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人类不需要四个地球

时间:2022-10-18 05:57:37

杜祥琬:人类不需要四个地球

低碳发展并不会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而是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型,使之走向一个更绿色、低碳、健康的道路。

气侯变化的实质是推动人类发展的道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院士指出,“发展并非只有一条路,高碳高耗能并不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能否走出一条低碳的新型道路,这是当前面临的大考。”

杜祥琬是在11月28日第四届地坛论坛做上述表示的。

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重大环境和发展问题。美国加拿大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每年18~19吨,而欧盟、日本的人均排放量是6~9吨,中国的排放量虽然没有这么高但是在不断增长。眼下,应对气候变化正在成为各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将对各国的能源资源战略产生直接影响,而且将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战略性选择问题。尽管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已有大量科学依据,但仍然存在一些质疑和不确定性。应该明确对低碳发展的认识。低碳发展并不会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而是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型,使之走向一个更绿色、低碳、健康的道路。

首先,发展并非只有一条路,高碳高耗能并不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发达国家的数据表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人均能耗就在一个比较稳定的值不再增长,甚至下降。但是这个稳定值差距非常明显,根据稳定值,可以将发达国家分为两类。

一类是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一类是欧洲一些国家并包括日本。前一类现在人均能耗为每年约10吨标准煤,而后一类是每人每年5吨标准煤,相差一倍。如果从人均用电情况看,美国、加拿大这些国家,约为每人每年13000~14000千瓦时;欧洲和日本约每人每年7000~8000千瓦时,相差也是一倍。另外交通,美国的人均行驶大约3万公里每年,日本是1.1万公里,但是人均客运能耗相差3倍多。住房方面,美国的人均住房12平方米,日本是24平方米,两国的能耗相差一倍。

上述这些国家的发达水平差异不明显,人均都到了四五万美元的发达国家水平,但是为什么消耗能量差别这么大呢?可以说欧洲和日本已经走出了一条相对美国来说比较低耗能、低排放的道路,根据数据能够充分说明。

美国的人口占世界总量的4 .5%,却消耗每年能源总量的20%,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4倍,如果人均能耗与美国一样,就要消耗世界九成的能源,如果全世界都达到美国的能源消耗水平,人类需要4个地球,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再说欧日模式,目前欧洲和日本的经济水平达到与美国相等的现代化水平,但耗能、耗电却只有美国的一半。按此标准计算,中国的能源消耗总量也只有不到一倍的增长空间。

根据我国国情,第一,人均资源短缺。第二,环境容量有限。第三,我们有后发优势。我们比他们当年有更好的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等。因此,我们国家理应不比欧洲、日本更耗能、更高碳。

但是从目前的势头来看,我们要警惕高碳的危险。要严格执行国十条,严格控制煤和石油的消费总量,并且让它能够节约利用,将低碳作为月度性的考核指标。

污染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它基本同根同源。从北京市的PM2.5的几个源头占的比例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基本上还是来自于燃烧。环境容量不足、气侯容量不足,已经是客观存在的大自然的制约。对中国而言,节能减排之所以要成为国家的战略,首先因为自己的资源环境的制约,也是中国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中国东部城市的碳足迹拉高了全国人均的碳排放。全国人均大概是每人每年6吨二氧化碳,东部城市,像北京、上海、青岛等等都超过了10吨,超过了欧洲和日本各国的人均排放水平。而现在很多中部和西部城市都眼睛盯着东部,向东部看齐。如果完全沿用东部的发展路径,必然这个结果会是高碳。现在我们否认水平已经接近了欧日各国的水平,东部还要更高一点。长期依靠高耗能的扩张,保证GDP的增长,这不是新兴的工业化道路,也是不可持续的。

城镇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它应该是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而不是刻意造城。城镇化率并不是越高越好,更不要攀比城镇化率,不断地从60%提高到80%。发展是为了人,城镇化也是为了人,这一点很清楚。如果损害了广大人群的健康和生命,那就违背了发展的初衷。所以,我们需要恪守发展的哲学,发展有度,在环境容量内发展。城镇化能否走出一条低碳的新型道路,这是当前面临的大考。

中国应该保留几亿人的美丽乡村。城镇化的速度也不是越快越好,快是双刃剑,快就有很多标准、监管和质量跟不上,就会有病态的发展。城市并不必然使生活更美好,城市也有可能使生活更苦恼。追求美好,避免苦恼,取决于城镇化的发展模式是否能够做到低碳、宜居,是否能够使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化。

低碳建筑是低碳的根本要素。短寿命的高碳建筑增加了能耗,摩天大楼不符合中国的发展模型,大量的空置房使宝贵资源固化为无用之物。我们看到地上的水泥森林拔地而起,而地下的发展相对滞后,应对气侯变化、自然灾害能力有缺失。所以要发展建筑工业化,打造建筑行业的升级版。交通也是碳排放一个重要要素。要推行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建设,这里面有结构性的问题,也有技术性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必然有大量的垃圾排放。中国的垃圾年产大约1.5亿吨,每年增长10%,超过1/3的城市遭受垃圾围城。在农村垃圾产生的问题也很严重。垃圾绝大部分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的回收使用应该是将来美丽乡村的重要产业,是一个重要链条,而且是低碳发展、吸纳就业的一个大手笔,将来可以大有作为。

西部大发展,应该理解为科学发展。西部的开发要走新型道路,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是我们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全国正在做40多个城市的低碳试点。而这个低碳试点是以低碳经济为基础的低碳社会与低碳社区、低碳乡村、低碳企业作为细胞的。如果低碳试点的工作做得扎实有成效,并且推广的话,意义会非常深远。

低碳城市试点要把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比如碳交易、碳税理论与经济手段结合起来,深化低碳试点。如果沿着这个方向深入发展,将会深刻改变人们的理念,提高社会人的素质,在构建文明社会的过程中,将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根据专访录音整理,未经本人未确认)

上一篇:问道垃圾发电 下一篇:于明德:应尽快向生物医药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