的是片中车祸事件的第三个目击证人,后来该片改译为《第三个人》或根据剧情转译为《黑狱亡魂》,就恰当地体现了电影的主题。因此,翻译不单纯是语言转换的过程,同时也是两种文化交流的平台。好的片名翻译能体现文化价值,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二、外国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所谓归化和异化,即包括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将前者概括为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归化),后者为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异化)。我们在翻译电影片名时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很难在语言、文化、功能上保持对等,这时就必须使用翻译上的两种不同策略: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

归化又称改写,是最为自由的翻译方式,韦努蒂认为它是采取一种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言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它作为一种思想倾向,表现在对原文的自由处理上,要求译文通畅,以符合目的语读者的兴趣,它强调的是目的语的主导作用。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动态对等”“要做到译文完全自由地表达”。在《翻译科学探索》中,奈达指出,“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与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另一位翻译理论家泰特勒在《英汉翻译原理》中也提到,好的翻译是把原文的优点完全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使得译文语言所属国家的人们能够清醒地领悟、强烈地感受,正像使用语言的人们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翻译中的可“改写”和电影“译文完全自由地表达”给我们电影片名的翻译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影片名是文字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有机体,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在我们翻译影片名时如果出发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完全相反,审美观和价值观出现矛盾时,我们从观众的接受能力和取悦观众的目的出发,常常采用归化翻译,从而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例如,电影Twins如果译为《双胞胎》虽忠实于字面意思,但缺失了其趣味性,难以吸引众多观众,后译者把它译为《龙兄虎弟》虽中文译名和电影片名有所偏离,但却达到了吸引观众眼球的目的。又如,美国片Ghost如果直译为《鬼》,虽也忠实于字面,但极易误导中国观众,让人自然联想到这是一部鬼片,但实际上这是一个生死离别、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因此译者将其译为《人鬼情未了》,给观众以心灵上的触动,激起观众强烈的观看欲望。再如,Waterloo Bridge如译为《滑铁卢桥》会让观众误以为是拿破仑在此打仗,但事实上该电影与拿破仑毫无关系,后译者译为《魂断蓝桥》就恰当地传达了影片的主旨,虽有票房炒作嫌疑,但仍不失为片名翻译之佳作。

在翻译电影片名时根据源语、目标语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片名的内容和形式,这就是直译,即异化翻译。温努提是异化翻译的代表,他认为,异化不仅可以改变翻译的方法,而且可以改变人们阅读的方式;韦努蒂也指出,异化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在我国,鲁迅先生也主张异化翻译。他认为翻译的第一目的是“博览外国的作品”,把翻译比作异域旅行,“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风姿。”[4]由此可见,鲁迅先生提倡保留原作的语言形式。如Romeo and Juliet(《罗密欧与朱丽叶》),Schindlers List(《辛德勒名单》),The Lord of the Rings(《指环王》),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哈利•波特与魔法石》),Princess Diary(《公主日记》)等这些影片名就采取了鲁迅先生提倡的翻译方式,保持了原文的风貌。

因此,电影片名的翻译应把握好归化和异化的度,运用发展的眼光并结合观众的需求,译者翻译时既不能过于异化,让观众不知所云,也不能过于归化,失去原影片名语言和文化上的特色。

三、结 语

外国电影片名的翻译是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交流,它应受到原片名文本的约束又必须富有创造性,是一个再创作的艰难过程。优秀的影片译名不但能传递出电影的主要内容和某种文化内涵,而且往往还能传递一种美,这种美与影片中的画面、音乐、情节等融为一体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需充分了解该国的语言和文化,认识到两国间存在的差异性,并正确把握观众的情感、接受力和审美能力,选择采用适合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译出贴切传神的影片名。

[参考文献]

[1]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 Eugene A Nida.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E J Brill,1964.

[3] 周方珠.英汉翻译原理[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4] 《翻译通讯》编辑部.翻译研究论文集[C].北京:外国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5] 蔡平.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J].中国翻译,2002(09).

[6] 刘艳丽,杨自俭.也谈“归化”与“异化”[J].中国翻译,2001(11).

[7] 李萍.归化异化读者观[J].US―China Foreign Language,2005(03).

[作者简介] 胡澎(1978― ),女,湖南益阳人,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外国文学及应用语言学。

上一篇:影视音乐的艺术形态探析 下一篇:好莱坞英雄题材电影中的美国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