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中惩罚适用

时间:2022-10-18 06:14:36

学校教育中惩罚适用

摘要惩罚作为一种否定式的教育方式,一直归于对良知与理性的维护。然而惩罚的消极影响在社会群体里被不断放大,促使人们产生一些过激的、片面的认识。尽管如此,惩罚的必然性依然生根于学校教育并将得到具有针对性、充分性、合理性的使用。

关键词学校教育;惩罚;适用

中图分类号:G42

一,惩罚--良知与理性的维护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教育民主化运动的开展,"以人为本"、教育民主、学生主体性、尊重学生权力等呼声很强烈。新课改也要求教育者通过鼓励、帮助等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动力,使学生的身心健康获得全面发展。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惩罚与人的发展和人性是截然对立的,在学校中运用惩罚是一种应当禁止的教育方式。然而对处罚的目的、方式或手段的仔细斟酌远比一味的反对要更有意义。尽管在学校教育中,不合理惩罚所引起的许多恶性事件使"惩罚"令人十分反感,引起学生、家长、社会等外界的一致反对,致使惩罚的消极影响不断扩大。但在实际的学校生活中,一些言语说服、批评等方式往往难以凑效,因为学生自身的自律性还不足以完全抑制某些不良行为,所以仅凭学生的自觉与教师的权威还不足以管理好正常的学校纪律和课堂秩序。

惩罚作为一种否定性的教育方法或方式,其目的在于通过"必要的痛苦"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后果的严重程度,从而提高其认识,最终实现正面教育的效果。它"不是使违规者通过痛苦来赎罪,或者通过威胁去恐吓可能出现的仿效者,而是维护良知,因为违规行为能够而且必然会搅乱信念中的良知,即使他们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1]因此,惩罚是对人的非理性思维进行规范的手段,是对理性的一种维护。虽然惩罚并不必然地生成理性,但必然地打击了非理性。

二,惩罚的必要性及其合理应用

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看,他们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没有成熟。尤其心理发展处在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正处于快速社会化阶段,未定型、可塑性大。虽然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独立自主的能力,但是自我意识能力差,意志还比较薄弱,抵御诱惑的能力差,往往经不起环境中的不健康诱惑或受到坏人的教唆;更重要的是,对不良行为的道德认识还不明确、不稳定,有时甚至产生错误的道德认识。正是因为学生的不成熟,所以他们难以避免犯一些错误,更需要教师或家长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必要时时给予适当的"教训"。让学生体会与感受挫折并不是一件纯粹坏的事情,而在一定程度上是促使学生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有效途径。

实际上,惩罚看似是一种抑制身心健康的方式,但在被合理使用的前提下,它却能给予一种反思和获得正确认识的机会。"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2]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惩罚的必要性当成滥用惩罚的借口。惩罚并不是教师教育教学中值得首先考虑的行为,或许在其它"理性方式"失效后才能有它的用武之地。所以,"应当把惩罚保留起来,作为一种备用手段来对付那些特别严重的过错。绝不应把它当作维持纪律的一般方法。过早、过多、过宽地动用这种备用手段的教师会发现,在真正的危机发生时,己经没有什么使用惩罚的余地了。"[3]

三,在学校教育中正确地实施惩罚

为了形成和维持良好的学校和课堂生活秩序,为了及时地纠正学生的不良道德认识和行为,培养学生正常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学校和老师有义务和也应该有权力对犯有严重过失行为的学生实施一定的惩罚。为确保惩罚能有效地发生作用,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校惩罚只能针对学生的道德错误,而做错练习等学习行为在通常情况下是认知问题,不是道德问题。在学校生活中,惩罚暗示着对某种行为方式的否定,认定某种行为方式是不合道德的。它应针对学生在道德上的行为过失,同时对其道德认识产生一定作用。而在认知领域,惩罚有过错的学生,不属于教育的道德原则,在道德上是不可接受的。"学校应把惩罚限制在道德领域,而不是将其扩散到非道德领域。"[4]

(二)惩罚需要有充分的理由和根据。因为惩罚意味着施加不快乐的东西,而这种施加的痛苦是不考虑被惩罚者的感受的,这样必然导致对方的消极或敌对情绪。因此,只有在惩罚前"晓之以理"才能使犯错者乐于接受并且知错、改错,从而真正达到处罚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运用惩罚时需在约定俗成的学校规章制度中或社会道德规范或者文化中寻找在充分的根据,确认学生的过错行为或不良品德行为,让学生在惩罚中获得对自身行为或认识的反省或觉悟。"如果一个惩罚者不能提供惩罚的正当性根据,那就是一个虐待狂。"[5]

(三)在学校教育中,惩罚只能被合理的使用。惩罚只是作为一种促使学生品德形成的辅助手段。而且效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不可越俎代庖。通常,惩罚的防范作用已经被夸张得完全脱离实际。对学生滥用惩罚,包括心理惩罚,都将会产生负面的教育效果,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极为不利。惩罚运用不当,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还会使师生关系疏远和紧张,妨碍教育的实施,从而使学生远离教育。

参考文献:

[1][法]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沈杰、朱谐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3.

[2]吴式颖等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58.

[3]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194.

[4]黄向阳.德育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52.

[5]王立峰.惩罚的哲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3.

[6]冉玉霞.学校教育中的惩罚与学生发展[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10).

[7]罗德宏.教育部:教师学生安全同样重要正当惩戒不属体罚.新华网,2008-10-28.

上一篇:养成教育 第17期 下一篇:预防分化全面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