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英雄题材电影中的美国意识形态

时间:2022-04-14 04:12:41

好莱坞英雄题材电影中的美国意识形态

[摘 要] 英雄题材电影始终是好莱坞所喜欢的电影题材,这类电影不但可以满足消费市场需求与人们的心理诉求,而且还有更深刻的其他原因。本文力图使用文化帝国主义相关理论、文本分析法等来进一步探究美国主流社会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在影片之中的展现,发掘这些英雄题材的电影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美国影片对世界的影响。

[关键词] 美国影片;社会价值观;意识形态;英雄题材

有关英雄题材的电影始终是电影银幕之上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美国好莱坞之英雄层出不穷,何种原因让英雄题材电影变成好莱坞喜爱题材的呢?第一,美国好莱坞大致10年一个周期就会出一个动漫英雄,好莱坞有再拍经典影片之传统。第二,这些英雄人物源自改编的动漫书籍,动漫书籍本来就有很多忠实的读者,因此动漫书籍拍成电影票房不用发愁。第三,因为此类型电影故事情节简单易懂、正邪对立且最后正义获胜,迎合人们之心理诉求。第四,或许最主要的因素是美国人的心理原因,美国人总是感觉有危险,因此其要有精神上的英雄,所以电影从业者就创设出满足市场需求的电影英雄人物形象。

英雄题材影片只是表现出男人的力量吗?也许这些影片会给人们打开一扇通向美国社会价值观与思想意识形态之大门。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隐藏在影片之中的众多信息是怎样传递给普通大众的?本文分4部分:(1)简要概述了美国这个国家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军事与文化上的表现,论述了相关理论;(2)重点探讨美国社会的意识形态;(3)是文章核心部分,重点挑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影片作分析,发掘这些电影故事片自身拥有的文化内涵;(4)简述美国影片的影响力。

一、概 述

虽然美国反复说自己不愿意变成新的帝国,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与恐怖“9•11”以后,美国早已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可是美国国家愈强大,其国民却愈发感到不安全因素大增。就是在此种不安心理的作用下,美国国民一直有不安全感觉,四处都是威胁。美国人需要英雄人物,且对英雄人物一直有美好的向往,这是美国影片特别钟爱英雄题材的重要因素。

在当今文化氛围之中,帝国主义理论依然有存在的空间。文化帝国主义有两个重要目标,那就是经济与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乃是要给它的文化商品开拓市场,政治方面却是要改造民众思想意识来构建其霸权。”美国著名学者荷博特希乐说: “文化帝国主义乃很多过程之总和。有了这些过程,某个社会被吸收而加入当今世界体系之中,此社会的上层人物被引诱、威胁、压制,乃至被收买了,导致其创造出的社会机制适应于,乃至是推进了世界体系之中占据中心地位并且具有支配地位的国家之众多价值观和结构。”在此理论作用下,一国对别国之征服依赖的不全是武力解决,总是有着融入文化产品之中的思想意识形态。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由与文化密切关联的种种因素所形成的“软实力”――基本上涵盖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以不同于以前依赖武装力量、经济实力等构建的霸权。希乐指出文化帝国主义之本质是西方发达国家使用它们的优势,逼迫式地向别的国家输出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社会价值观乃至日常生活方式。跨国媒介这些大公司表面上中立、相互均等互惠互利,可相关文化产品之中隐含的价值观能够很轻易地在全球范围内传递。电影从业人员将美国的文化和道德价值观传递给人们。从电影拍摄内容、制作到宣传放映,美国影片都强烈地吸引了观众,且最终将民众吸引进影剧院,人们无形中接受了美国社会价值观与思想意识形态。

二、美国的思想意识形态

美国国民的思想意识形态之中宗教观念为主要。想当年林肯总统的独立宣言里就提出普世价值,慢慢其发展成救世主义即是美国要担当责任去拯救全世界。美国人民认为其是独一无二的,其不但独一无二,还担负神圣沉重的任务。美国思想意识形态之中的核心乃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被当做意识形态而被成为信仰,此种信仰崇信人的成功该用财富来评价。美国思想意识形态里面第二重要内容就是人们常说的民主和自由。美国政府鼓励人们努力奋斗走向成功。在现世的美国,“人们普遍认为所有人全是独一无二的,该有相同的机会去实现幸福自由富足的‘美国梦’。”

三、影片文本剖析

影片文本涵盖有关超人系列影片,蝙蝠侠系列影片,蜘蛛侠系列影片,超人总动员系列动漫影片。什么是英雄?英雄乃是超越自我,人们在实际行动之中展现其英雄气概、才能和领导能力。英雄人物要有很强的能量,会翱翔、看得远听得清,能够穿越时空等民众联想到的全部超自然能力。电影中超人能够很轻松举起一千多磅的东西,其小的时候就能够双手举起一辆汽车。这些电影之中英雄人物都有其假身份。超人是新闻工作者,蝙蝠侠是位超级富豪,蜘蛛侠是优秀的摄影爱好者,这全部为他们和邪恶势力抗争提供便利。这些电影之中英雄人物最明显的特点是他的服饰。“亮丽的服饰让民众很轻易就分辨出这些英雄人物。”超人与蜘蛛侠穿的红蓝相间服装恰好是美国旗之红蓝颜色,其服饰很明显蕴含了浓厚的美国文化帝国主义之色彩。另外闻名世界的美国自由女神雕像在影片中反复出现,并且全部用很快速度旋转来表现,让人记忆深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英雄人物不是一生下来就是英雄。“通常一般情况这些人是普通人由于偶然因素有了超能力”。彼特帕科被一个变异蜘蛛咬伤后而成为蜘蛛侠。蝙蝠侠其实就无超级能力,其力量源自其健壮体格、聪明大脑与现代科技。

英雄人物无法远离社会而存在,其有自身的苦恼。蜘蛛侠也是这样,蜘蛛侠天天忧心怎样才能把房租交齐。英雄人物之所以是英雄源自其关心与保护民众。其实氪气石不是超人致命伤,其致命伤是其诚心关心民众,超人不想见到别人被伤害。英雄人物往往忙着保护人民安全,强烈打击罪犯,给有需求的人提供方便,甚至救助小动物,以上全是英雄人物心怀爱心之展现。爱护关心民众在英雄没有超能力的时候显得特别珍贵。有一次,蜘蛛侠见到一名儿童被困在大火中,蜘蛛侠特别想冲入火中,可那时他没了超能力,其犹豫不决以致想离去。可当有人大喊 “上帝保佑蜘蛛侠,快来救我的女儿”时,蜘蛛侠鼓起勇气最终救出了小女孩。唯有自身有此种高尚品格才是真正的英雄人物,无超能力也一样是英雄。

在影片之中,极具美国特色的英雄主义,个人主义以及浪漫主义满足了人们之需求。当人们问超人为什么来地球的时候,他回答:“我就是为了美国式的人之真理和正义来到地球。”美国影片之中对其自己国家的认同展现得比较内敛。美国超人电影第二部结束时,超人挥舞美国国旗跨越白宫是在为美国作政治宣传。蜘蛛侠在电影结束时和两个恶人决斗时,蜘蛛侠背后有一大面美国国旗,给人们暗示蜘蛛侠之超人能力和美国国家精神紧密相关,以此说明蜘蛛侠获胜乃是美国救世精神之获胜。

美国文化与宗教之间紧密关联,重大使命感让美国人来拯救全人类。电影蜘蛛侠里面就有和这个遥相呼应的内容“强大之能量要担负重大的责任”。美国是当今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人民确信美国需要且必须要拯救人类,人民有难当头乃是英雄人物出来帮忙的时候。电影在超人总动员里,“自身身份乃是自己最珍贵的财富。自己该知道如何做,它就深藏自身的血液中”,“力量让我们与众不同”。

恐怖也是美国影片喜欢展现之重要主题。超人常对人说“人们不能总身在恐惧当中”。 “要打败恐惧,自己需要变成恐惧的一部分”。人天生不是英雄,就像蝙蝠侠说的那样,“我不但是布卢思维恩还是蝙蝠侠,并不是我一定这样,而是我自己选择这样”。指出了想变成何种人关键在于自己选择,这在蜘蛛侠电影第三部结束的时候再次说出,“我们自己是可以选择的”。

不过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是不可与正常社会秩序背道而驰。蝙蝠侠其爸妈被歹徒害死以后,蝙蝠侠起初也心中满是仇恨,其用暴力对抗暴力,违背正常社会秩序。报仇是人类本能,是伸张人类公正之方法,不过若用个人的判断和自己视角来应对评判对错,这样会让社会走向杂乱和无序。人终究还是要返回到公共秩序上来,让国家法律来惩处罪犯。

美国好多影片中,它们都喜欢将美国自己价值观融入别的国家的价值观。系列超人电影之中,超人说到,“国家之间平等,要爱整个人类”, “人类仅有一个世界”。美国挺身而出是由于“恶势力伤害了人类”。这些美国影片中透出普世主义价值观。后来一些崭新的元素在影片超人总动员中出现。坏小孩说“若卖掉发明,每个人都是超人。若所有人全是超人的时候,超人就不存在了”。这乃是对英雄人物的挑战。电影之中超人由于救助了一位不想被救的人而被告到法院。因此好莱坞也慢慢开始再次给英雄人物的公共职能来下定义。

四、美国影片对世界的影响

“美国影片制作量占全世界电影产量的8%左右,可占领了全世界影片播放时间的50%以上。”并且美国基本上是向外输出电影,而不进口电影。对中国人来说,美国文化向外输出对中国文化有很大冲击,特别是对小孩有很大影响。孩子们天天吃麦当劳喝可乐,听美国歌曲,欣赏美国电影,身穿耐克服装,慢慢孩子被美国化。不过钬耳的编码与解码理论指出,向外传播是一个繁杂过程,编码与解码相互间无给定的相符性,相同信息可被不一样的受众用各种方式去解码。民众因为文化背景不一致,自身知识水平与个人阅历不同,因此其有各自的价值评判标准,乃至对一样文本有着不同理解。民众在欣赏同一部影片都会收获不同内容。别的国家的民众在消费吸收美国文化的时候,其也在建构自身的文化体系。因此不必替他人担忧。

五、结 语

英雄题材影片在现今依然是深受民众喜爱。美国电影乃美国文化真实展现,影片中英雄人物也展现了美国人之力量与乐观积极向上之精神,英雄人物不但使美国获得正面形象而且也向全世界输出其社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Sardar Z,Davies M W.American Dream,Global Nightmare[M].UK:IconBooks Ltd,2004.

[2] Tomlinson J.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M].UK:Polity Press,1999.

[3] Herbert Schiller.Transnational media andnational development[M].NY:Ables,1979.

[4] Curran J,Gurevitch M.Mass media andsociety[M].London:Arnold,2000.

[5] 俞可平.全球化:西方化还是中国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董莉萍(1963― ),女,河南项城人,硕士,郑州轻工业学院轻工职业学院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上一篇:归化和异化:外国电影的片名翻译 下一篇:吕克•贝松与《碧海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