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造性浅谈

时间:2022-10-18 04:07:27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造性浅谈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财富,只有那些高度创新的知识才能创造财富,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正如总书记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笔者认为,充分发挥小学语文学科的优势,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意见。

一、以发展创新为主旨,创设民主和谐教学氛围

社会上曾有过一个流行的说法:当黑板上出现一个圆圈时,幼儿园的小朋友回答是包罗万象的:像苹果,像月亮,脸蛋……小学生答案明显的少了,但仍比较丰富;中学生只会说数字“0”或英文“o”;大学生哈哈一笑不屑一答;而成年人故作思考状,谁也不会先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的传统教育就是如此剥夺学生的想象力,当答案趋于一致时,再也见不到创新的火花闪亮了。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师生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地阅读体验,师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这样消除了学生的戒备心理,使他们能积极投入学习。

如教学《月光曲》这篇文章时,我发现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意境和表现他内心思想的联系,学生很难理解,这是因为学生所处的环境和当时的环境有所区别,无法具体感知,更不用说理解了。因此,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画面上: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贝多芬看着身旁的穷兄妹俩,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于是,他按下琴键,诉说自己内心情感。画面展现了月亮从水平线上升起来到刮起汹涌浪花的过程,多媒体逼真的画面再辅以《月光曲》那美妙的旋律,很快地使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情景中去,体会贝多芬此时的内心情感:对穷兄妹俩的无比同情,对黑暗社会愤怒的控诉。这种良好的情感会促使学生强烈的爱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唤醒学生探索、积极向上的欲望。

二、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1、学生自己参与阅读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所摒弃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如教学《一个村庄的故事》一文时,在教学环节中,我就设计了这样一幕:在指导学生阅读《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象,把课文中村民毁坏森林的主要意思画出来。学生们听了当然是兴趣盎然,不一会儿,便画出了一幅幅生动的彩色画面,很好的体现了人们无知地肆意砍伐,破坏生态环境和无节制地浪费自然资源。我再让学生互相交流,谈谈自己的创作的意图和感受。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体验,有的是站在村民们的角度去理解的,认为他们因幸福生活而高兴,这是合情合理的,有的是从保护森林资源出发,对村民的乱砍乱伐感到无比愤怒!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参与,教师放心、放手、放权,充分信赖每位学生,只是稍加点拨和启发,激励和唤醒了他们沉睡已久的潜能和智慧,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3、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其实,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

三、以教师为主导,指导学生善于质疑问难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都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心理学研究表明,质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里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

浅显的问题――学生自己解答。日常教学可以发现,学生大多提出的问题是一般性的问题,教师可以不必急于解难。应鼓励学生自己解答,使学生既敢于质疑,又能解疑,以树立信心。

难点问题――学生讨论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这样新奇的回答,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得学生从生疑到释疑过程思维活跃,并能自己解决。

争议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争辩过程中可以陈述矛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四、以合作为依据,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多采用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等方法,调动起全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四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主题是“战争与和平”。其中的文章内容涉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抗日战争和现代战争。为了让学生走近战争,走进主人公的心灵,我组织全班同学分成6个小组搜集相关资料,并制作成手抄报。在完成这次手抄报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探索性和实践能力都得以发挥,培养了学生语文交流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在合作中学会容忍别人的不同意见,接纳他人的观点,形成既充满竞争又愉快合作的氛围。

综上所述,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要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度上,深入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新世纪培养出更多的品学兼优、德才兼备、人格完善的新型人才。

上一篇:刍议低年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下一篇:浅谈作文教学的创新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