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和伟故事:人也会“物极必反”

时间:2022-10-18 03:03:13

于和伟故事:人也会“物极必反”

高希希有一次在《三国演义》的会上说,

于和伟很少宣传自己,他现在就缺一部大戏,希望《三国演义》能成为这部大戏。

从配角到主角,从反面人物到正面人物,于和伟属于那种从零开始、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向自己事业辉煌的演员。32岁才踏入影视圈的于和伟,是众口一辞的“实力派”,这是他最感自豪的地方。许多观众知道他的角色,但不知道他这个人,于和伟将其视之为对自己的演技的最大褒奖。这个大器晚成的“实力派”,日前向记者讲述了他成名之前的人生故事。

初中毕业不想卖地瓜

于和伟是辽宁抚顺人。很多人知道抚顺,是因为它是雷锋的“第二故乡”。于和伟家有九个兄弟姐妹,他排行最末。1971年出生的时候,母亲已经45岁了。在他三岁那年父亲去世,本来就很清贫的家庭更加陷入穷困。于和伟的母亲一辈子没有过正式工作,靠在街边卖地瓜这样的小买卖把九个孩子拉扯成人。她不识字――除了“马兴娥”三个字,因为这是她的名字。不过这也必须是三个字放在一起才行,要是一篇文章里有一句话“我们马上走”,这里面的“马”字她就念不出了。母亲为这个家操劳了一辈子,不会像现在的父母那样,对孩子有这样那样的要求,非要让他们上大学什么的。于和伟记得上面有个姐姐小学五年级就辍学了,就是因为家里需要帮手。姊妹太多,母亲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就对她说:“不要上学了,帮着养活弟弟妹妹吧。”

在这种情况下,于和伟初中毕业什么都没考上,母亲却很高兴,她觉得家里多了个劳动力。但于和伟不肯听她的话。每天早起洗地瓜,然后拿到街上去卖,这可不是他想过的生活。他想有一份固定的工作,但找工作谈何容易。他上面的哥哥姐姐都在家待业了很长时间,后来是已经在工厂上班的老大,到单位领导那里说情,说父亲去世母亲没有工作单位,弟弟妹妹已经在家待业两年多了,按照规定能不能帮忙解决两个人的工作。就这样,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才得以进入工厂上班。等到于和伟毕业的时候,再想通过这个办法招工进厂,已经完全没有可能了。

两个月的暑假很快过去,于和伟下定决心,要再参加一次来年的中考。在当时当地,往届生要再次中考必须参加补习。他不愿回原来的学校,以前大小是个班干部,现在回去和学弟学妹坐在一起上课,他觉得丢人。开学的时间到了,于和伟背着书包去了另一个离家较远的学校。补习班一个月要交五元钱,于和伟拿不出这笔钱。他不愿回家跟妈妈要,本来参加补习她就不赞成。后来还是一起长大的小哥们,你五毛他一块的给凑齐了这笔钱。

兴冲冲上了两个月课,于和伟的心慢慢凉了。学校给他安排的是一个慢班,这个班的学生都是毕业后不想中考想直接走进社会的。学生没心思学,老师也没心思教。作为插班生,于和伟的座位在教室最后一排。他又是近视眼,上课的时候课堂乱哄哄的,他是想看看不清、想听听不见。每个月要交那么多钱,还什么东西都学不到,于和伟整个人愁得不行。他去找二班,也就是快班的班主任吴老师,问他们班还能不能收插班生。吴老师回绝了他:“不是不帮你,我们班已经有60个人了,教室坐得满满的,实在没办法再收你。”

然而就在这时,生活出现了一次意想不到的转机。

遇到最可信赖的人

学校办秋季运动会,其中有班级团体操表演。为了队列整齐好看,老师要求学生们都穿运动服。于和伟是插班生,不能走到正式的队伍里去。运动会那天,他就在操场上给同班同学们看衣服。可巧那天他穿着运动服,二班班主任吴老师看见他,走过来问:“同学你上不上场?”于和伟说:“我不上。”吴老师:“那你能不能把你的运动服借给我们班的同学?”于和伟点头答应,当即就脱下了身上的运动服。

表演完毕,吴老师把运动服还给他,他仔细看了看眼前的这个孩子,对他说:“你到我办公室来。”在办公室,他很关心的询问于和伟的个人情况:“你是怎么回事?从什么学校来?为什么要在这里补习?上次中考考了多少分?……”于和伟一向要强,那天不知怎么回事,在吴老师关切的问询声中,他长到那么大第一次为自己感到难受、感到委屈。他拼命忍住,尽量平静地一一回答吴老师的问题。末了吴老师说:“我知道了,这样吧,你什么也不要说了,明天一早你直接到二班来上课,不用再回你原来班级了。”

第二天早晨,于和伟敲开二班的教室门,吴老师站在讲台上朝他笑,他叫学生们欢迎新同学,底下立刻响起一片鼓掌声。教室里的座位真是满满当当,吴老师用手指着第一排靠门的位置对于和伟说:“你坐那儿。”于和伟一看,那是一个单人书桌。从此,他在那里完成了初三一年的补习功课。

一年中,于和伟的成绩突飞猛进。中考前,吴老师又找他谈了一次话:“以你现在的成绩,虽说有很大进步,但还不算最好。要考重点高中,第一有难度,第二以你家里的情况,就是考上了,也供不起。而且上重点高中都是为了以后上大学,你家里哪有这个条件?我的建议是,你去考抚顺市幼儿师范学校。”幼儿师范学校是培养幼儿教师的,1987年第一次招男生,于和伟正好赶上,毕业分配去向是到小学当音乐老师。吴老师在团拜会上听过于和伟唱歌,觉得他有这个潜力。更重要的是,以于和伟当时的成绩,考这个学校最有把握。听了吴老师入情入理的分析,再加上于和伟早就把吴老师当作天底下最可信赖的人,他当时就接受了吴老师的建议。

考进话剧团的幸运儿

一切正如吴老师预料的那样,于和伟顺顺当当考进了抚顺市幼儿师范学校,而且学的就是音乐专业。但是此后的于和伟,从某种程度上说,辜负了吴老师的期望,师范学校的三年光阴都被他荒废了。谈起那段经历,于和伟至今仍满怀愧疚:“我现在特别后悔,那段时间没好好学。师范学校女生太多了,基本都是女生。20多个男生,有近千个女同学。那个时候正是青春期,整天虚荣心特别强。虽说没谈恋爱,但人的这个心整天是晃晃悠悠的,结果三年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我现在特别后悔。我们当时的同学现在有在辽宁省办钢琴演奏会的,而我连一个曲子都弹不下来,就有这么大的差别。”

在师范学校学弹钢琴,人家都是先学乐理,然后看谱,最后在钢琴上练习。于和伟没心思这么按部就班的来,他靠小聪明。每次要交作业的时候,他都是先记琴键,再死记硬背人家怎么弹。这样练个三四天,也能把一首曲子弹下来,应付考试也绰绰有余。但是考完试,用不了一个星期便忘得一干二净。

靠这样的小聪明,于和伟完成了师范学校的学业。在等待分配的日子里,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他对自己的水平很清楚,如果真要去小学当音乐老师,绝对是自找难受。他甚至打算,如果担心不幸成为事实,他就是辞职不干,也不能到学校里去误人子弟。在1990年,拒绝学校的分配工作,等于三年学白上。

正左右为难度日如年的时候,于和伟听说了抚顺市话剧团招生的消息。话剧团本想在沈阳艺校招生,可是艺校学生嫌剧团小,不愿去。除了幼儿师范学校,抚顺市没有其他的艺术学校。恰巧于和伟那一届学生,又破天荒招了男生,而且学音乐的也算是和文艺沾边。抚顺市话剧团于是便把招生目标对准了幼儿师范学校的毕业生。

于和伟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和他一起报名的同校毕业生一共有五十多个。话剧团的招生名额只有两个,一男一女。经过几轮考试,于和伟成了那个幸运儿。大伙儿都羡慕他:那么多人不想留在教育界,都想跳出去,但只有于和伟跳出去了。

是什么让“混了三年”的于和伟能在这么关键的考试中脱颖而出呢?于和伟说:“我那时就觉得,我要模仿一个什么东西我就能模仿的比较像。再一个,和别人相比我没有退路,进话剧团是我当时唯一的希望。如果考不上,我就等于回到三年前初中毕业时的状况。现在回忆起来,老天爷还是真的很眷顾我。”

进入话剧团以后,家里人也都很为他高兴。兄弟姐妹当中,他的工作最好。话剧团是事业单位,属于文化局管,由国家养着,旱涝保收。一天就上半天班,工作很轻松,有演出的时候就去演出,没演出的时候就在家闲着。

随身带一本新华字典

在抚顺市话剧团,于和伟是年纪最小的团员。他的工作是有戏演戏,没戏就去打灯光,连灯光都不要他打的时候,他就搬个小板凳坐在台下看。其实于和伟的所谓“演出”,连跑龙套都算不上。主角在台上说话,背景要有群众,他就上台站一站或者走一走。

于和伟在团里最大的作用还是抬道具、打灯光。天棚里面的灯全打开的时候,温度高达五六十度,他就光着膀子拿一个灯往上爬。不要说夏天,就是三九寒冬身上的汗也是不停往下滴。那是于和伟最高兴的一段日子,他觉得这事很好玩。话剧团的剧目《雷锋的事迹》在抚顺周边城市演了一百多场,他也跟着跑遍了许多剧场。于和伟喜欢剧场,只要到一处新剧场,等领导讲完话,他第一件事就是从天棚到地下室仔仔细细瞅一遍。

这样的生活过了两年,有人到团里找演员拍电视剧,演一个农村的团支部书记,领导派于和伟去,他迷迷瞪瞪就去了。这是于和伟第一次拍电视剧,他形容那时的自己:“说话一口东北大碴子味儿,没有受过任何表演训练。”

往镜头前一站,于和伟彻底傻了,哪儿哪儿都不对。本来普通话就不行,这下更是紧张得连话都不会说了,脸上的肉一个劲儿的痉挛。好不容易熬到一场戏结束,中午吃饭的时候,副导演过来问他:“你是专业演员吗?”于和伟点头。副导演:“你是抚顺话剧团的?”于和伟答是。副导演纳闷:“那是专业团啊,你怎么普通话也不过关呢?”于和伟一脸尴尬,推托说自己还没来得及学。人家让他说一段“四是四,十是十,四十是四十,十四是十四”的绕口令,于和伟只有张口结舌的份儿。副导演数落他:“你看你年纪轻轻的长得也不错,但你不能靠这个啊,你要学本事啊,你要努力啊。”

于和伟回忆:“这件事给我的刺激特别大。后来去考中戏和上戏,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从戏上下来以后,从此于和伟的兜里多了一本新华字典。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他都不说东北话,而是拿腔拿调的说普通话。那时候他所有的朋友都说,于和伟这个人太装了!就算这样,他仍坚决不改,发誓要把自己普通话里的“大碴子味儿”去掉。路边随便看到一个什么牌子,比如“春风理发店”,他都会站住用普通话念一念。搞不清“春”到底是平舌音还是翘舌音,他就翻随身带的字典。

后来于和伟知道了有专门学话剧的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他要辞职去考大学,家里所有人都反对:“这么好的工作你不要了?上完四年大学出来你能干什么?”于和伟的母亲已经六十多了,老太太颤颤巍巍对儿子说:“你去上四年学,回来还有没有这个妈就不知道了。”

于和伟很倔,不顾所有人的反对,背着书包离开了抚顺。中戏三试都过了,招生老师找他谈话,说这个班是宁夏代培的,毕业以后要定向分到宁夏。于和伟说:“那我上全国分配的班。”老师摇头:“那是本科班,今年学校不招。”于和伟懵了,老师看他什么都不懂,便指点他:“你要是这个情况,就去考上戏吧。”于是于和伟放弃了中戏的招生来到上海。老天爷再次眷顾了他,他很顺利的考取了上戏的表演系。

谈起那段经历,于和伟很感慨:“现在回想起来,我挺佩服那个阶段的我。那个事儿和我现在做的事情比起来,可能没有我现在做的事情大。但以当时的处境,能有那样的魄力,我挺佩服自己的。现在年龄大了,反而会怕失去一些东西。但在那个时候,就不会考虑那么多。我长那么大从来没出过辽宁省,为了考试,一下子就跑去了北京、上海。”

遭遇人生低谷

于和伟这样解释自己的不安分:“我觉得和我的家庭环境有关系。现在我经常和哥哥姐姐家的孩子说,不要去怪你的家庭。条件好未必能成就你,条件差也未必会阻碍你。如果当时我父母亲有能力把我的未来安排得很好――人都是有惰性的――我一定会安于现状,再加上十六七岁正是玩的时候,我一定不会考虑太多。正是因为有太多不安全感,我知道我能看到的未来,如果自己不去争没有人会帮我。现在回想起来,当时那样对我的人生不是坏事。”

大学毕业后,于和伟进入南京的前线话剧团,这时他遭遇了自己人生的真正低谷。于和伟说:“毕业后在团里演了四年话剧,干的最多的还是跑龙套,连台词都没有,就在后面甩大旗。”在上戏,于和伟的专业课成绩很好,因此人很自信。到了话剧团沦为跑龙套的,心里落差巨大。在大学校园里,总还有些天之骄子的优越感,等到工作了,才发现“大街上到处都是大学生”。

面对来选演员的剧组,于和伟也感到了待遇上的很大不同:“到上戏选演员,那都是来选主角的。到话剧团选演员,就像雇工人一样:把演员叫来看看。说话都是这样的。”

那段时间于和伟特别迷茫:“难道在学校四年学的东西是不对的?如果是对的,那为什么现在会是这样?我特别感谢那四年,人真的要感谢挫折,感谢逆境。只要你能熬过来,信心坚定,绝对有好处。那四年我阅读了很多书,看了大量的光盘。在一台21寸的电视上,我看了许多电影,欧洲的好莱坞的。越看我越有信心,觉得自己就是做这个工作的。”

有一次电视台找于和伟拍栏目剧,用五六天的时间客串几集戏,报酬是一千块。于和伟说这有点少,最少也要一千五,这价钱都已经是降了。人家说我们就这么多,实在拿不出。于和伟说:“老师要不这样吧,那就一千二吧。”人家还是不答应:“最多只有一千块,我们先拍这部戏交个朋友,下面的戏还多呢。”于和伟拒绝了:“那对不起,我不去了。”他说那个时候的自己,“还没有完全从大学生的优越感上掉下来。”

最没有信心的时候,于和伟甚至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你如果不干这个,让你回东北抚顺去养活自己、养活家里人,你能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他的回答是:可以接受。等到一退再退,退无可退的时候,人反而无所畏惧了。于和伟说:“心境已经掉到那种程度,你说我还有什么可怕的?”

有部戏的角色本来是个京剧演员演的,演过以后导演不满意,觉得太拿腔拿调了。他看过于和伟的话剧,想让他来帮个忙,两天四百块。于和伟答应了。拍戏的时候,他不问不管只做自己的事情,拍完之后从导演身边走过,听导演边看回放边跟其他人说:“这个演员还不错。”

那天大雨,剧组有专门送演员的大巴。上了车于和伟问司机:“师傅,我们这个车经过前线话剧团吗?”司机说不经过。于和伟在剧团几年基本没出过门,对南京一点儿都不熟。他便对司机说:“你能不能在比较近的地方停车,我好去倒车。”司机二话不说就是一脚刹车:“就这近。”下了车,于和伟心里别提有多难受了。他本可以用剧组给的四百块钱打辆车回去,但他没有。他就这样在雨里一路走一路问,走回了前线话剧团。

于和伟说:“后来我了解到,司机让我下也没错,那里确实是离话剧团最近的了,再开就越开越远了。走回去的路上,我觉得挺有意思。人的状态是物极必反,就是要把自己撂倒。放到最低的地方,然后再慢慢爬起来。从那开始变得有尊严,才慢慢开始再确定自己的方向。”

成为影视剧演员

通过蒋晓勤、姚远、邓海南三位编剧的联合推荐,于和伟走进电视剧《历史的天空》剧组。他扮演的反面角色万古碑十分成功,他人生的又一个阶段也就此开启。作为一名影视剧演员,他既获得了同行的赞誉,同时也获得了观众的好评。

《历史的天空》导演高希希后来对于和伟说:“我在化装间第一次看到你,就觉得你行。”但在同剧组的其他演员看来,于和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怪人”。

“我那时有个习惯,就是在组里不爱说话。《历史的天空》整个拍摄周期四个月,我有近三个月没有说过话。有戏的时候我就去现场,没戏的时候我扭头就回房间。后来我和拍这个戏的好多演员成了朋友,他们很多人都是高希希导演的班底,他们就说我,‘当时我们都觉得你太牛了,谁都不理。’”

只有于和伟自己知道,自己那时候不是“牛”,而是“封闭”。这和他的性格和成长经历有关,再加上那时候的状态非常不好,为人十分敏感,为了避免受到伤害,所以到剧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把自己封闭起来。在剧组,除了不跟人说话外,于和伟也从不问导演自己演得好坏。他的想法是:“演员这个职业本身就很脆弱,为了让自己的表现更稳定,最好是什么都不去问。如果导演真觉得有问题,他一定会和我说。”

从《历史的天空》开始,于和伟与高希希相继合作了《搭错车》《真情年代》《男人底线》《纸醉金迷》等八部电视剧。现在他正在拍摄的长篇历史电视剧《三国演义》是他们合作的第九部戏,于和伟在剧中扮演刘备。在于和伟心目中,高希希是非常含蓄的人,他性格有两面,既可以阳春白雪,也可以下里巴人。于和伟说:“和高希希合作的所有演员里,我和他是拍过戏最多的,我希望还能有更多。他对我有知遇之恩,如果没有这八部戏,我在表演上不会有今天的这个状态。高希希有一次在《三国演义》的会上说,于和伟很少宣传自己,他现在就缺一部大戏,希望《三国演义》能成为这部大戏。”

本文图片由

北京小马奔腾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于和伟主要电视剧作品:

《省委书记》《原则》《追日》《曹操》《历史的天空》《孝子》《敌后武工队》《大宅门2》《与爱同生》《谁可相依》《搭错车》《真情年代》《岁月》《男人底线》《局中局》《纸醉金迷》《漂亮的事》《锁春记》《三国演义》(拍摄中)

上一篇:五大咸鱼翻身的好莱坞演员 下一篇:《斗牛》:一场迟来的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