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分级诊疗问题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07 06:44:18

通辽市分级诊疗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通过对通辽市新医改以来的分级诊疗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定性数据对分级诊疗的现状以及发展对策等进行讨论,最终提出有利于通辽市优化医疗服务供给体系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分级诊疗 新医改 基层医疗

2012年,“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建设,逐步建立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明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量占门急诊总量的比例。本文以通辽市卫生机构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利用的基本情况,从中发现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通辽市医疗资源分级配置现状

1.通辽市卫生机构配置情况

2011年到2015年的5年间,通辽市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数从2011年的343个增长到356个,增长率为3.65%。其中医院由16家增加到21家,增长率为23.8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292个减少到285个,增长率为-2.45%。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绝对数量都增长,医院数量的增长率高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增长率。

对2011至2015年通辽市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的增长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医院数量同比增长率高于6.25%,从6.25%逐年增加到12.5%。由此可见,医院数量增长速度逐步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同比增长率从-1.03%减少到-1.38%,之后同比增长率为0.35%,由此可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长数量在之前增长速度逐步加快,在2015年出现上升的趋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比上年增加。

2.通辽市床位数分级配置情况

2011年到2015年,通辽市床位数由5670张增长到7108张,增长率为25.36%。其中医院床位数由4583张增长到6024张,增长率为31.4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796张增长到696张,增长率为-14.36%。医院床位的绝对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的绝对数量逐年下降。

对2011年至2015年通辽市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量的增长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医院床位数量的增长率一直高于6.04%,在2013年超过12.75%,医院床位数量的增长速度在2012年放缓后,2013年又加速增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出现负增长趋势,床位数量不断减少。

3.通辽市卫生人员数分级配置情况

由于2011和2012年数据的缺失,我们只分析2013年后通辽市卫生人员数的变化情况。从2013年到2015年,卫生人员数从11184增加到13329,增长率为19.17%。医院卫生人员数由6860人增加到8101,增长率为18.09%。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数由933人增加到981人,增长率5.1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数增长率低于医院卫生人员数增长率。

进一步分析卫生技术人员数的变化情况2013-2015年,卫生技术人员数从11184人增长到13329人,增长率为19.17%。其中医院卫生技术人员数从6860人增长到8101人,增长率为18.09%。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数从3391人增长到4247人,增长率为25.24%。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增长率高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增长率。

二、通辽市医疗服务利用的分级现状

通辽市医疗服务利用的分级现状,通过通辽市总诊疗人次、门急诊服务以及住院服务在各级医疗机构的分布情况等指标来反映。

1.通辽市医疗服务总人数分级利用情况

由于2011年数据的缺失,我们只分析2012年到2015年的数据。2012-2015年,通辽市总诊疗人次从1000.15万人次增长到1517.29万人次,增长率为51.70%。其中医院总诊疗人次从462.12万人次增长到688.12万人次,增长率为48.9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500.93万人次增长到760.12万人次,增长率为51.7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数增长率高于医院总诊疗人次增长率。

2.通辽市门、急诊服务分级利用情况

2012年到22015年,通辽市门急诊服务人次从989.48万人次增长到1471.74万人次,增长率为48.73%。其中医院门急诊服务人次数从468.08万人次增长到683.29万人次,增长率45.98%;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总人次从484.54万人次增长到738.87万人次,增长率为52.49%。医院门急诊服务人次数增长率低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总人次增长率。具体见表。

3.通辽市住院服务分级利用情况

2012年到2015年,通辽市入院人次数从150097人次增长到210404人次,增长率为40.18%。其中医院入院人次数从128706人次增长到187624人次,增长率为45.78%;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入院人次数从12330人次减少到10138人次,增长率为-17.78。医院入院人次数增长迅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入院人次数下降明显。

三、分级诊疗模式的发展对策

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关系到整个医疗领域的顶层设计,需要各个部门的政策保障。

1.落实社区首诊制

社区首诊是指患者在出现健康问题时,首先在基层医疗机构获取医疗保健服务,由医务人员进行诊断、治疗、保健、康复等,对于无法治疗的患者进行有序的转诊,以达到充分利用医疗资源的目的。国外发达国家基本上都不同程度的实施了居民首诊制或者家庭医生“守门人”制度。因此,解决居民分级诊疗的重要一步就是或者首诊在社区,从而接受医疗系统的引导,合理化的利用医疗资源。

2.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首诊在社区(基层、小病进社区(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基层)就医秩序的宣传教育,培养医务人员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意识。弘扬社会尊重医生的氛围,树立群众正确的就医观念和对于全科与专科的认识,改变全科没有专科水平高的误区。营造良好的医疗氛围,建设有公信力的健康知识平台。

3.继续拉大价格水平

物价部门通过拉大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价格差距,分段定价。具体的差距指标,应当听取专家意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将部分的医疗服务定价权下放到各地市物价部门调节。

4.规范医疗机构功能定位

大医院应严格按照功能定位与区域卫生规划发展。当基层服务能力提高到一定水平时,适当关闭一部分大医院的普通门诊服务,促使患者下沉到县级和基层医疗机构,但是保留专家、名医门诊等诊断疑难疾病,供下级机构预约转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额控制的基础上,给予更多的管理权和用人权。

参考文献:

[1]陈斌,舒哓钢,龚勋,等.我国医疗服务提供体系的协同现状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06):368-369.

[2]匡莉.我国医疗服务竞争机制的优化――建立纵向整合的医疗服务体系[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09):34-39.

上一篇:探究提高政府统计数据质量 下一篇:我国寿险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