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中国高校语文教育改革简述

时间:2022-10-18 02:17:05

近十年中国高校语文教育改革简述

摘要:中国高校的语文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充满着发展的机遇。近10年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研究高校语文教育改革的热潮,成果层出不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就地区来讲,已经形成了有着鲜明特色的上海、北京、南京、武汉四大研究中心。就成果类型来讲,当前的语文教改模式主要有“主题词+文选”、“专题+文选”、“作家+文选”、“文史+文选”四种,各呈异彩,互补互励,成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战线上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流派综论;人文教育

语文教育历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母语文化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最重要的途径。笔者认为,一种新的教学法或教学理论的提出,往往需要通过代表性的教材来加以体现和传播,教材可以说是某一学科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前沿阵地和突破口。所以我们将主要根据某一教研群体的研究成果――教材所体现的特色来对近10年中国大学语文教改成就和状况进行简要的评述。

1.继承传统、守正出新的上海高校语文教育改革研究。上海地区语文教育改革比较有影响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以华东师大徐中玉教授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该教材在编排上打破了传统的散篇集成方式,采取了按文本主题词加文选集成单元的模式。全书共分以民为本、心怀天下等12个单元。在选文上,立足本国优秀的文化、文学遗产,兼顾历史、哲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同时也选择部分外国名家名作。这种编排方式和选文标准,比较有利于大学语文实现素质教育的课程定位,有利于大学生精神境界和人格的提升。但本教材也有一定的缺陷,那就是以文本主题集成单元,将文本主题设定为单一的,不利于学生见仁见智的创新素质的培养,且也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再者,课本选文与中学阶段的高中语文选文有近30%的重复,这是本教材需要完善的地方。

上海地区影响较大的另一种语文教育模式,其代表性的教材有两本,一本是由夏中义教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新语文》教材。这本教材力图打破以“文学阅读”为中心的老套路,将大学语文教育定位在“人文教育”的高度,引导大学生追问生存的意义和存在的真相,激发他们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为学生提供“精神成人”的诗意空间。该书的编排思想跳出了传统语文教材偏重知识性和工具性的特征,跳出了民族文化、文学以及国粹的框架,以人类普适价值为参照,将时代性和世界性两个重要的元素带入其中,以达到培养大学生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全书体现了思想新、体例新、选文新三大特点。由16个关键词立章形成单元,每个主题词下的选文之后有“编者点击”、“园桌议题”和“阅读链接”三大内容,以达到深化主题,拓展学生阅读空间的目的。为了更好地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夏中义教授还主编了《大学人文读本》三卷本。该书的出版,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巨大的影响,也对当下高校语文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可能促成中国高校语文教育由“知识语文”向“人文语文”教育的根本转变,更为中国大学生的“精神成人”提供了系统的优质思想资源。

2.与时俱进、大胆革新的北京高校语文教育改革研究。北京地区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其标志性的成果有两种思路和模式。一种是以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等语文》为代表,给大学语文以“高等”的教学定位。该成果完全打破了传统惯有的文选讲解的模式,而采用专题加文选,并引入阅读、思考和写作的“拼盘”式模式。全书共分25个专题,每个专题都分3个层次,内容合理搭配。应该说该教材体现了“大语文”的教育思想,有较强的学术性,但由于专题内容都是由著名专家执笔,因而内容太专太深,涉及面也不够宽,比较适合于综合性名牌大学使用。尽管一部分专家、学者对该教学模式有不同的意见,但这种使人耳目一新的教学模式给当代大学语文教育改革以巨大的震动,这本身就是一种效果,值得关注。

另一种语文教育改革模式是以北大教授钱理群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文学》教材为代表,不过这一模式较之温儒敏模式影响较小。钱理群的《大学文学》只是作为《大学语文》的一种改良方案提出来的,变革意味较小,但仍然突破了传统的单篇文选方式,改用以作家加文选以形成单元的编排模式,当然单元后也有拓展性的研究资料。全书共分4个部分,内容涵盖了主要作家及作品。钱理群教授认为,文学大于语文,文学高于语文,文学也包含语文。因此,在中学语文之后,继之以“大学文学”,是归本认宗。通过大学文学教育,给学生指出了一条通向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道路,在那里,学生可以呼吸到高山之项的新鲜空气。

3.以文化为主线,人文为本,学科综合,纵横拓展的武汉地区语文教育改革研究。武汉地区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最有代表性的新型教材是周金声、江少川教授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人文语文》。该教材将人文与语文结合,确立“精神教化+语文技能”的思路,强调人文性、综合性、拓展性和实用性。突出“大语文”教育观,打破传统的单向度的纯文学教学模式,将哲学、美学、历史、文化史等方面的作品纳入其中,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更广泛和更具文化内涵的知识,同时注重增强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该教材采取了全新的框架。按文学文化史的线索分为五大部分,每个大部分里面又包含“名家名著与专题”和“作品研读”两类。每个专题后设有“研究探索”、“汇评”、“拓展资料”和“争鸣研讨”等栏目。这种编排设计,既突出了综合性的特点,有利于梳理和整合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实现学科间的交叉与交融。既有一定文史的理论深度和知识的宽度,又能够将知识点落在实处,是一种难易适中、容量较大、使用方便的好教材。该书致力于引领学生寻找知识的源流和海洋;致力于拓展学生视野,以文化的眼光沟通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全书以读、思为重心,以说、写为展台,促进学生学识升华和深化,形成独见。这种苦心孤诣的设计和编排,是语文教材上的创举。

武汉地区另一种较有特色的语文教育模式,以华中农业大学彭光芒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国文》为代表。该模式改变了传统大学语文课的讲解单篇作品为主的习惯做法,实行文史与作品并重,创建“以历史文化带文选”的编排模式,以拓展并丰富学生的人文视野与文史知识,进而达到提升人文素质的目的。本教材之所以取名为《大学国文》,主要是因为在选文上以国文为主,外国作品并未选入。全书结构共7章,以历史线索为顺序立章,每章内部又以历史概论、文学概论、国文选读及专题论述4个部分组成。这种语文教育模式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与优化,功能更加突出,更有利于大学生进行审美判断和人文思考,从中达到创新思维的目的。

4.从学科定位入手,以“高尚”与“和谐”为目标,以纯文学取向为特色的南京高校语文教育改革研究。南京地区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突出性成果是以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和南京大学丁帆教授联合主编、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部级“十五”规划教材《大学语文》为代表。该书突出了“大学语文”要姓“大”的教改理念,否定了“大学语文”对“中学语文”的补课功能,提出了“大学语文”对过去所学知识的“梳理”、“激活”、“总结”功能。特别强调大学语文教育不再仅给学生“一杯水”或“一桶水”,而是要给学生“一条河”。该教材坚持了深化与浅化相结合、开放与多元相结合的思维模式,体现了系统性、网络性、立体性、大信息的特点。提倡在知识层面、学术观点、学术视野、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多元与开放。全书以文学史为纲,构成41个单元,内容涵盖了几千年中国文学的各种题材。每个单元突出一个内容专题,系统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和视野。通过“注释”、“赏析”使课文浅显易懂,又通过“总论”、“集评”、“汇评”、“作品综述”、“研究综述”使内容拓展与深化,以提高教材的学术品位,以满足不同读者的要求。

综合上述4个地区语文教育改革研究的成果,笔者认为,目前有影响、有特色的中国高校语文教育改革新模式主要共有4种。一是“主题+文选”模式,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和夏中义主编的《大学新语文》、《大学人文读本》就是这种模式的代表。二是“专题+文选”模式,温儒敏教授的《高等语文》和周金声教授的《大学人文语文》是其代表。三是“作家+文选”模式,钱理群教授主编的《大学文学》教材是其代表。四是“文史+文选”模式,王步高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和彭光芒教授主编的《大学国文》是其代表。此外还有按“体载+文选”的方式集成教材,限于篇幅,不再论述。从上述几种模式的影响来看,为实现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的定位目标,“专题+文选”模式,以形式新、方法新、内容新能比较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效果。从教材的影响来看,温儒敏的《高等语文》、夏中义的《大学人文读本》、王步高的《大学语文》、周金声的《大学人文语文》都可能是引领中国高校语文教育改革潮流,富有创新特色,体现与时俱进思想的教材。由于资料有限,可能评述不到位,不妥之处,望专家学者补正。

彭书雄,湖北经济学院艺术与传播系副教授;赵丽玲,湖北工业大学语言文化传播系副教授。

上一篇:高校生产实习模式改革的思考和探索 下一篇:《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四版)教材的编写体会