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农牧民增收问题研究

时间:2022-10-18 04:46:42

通辽市农牧民增收问题研究

摘 要: 本文通过运用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理论知识,以农牧民增收为研究对象,对通辽市农牧民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作了分析,并提出加快通辽市农牧民增收的对策措施,目的旨在为通辽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 农牧民增收; 制约因素;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8-0008-01

一、通辽市农牧民增收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防御自然灾害能力低。通辽市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许多旗县的耕地基本上无电力设施配套,无井灌设施、无渠道,还是靠天种地。防御自然灾害能力很低,如科左中旗只有水浇地132万亩,占总播面积的40%,许多耕地都是靠天下雨,这使农牧民增收乏力。

(二)农业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生产水平不高。目前,通辽市农业经济结构中种植业比重偏大,畜牧业比重偏小,经济结构单一,养殖业占农业比重只有40%,农牧民从事第三产业人数较少。同时,种植业、养殖业内部品种结构也不尽合理,导致农牧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牧民增收放缓。

(三)农业生产的环境条件脆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低。尽管国家近年加大了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效果显著,但就整个通辽市来讲,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已经治理的沙地生态系统还不够稳定,每年还有近100万亩农田受到风沙侵害、吞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打折扣,农牧民增收难度加大。

(四)农业投入资金缺乏,发展后劲不足。尽管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农民确实得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但是由于生产资料等上涨等因素,在加上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融资方式少, 融资成本高,农民一年到头得到的现钱,除了日常花费以外,基本上没有多余的资金准备来年的生产,农民手中的再生产资金严重不足,限制了对农业的投入。

二、制约通辽市农牧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一)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低。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通辽地区的农牧民素质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很大,绝大部分农牧民还是固守着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于农牧民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导致了农牧民观念普遍落后,而观念的落后又导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降低,最后形成的就是农牧民劳动力素质得不到改善的恶性循环。

(二)农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农牧民收入取得新突破的希望在于科技。据资料介绍,我国东部发达地区每100人拥有科技人员18名,乡镇领导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64%,而科尔沁区每百名农牧民中有农业技术人员0.08个,有科技骨干0.88个,绿色证书持有者仅为1.96,乡镇级领导有大专学历的不足40%,村级干部具有中专学历者不足10%。

(三)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化程度低。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发展合作经济组织认识不足,自觉性不高。二是普遍规模小,空壳多,组织化程度低。三是职能和社会地位定位模糊,发挥作用有限。目前,全市成立的各类合作组织中,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仅占 41.6%个,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只有3%左右,按规定应建立协会章程的不到23%,有固定活动场所、有议事规则只占29%左右。

(四)自然条件和农牧业本身特性制约农牧民的增收。一是我市属于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城市建设规模小,农牧民进城就业机会少,同时城市工业对农村牧区带动作用小,形不成大量吸收农牧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规模效应。二是农村牧区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缓慢,没有形成生产效益高的二、三产业的拉动作用,致使农牧民的收入渠道单一。三是我市人均耕地面积相对全国来说较多,目前农牧民解决温饱相对容易,因此,我市农牧民容易满足现状,创业意识不强,农牧民兴办企业、从商和外出务工人员少。

三、提高通辽市农牧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农牧民素质,促进农牧民增收。一是加强科技培训促进农牧民增收。紧紧围绕对农牧民增收有重大影响的小麦、玉米、油菜等粮食生产,奶牛饲养、无公害蔬菜、饲草料青贮种植、等知识对农牧民进行培训及推广。二是加强对农牧区青年的创业教育。在农牧区青年中倡导创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提高他们的创业知识水平,促进农牧区产业结构调整。

(二)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以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牧民增收。一是着力打造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集群。主要是打造“四大循环经济园区”来吸纳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牧民非农经济收入。二是狠抓科技创新,提升主导产业技术层次。玉米加工企业方面,正在向味精、醋酸、葡萄糖、抗生素等精深加工项目方向延伸;蓖麻产业项目方面,正在向十一烯酸、尼希一11、高级脂等深加工项目方面迈进。三是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科尔沁肥牛”通过中国驰名商标认定,“库伦荞麦”通过中国原产地标志认定等,清谷新禾牌有机食品、正达牌粮油、老哈河牌大米、通华牌蓖麻油、开鲁道德红干椒、通辽黄玉米等一大批驰名、知名品牌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很高。

(三)坚持以农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农牧民增收。一是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粮食种植优质高产化,经济作物品种多元化,种植面积规模化,特色产品地区化。二是积极发展畜牧业,提高牲畜饲养科学化、畜种改良化、畜产品商品化,加工增值化。三是加快推进特色、绿色、无公害农牧业产业发展。坚持“多乡一业,多村一品”,因地制宜,集中连片发展,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加快绿色无公害认证步伐,促进绿色无公害主导产品的精深加工开发,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四是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是稳定增收的保证。要把设施农业当做现代农业的一个支点,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长期推进。

(四)发展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目前,我市与农牧业的发展相适应的一些组织形式已经建立,例如“企业+农牧户”、 “专业协会+农牧户”、 “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等都是一些值得推广的好方法。这些农牧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把农牧户组织起来,共担风险,共享收益,这样对分散的农牧户和市场上的企业都有好处。对农牧户来说,解决了农牧产品的销售问题以及信息来源渠道少、不知种什么养什么的难题,就很有可能较大幅度地增加农牧民收入。

(五)在政策上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首先,改革农村土地征用制度。要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加大保护农村可耕地面积的力度,提高土地征地费标准。其次,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资金扶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与城市经济发展一视同仁。其三,要适当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改革粮食补贴方式。由价格补贴为直补,加强监督发放工作,确保种粮农户得到实惠。其四,加快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农业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随着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使本来素质就不高的农村劳动力中的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流向非农产业,剩下的对新技术缺乏认识,接纳能力差。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缺乏规模效益,客观上排斥现代化技术的采用。加之农村正在进行的税费改革,国家削减了对农业五站的投入,加快了本来就少的农业技术人才的流失。因此,加快农民的职业技能的培训,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刻不容缓。

上一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实现榆神工业区可持续发... 下一篇:基于GM(1,1)模型的江西九江市国内旅游需求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