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数学作业设计的特色及要求

时间:2022-10-18 05:40:45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作业设计的特色及要求

一、数学作业要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原则

新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这三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自主是基础,合作是过程,探究是归宿.所谓自主,就是要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把别人意志、想法强加给他们;所谓合作,就是让学生在协作中解决问题,让他们在协作中相互帮助,进而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所谓探究,就是让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去了解为什么会这样,将来又会怎么样.要培养学生这三个方面的精神,其任务不仅在课内,更要延续到课外,而学生以怎样的态度和方式来完成数学作业,是检查这三种精神执行情况的重要依据.要让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过程中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数学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人文关怀,同样,这种人文关怀也要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在自主、合作与探究中,自主是基础,而自主的源动力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数学学科本身具有理性、严肃的特征,而许多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板着脸,学生见不到一丝笑容,这样的课堂死气沉沉,就更不要说教师会去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感受,甚至由此及彼地去关注、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生活细节、家庭状况、人际关系等等,学生在紧张、凝重、被动的情况下的接受知识,怎么能谈得上身心愉悦呢?你给学生的课堂印象就不佳,学生怎么可能在课后满怀热情地去做你的数学作业?不偷工减料就是好事了.二是数学教师布置的作业本身要具有合作探究的特点,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探究,在探究中学会合作,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筛选、优化设计题目,杜绝随意性,比如“……通过这些,你有什么发现?”这种通过由个别到一般的合作探究过程,学生的数学思维推理能力得到了增强.

二、数学作业设计要体现创新性原则

要培养创新型学生,就必须要有创新型教师.数学教学的创新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还体现在作业训练的内容及形式上.从内容上看,首先不能让学生做机械的重复运动,有的教师不顾学生的身心需求,热衷于题海战术,结果搞得学生身心俱疲,更谈不上对数学还有什么兴趣,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在“精”字上狠下功夫;其次是布置的作业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要让学生产生“余音绕梁,三日未绝”的感觉;三是要善变,一些好的经典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变成老题而不再经典,所以优秀的数学教师总是善于从这些经典的老题中提炼出精华,加以发展、创造,又变成新的经典了.从形式上看,数学作业历来总是以学生独立完成为主,但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还要注意作业形式的多变性,比如与父母合作互动型、社会实践型、网络查阅型、动手制作型等等,通过形式的不断翻新变化,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让学生觉得数学不仅是静态的,其实它也是可动的,可操作的.

三、数学作业的设计要体现反复性、连续性与前瞻性的原则

所谓知识的反复性,就是要强化知识的再现,数学学科知识的线性特点很强,哪一个环节知识点出现断档,再接受新知识就变得不再顺畅了,所以教师在传授新知识、布置新作业的同时,一定要让已有的知识反复再现,再现的频率高了,学生知识的巩固率就高了.所谓知识的连续性,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时间上的连续,既已做作业和新做作业前后之间的联系,课堂训练与课后作业之间的联系;二是空间上的连续,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网络性比较强,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当将尽量多的知识点捏合在一起,使学生形成网状的知识面,比如说将函数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结合在一起,这样学生的整体观强了,做作业时思维才能大开大合,开合自如.所谓前瞻性,就是用发展的眼光来设计作业,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知识点的延伸、拓展与迁移.现在许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只是课堂知识点的简单重复,这很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四、数学作业的设计应注意分层的原则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强调学生作为人,他们的基本需求应当得到满足,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人文主义色彩.学生作为人,每个个体之间都存在差异,所以他们在接受知识时不可能等齐划一,如果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搞一刀切,成绩较好的学生就会受到压制,影响其发展,而学困生则可望而不可即,教师检查时,他们只好以“我不会”三个简单的字来应付教师,同样不可能得到提高.其实对教师来讲,也应该好好地反思,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跳一跳,能够得着”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对他们的作业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做作业时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又能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有助于实现共同发展的教育目标.

要设计好学生的作业,需要我们广大的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总结,这样我们布置的作业才可能更合理、更科学.

上一篇:圆盘问题大揭秘 下一篇:注重教学细节 构建理想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