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刘兰芝的性格缺陷

时间:2022-10-18 04:31:10

刘兰芝应该是中国男人众多的梦中情人之一。

因为她美丽。作者特意在她被遣归娘家、临行前辞别焦母那天早上的精心打扮中,用简练明丽、生动传神的笔墨直接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又用县令、太守不顾她被休的身分,纷纷派人到她家求亲,且迎亲人数众多、彩礼丰厚、场面宏大,从侧面予以表现。

因为她能干。“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多才多艺、知书达理;“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极是勤劳能干。

因为她聪慧。知道焦母“久怀忿”,就主动请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免受“被”休之辱,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其明智冷静如此。焦仲卿为缓和婆媳之间的矛盾,出主意“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对此,她只回了一句,“勿重复纷纭”,因为她知道这只可能是一个美好的梦想,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何言复来还”。——其清醒理智如此。分手时,仲卿再次提到,“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面对仲卿的殷殷之情,她一方面感激,“感君区区怀”,并渴望美梦成真,“不久望君来”,一方面忧虑满怀,“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后来果如其言,刘兄逼嫁,使兰芝“不任我意”。——其料事之明如此。

因为她忠贞。这是兰芝最闪光之处,最让男人们动情之处,也是令无数读者叹惋动容、荡气回肠之处。如她回家后的第一次拒婚,面对的是县令的三少爷,年轻、帅气、窈窕绝伦,“便言多令才”。这可是许多女子都渴求的丈夫人选。就连一向支持她的母亲也动了心,劝她“汝可去应之”。刘兰芝没有被那公子的地位和相貌所打动,只是想到与焦仲卿的铮铮誓言,想到与焦仲卿的情投意合,一心只盼破镜能重圆。于是,断然拒绝了这门亲事。“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在“断”字前加一个“自”(立即、立刻之意),表明她几乎不容思考、不须商量,立马拒绝,可见她的坚守爱情、忠贞不渝的情怀。又如太守家迎娶刘兰芝是何等的郑重,场面是何等的热闹富贵繁华:“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可兰芝不为金钱所动,不迷恋权贵,从侧面衬托出她对爱情的忠贞。

以上几个方面所形成的人格魅力,使兰芝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人物画廊中不可替代的光辉的女性形象,如烟花绽放于长空,叫人难忘其璀璨;使兰芝这个形象深入人心,也深得人心,成了人们万古传颂的偶像。

可一个如此美丽、能干、聪慧、忠贞的贤良女性,何以就不能见容于公姥而被遣呢?

研讨这个问题的文章连篇累牍,其答案也是众说纷纭。有的归咎于中国家庭中永难调和也永难说清谁是谁非的矛盾——婆媳矛盾,有的归咎于焦母的恋子情结,也有人认为是兰芝的不生育……最大众的说法,那就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罪恶。这些,应该说都有道理。但这些说法大都着眼于外部,没有从兰芝自身内部找找原因。任何一个矛盾的产生都不会是单方面造成的,正如俗语所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我认为,兰芝身上除了有上面那些熠熠生辉的品性,也有一些性格缺陷。

比如她的自负。诗歌开篇就是兰芝自述,兰芝自述开头就是表扬自己如何的多才艺,如何的有教养。“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虽然这些话,有刘母佐证,不会是子虚乌有,但总有炫耀显摆、自命不凡之嫌。这是一据。回家前与仲卿闺房夜话,其中有:“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奁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自言其嫁妆之丰厚,也是一据。这种自负,会不会让她产生一种下嫁“府小吏”亏了的心理?本就觉得亏,如果还有个刁蛮的婆婆管着,不能“任我意”,有个丈夫,也是“相见常日稀”,“心中常苦悲”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比如她的要强。感觉到婆婆容自己不下,被休是早晚的事,她主动提出“及时相遣归”。一如当今的员工“炒”老板,虽然结果一样,但总比被老板“炒”要体面,要好听。

在回家之前这个特定的时刻,她还要“起严妆”,精心打扮,“事事四五通”,为的就是要走到焦母面前示威,以自己的年轻漂亮来反衬她的年老色衰;也是想告诉焦母:我来的堂皇,走的体面,绝不会在你面前掉价,绝不会向你低头。她对焦母说的那番话,“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真的是她由衷之言吗?真的是她谦恭有礼吗?我觉得恰好相反。这番话绵里藏针,语带讥讽,夹枪带棒,潜台词丰富,无一句不是反语。根据她前面的几处自述,我觉得她真正想说的是:我是一个很有家教的女子,带着丰厚的嫁妆来到你家;配你儿子,我已经亏大了,你还让我不停劳作,想任你驱使,你做梦吧;今天我走了,家务活都是你的啦,累不死你!后人不这样解读这番话,可能是怕亵渎了自己的偶像,也可能觉得兰芝不会如此,所以宁愿往好的方面想。但从“人”的角度看,一个一二十岁的女孩子,从小自由自在惯了(这从后文中刘母对她的态度可见),嫁到婆家,却受尽了婆婆的虐待,如今又被赶回娘家(这对一个女人来说,应该是很丢人的事),走之前发泄发泄,在口头上捞回点面子,也实属正常,也很是符合“人性”、“女儿性”的。不管后人怎么想,当事人焦母,这个与兰芝朝夕相处最了解她的人,是听懂了这番话的真正含意的,所以给了她个不理不睬。

大凡要强好胜的人,是不会向比自己强势的人示弱的,他们有泪也绝不会在强者面前流。告别焦母时,她显得很是从容得体,不让对头看到自己一丝一毫的伤感;但一出了焦母的房门,与小姑子告别时,却是“泪落连珠子”,真情流露无遗。刘母劝嫁时,她“含泪答”;而刘兄劝嫁时,却是“仰头答”。这一“含泪”,一“仰头”,一个强女人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她最后选择了“举身赴清池”,我们当然可以理解为她是为了追求自由美好的爱情,表现她的忠贞不渝,但又何尝不能认为是她争强好胜的性格所致呢?当初,她和焦仲卿有约定,“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可现在,“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面对仲卿的讥讽和殉情的决绝,她又能做出什么选择?其天性使她不会示弱于焦仲卿,自毁誓言,自打嘴巴,所以她只能应和,“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其实,一个女子天性自负自大一些,争强好胜一些,任性自由一些,本也不算是要命的事儿,但何以就要了她的命呢?

因为她不能审时度势,不懂隐忍退让。她不能清醒地认识到对手焦母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不是一个谨遵“三从四德”的女人,其天性中的强权意识不会比自己弱。她在焦家有不可动摇的权威,她一听到焦仲卿为刘兰芝求情,“槌床便大怒”,还警告焦仲卿“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其霸道蛮横可见一斑。更何况老天还赋予了她婆母的地位,家长制给了她管制自己甚至刁难自己而别人还不能非议的权利。她只看到了焦仲卿对自己的痴情,却没看到焦母对他的绝对控制权;她只看到了焦母个体的年老弱小,却没意识到焦母背后有一个庞大的封建制度体系。所以,当两虎相争时,受伤的只能是自己。

如果她能懂得多年媳妇熬成婆中“熬”的辛酸,如果她能明白“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的道理,如果她能为了爱情做出些牺牲,如果…………她也许就会退让一步,敛锋藏芒,委曲求全,不与焦母争一日之短长,那结局可能就是另一个样子了。可惜的是,这一切都只是“如果”。性格决定命运啊!

一个过分自负好强而又不懂忍让不明时势的女子,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不死又将如何?就算她嫁到太守家,就能有一个好的结局吗?

一个心智尚不成熟的女子,是不可以过早出嫁去面对人世间的复杂的。

所以,刘兰芝“举身赴清池”,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度使然,也是她自身的性格缺陷所致。诗作要“多谢后世人”的,恐怕不单单是刘兰芝的美好贤良和焦刘爱情的凄美动人,不单单是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勇敢,也许还有其中的悲惨的教训吧。

刘伯君,教师,现居湖北房县。

上一篇:新理念下的教学方式探究 下一篇:中国哲学家表述的方式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